李张军;王香兰;郭碧蓉;许庆强
作者观察了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技术(ALA-PDT)联合电离子灼烧术治疗肛周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50例患者均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经临床、病理、PCR扩增HPV DNA分型确诊为尖锐湿疣.男27例,年龄18~32岁,平均23.8岁;其中13例承认有不洁同性性接触史.女19例,年龄20~41岁,平均26.9岁.儿童4例,均为女性,年龄1~7岁.
作者:马伟元;陈静;孙连功;赵克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雀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色素沉着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手背等部位.我们用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雀斑240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女233例,男7例,年龄18~63岁,20岁以下23例,20~50岁193例,50岁以上24例.
作者:李瑞芝;孙莉;颜敏;徐丽;卞金玲;连海燕;杨昭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先证者女,43岁.因双腋下、外阴、肛周反复起红斑、水疱、糜烂伴瘙痒20年,加重6天,于2009年1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腋下、外阴及肛周出现红斑,成群小疱或大疱,疱液浑浊,破后留糜烂面、结痂,中心渐愈,周边又出现新皮损.逐渐形成扁平、柔软、湿润增殖面,有腥臭味.
作者:魏群;陶英娜;白英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 30岁.因咳喘25天,双下肢紫癜伴血尿、足痛20天,加重2天于2008年8月1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5天前因咳嗽、哮喘在外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地塞米松5 mg/d及抗感染治疗.20天前双下肢(双足为主)出现针头至米粒大瘀点、瘀斑,伴咯血、血尿、胃痛、双膝关节疼痛及双足底疼痛、麻木.
作者:付瑶;谭雪晶;韩世新;刘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毛囊口角化、毛囊内微生物及遗传有关,另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患者可遗留色素沉着、萎缩或增生性瘢痕,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应根据其致病因素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现将近年来关于治疗痤疮的中草药产品的实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黄峥烨;王海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又称为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与Kaposi肉瘤相关疾病关系密切.HHV-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LANA)是HHV-8的开放阅读框架73(ORF73)编码的一种病毒衣壳蛋白,潜伏感染状态病毒稳定表达LANA,它在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因其较好的表达稳定性和特异性常用来检测HHV-8的感染状态.特别是对其在Kaposi肉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文献较多.
作者:李振飞;普雄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硬皮病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硬化或伴有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此病发病机制不明,治疗困难,给患者带来痛苦.近年来,许多学者用局部注射博莱霉素建立小鼠硬皮病模型,我们为研究此方法的可重复性及筛选合适的博莱霉素造模剂量,为后期新药实验做准备,特进行该实验,现将实验过程、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米新陵;李凡;华伟;惠艳;杨克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24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者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占全科住院患者的25.2%(全科同期住院492例).其中,男51例,女73例,男女比例为1∶1.43.发病年龄18~86岁,平均58.9岁,其中<25岁3例(2.4%),25~55岁28例(22.6%),>55岁93例(75.0%).各季节均有发病,其中春、秋农忙季节多发.
作者:张蕾;谷金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我们对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薄芝注射液与单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或薄芝注射液治疗斑秃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20例斑秃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制订的斑秃诊断标准,且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作者:赵淑芝;高鸠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掌跖纤维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2例,并追踪观察2.5~4年,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1男,55岁,农民.右手掌有一肿物偶伴微痛1年,于2004年3月来我院就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沿右手掌中指基底节指骨近端,可见长2 cm,直径0.8 cm的肿物,皮肤色.
作者:林萱;赵淑芝;林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选取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给予NB-UVB照射治疗,每周3次,共20次,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2(IL-12)水平.治疗总有效率为85%.治疗前TNF-α及IL-12水平均较正常对照者增高,治疗后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少.TNF-α及IL-12可能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病理过程,NB-UVB治疗可降低血清TNF-α及IL-12水平.
作者:周敏;丰世科;陈金;段西凌;陈琦;陈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麻风病的病原体是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 ML).自挪威学者于1873年发现以来已有130多年了.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人工体外培养之法.尽管小白鼠足垫模型等相关动物模型在新药研究、抗原生化分析以及麻风杆菌分子结构分析诸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欲走向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麻风杆菌的分子生物学是必须了解的领域.近年来这方面研究有不少进展.现简介如下.
作者:吴勤学;宋顺鹏;吕成志;王群;王洪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疹患者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32.18±19.04)岁.原发性癫痫25例,带状疱疹4例,脑外伤2例,脑血管病2例.既往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2例、慢性胃炎1例.有2例患者原有药物过敏史,过敏药物分别为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
作者:莫征波;周珉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足趾部赘生物伴压痛,于2007年12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右足拇趾外侧出现一赘生物,质地坚硬,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渐增大至黄豆大,局部压迫后常有痛感,影响行走,无出血、破溃等现象.平素体健,否认其它系统性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拇趾外侧见一黄豆大类半球形增生物,近皮色,质地硬韧,与骨质无粘连,表面未见鳞屑,见多数平行波纹样改变.实验室检查:趾骨X线片未见异常,手术切除增生物后组织病理示:上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厚薄不一,肿瘤中心由致密的胶原纤维、丰富的小血管构成. 诊断:获得性肢端纤维角皮瘤.
作者:陆原;李清;陈达灿;国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我科采用口服斑秃丸联合CO2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斑秃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5例斑秃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皮损1~3处,脱发面积在10 cm×10 cm以内,临床确诊为斑秃,且2周内未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作者:吴波;路永红;周培媚;树瑜;周群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65岁.因骶尾部起红色结节1年余于2006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005年初发现骶尾部出现一豌豆大红色结节,质硬,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半年前边缘有新发结节,近期疼痛,抓破后有少量出血,未曾诊治.体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作者:王莉;杨希川;钟白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关节病型银屑病(Psoriatic arthritis, PsA)是一种慢性致残性关节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外周附着点炎是其常见的临床特征,但表现为单纯外周附着点炎的PsA国外报道为数不多,国内未见报道.
作者:屈丽娜;王广进;亓兴亮;田洪青;蒋红伟;张福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抗疟药具有调节免疫、吸收紫外线等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及光敏性皮肤病.对LE等疾病也有可靠疗效,但对于其他疾病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综述了皮肤科常用抗疟药的药理、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与妊娠和银屑病的关系.
作者:李雪梅;张锡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我科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羊肠线穴位埋植疗法配合德国沃曼UV-1000L NB-UVB治疗仪治疗银屑病患者8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荆鲁华;王燕飞;刘卫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内皮素(ET)家族包括三种异构肽:ET-1,ET-2,ET-3,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内皮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促进细胞增殖、组织纤维化等,参与皮肤肿瘤、红斑鳞屑病、结缔组织病等多种皮肤病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内皮素及其受体在皮肤病中的作用,将可能揭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之带来新的疗法.
作者:李艳秋;黄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