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瑶;谭雪晶;韩世新;刘晓明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APLC3)的表达.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4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及MAPLC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LE患者组PBMC中MAPLC3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尤以活动期SLE患者更为显著.SLE患者组Beclin-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活动期SLE患者Beclin-1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SLE患者PBMC的自噬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
作者:彭学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麻风病的病原体是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 ML).自挪威学者于1873年发现以来已有130多年了.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人工体外培养之法.尽管小白鼠足垫模型等相关动物模型在新药研究、抗原生化分析以及麻风杆菌分子结构分析诸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欲走向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麻风杆菌的分子生物学是必须了解的领域.近年来这方面研究有不少进展.现简介如下.
作者:吴勤学;宋顺鹏;吕成志;王群;王洪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 30岁.因咳喘25天,双下肢紫癜伴血尿、足痛20天,加重2天于2008年8月1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5天前因咳嗽、哮喘在外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地塞米松5 mg/d及抗感染治疗.20天前双下肢(双足为主)出现针头至米粒大瘀点、瘀斑,伴咯血、血尿、胃痛、双膝关节疼痛及双足底疼痛、麻木.
作者:付瑶;谭雪晶;韩世新;刘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内皮素(ET)家族包括三种异构肽:ET-1,ET-2,ET-3,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内皮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促进细胞增殖、组织纤维化等,参与皮肤肿瘤、红斑鳞屑病、结缔组织病等多种皮肤病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内皮素及其受体在皮肤病中的作用,将可能揭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之带来新的疗法.
作者:李艳秋;黄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反复感染及慢性迁延等原因,导致Mh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日益严重,抗生素治疗效果下降.1为了解本地区Mh感染的耐药趋势,对我院皮肤性病门诊近6年来分离到的Mh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期总结本地区Mh耐药情况的变化趋势.
作者:李颂;闫倩;杨安波;路麒;陈瑞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验证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与流行病学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03-2007年发现的106例新麻风患者菌株进行了6个VNTR位点分型,以系统发育树分析与流行病学的关联性.结果:丘北菌株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可分为两大菌群.第一枝由(GTA)9位点从9到13个重复数组成的A、B和C聚集株,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和西北部;第二枝由(GTA)9重复数高达20以上的D、E菌株组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A至F聚集株内,至少有两个或以上有多个患者的家庭.第一菌群内患者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 但第二菌群内患者则缺乏关联性.结论:(GTA)9等位基因高度多态菌群来源与异质性的原因不清楚.以家庭和邻居关联的麻风病传播在丘北县很常见,有多个患者的家庭,感染菌株可能来自相同的传播链.
作者:翁小满;刘健;王峥;温艳;洪炳和;杨寿先;VARALAKSHMI VISSA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雀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色素沉着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手背等部位.我们用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雀斑240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女233例,男7例,年龄18~63岁,20岁以下23例,20~50岁193例,50岁以上24例.
作者:李瑞芝;孙莉;颜敏;徐丽;卞金玲;连海燕;杨昭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42岁.自15岁起背部、臀部反复出现皮肤损害,以后发展至腹部、四肢和面部.初局部皮肤红肿、硬结,逐渐变成脓肿,直至窦道形成,有脓血流出,夏季皮损加重.曾多次在当地卫生院行脓肿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但愈合缓慢,终形成大小不等的瘢痕.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亢进等病史.患病以来,无发热及其他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英;杨连娟;陈仁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左侧上腹部浸润性斑丘疹,偶感瘙痒,反复7年,加重3个月于200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上腹部散在米粒至绿豆大丘疹,境界清楚,偶痒,外用皮炎平等药物皮疹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此后,每年上述皮疹复发2次,渐皮疹增多呈带状.
作者:王乖娟;陈洪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又称为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与Kaposi肉瘤相关疾病关系密切.HHV-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LANA)是HHV-8的开放阅读框架73(ORF73)编码的一种病毒衣壳蛋白,潜伏感染状态病毒稳定表达LANA,它在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因其较好的表达稳定性和特异性常用来检测HHV-8的感染状态.特别是对其在Kaposi肉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文献较多.
作者:李振飞;普雄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3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患者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家族史、油性皮肤、化妆品使用、精神紧张或工作压力、体重指数偏大、雄激素水平高是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家族史、化妆品、皮肤类型、精神紧张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涉及多方面,确切病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金勇;王晓云;于维恒;谢海;仪晓芹;孙文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毛囊口角化、毛囊内微生物及遗传有关,另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患者可遗留色素沉着、萎缩或增生性瘢痕,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应根据其致病因素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现将近年来关于治疗痤疮的中草药产品的实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黄峥烨;王海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我们对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薄芝注射液与单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或薄芝注射液治疗斑秃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20例斑秃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制订的斑秃诊断标准,且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作者:赵淑芝;高鸠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汗孔角化症,笔者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臀部疣状增生性斑块10余年.10年前双侧臀部开始出现数个米粒至黄豆大的角化性丘疹.
作者:田美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色素痣的免疫表型.方法:对38例色素痣进行免疫病理分析.结果:色素痣三种类型中S-100均呈强阳性表达;HMB45仅在真皮浅层阳性表达;Melan-A及层粘连蛋白在三种痣中表达强度和范围相同,但是强度比S-100表达弱,三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交界痣中表达明显增高.结论:PCNA在交界痣中活性增高.
作者:司海鹏;李慧;谭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抗疟药具有调节免疫、吸收紫外线等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及光敏性皮肤病.对LE等疾病也有可靠疗效,但对于其他疾病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综述了皮肤科常用抗疟药的药理、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与妊娠和银屑病的关系.
作者:李雪梅;张锡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确定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与寻常型银屑病病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OPN、TNF-α的水平,并分析OPN和TNF-α与银屑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OPN、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浆OPN和TNF-α水平可作为评价银屑病病情活动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春红;张春敏;史永俭;魏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荨麻疹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FⅦa、TFPI/Xa的水平,并分析其与症状评分、病程的关系.为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结果,进行前后两次实验并作综合分析.在两次实验中,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D-二聚体水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82,P<0.01).但FⅦa和TFPI/Xa水平在两次实验结果中不一致:实验1,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FⅦa水平较正常对照者低(P<0.01),TFPI/Xa水平在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实验2,急性荨麻疹FⅦa水平及慢性荨麻疹TFPI/X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均P<0.01).本研究结果显示:荨麻疹患者存在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抗凝和继发性纤溶也参与荨麻疹的发病.但在不同疾病阶段部分相关的蛋白因子水平处在动态水平.
作者:梁碧华;肖常青;林路洋;李振洁;李润祥;叶兴东;罗静英;朱慧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为探寻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我科采用皮内试验和皮肤点刺法对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作者:迟延芳;杜振峰;吴钦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硬皮病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硬化或伴有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此病发病机制不明,治疗困难,给患者带来痛苦.近年来,许多学者用局部注射博莱霉素建立小鼠硬皮病模型,我们为研究此方法的可重复性及筛选合适的博莱霉素造模剂量,为后期新药实验做准备,特进行该实验,现将实验过程、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米新陵;李凡;华伟;惠艳;杨克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