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王强;李铁男

关键词:儿童, 持久, 色素异常性, 红斑, 自觉症状, 蚊虫叮咬, 临床资料, 腰腹部, 褐色斑, 不规则, 足背, 形态, 小腿, 皮疹, 渐变, 患儿, 大腿
摘要:临床资料 患儿男,32个月.10个月前右足背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斑,逐渐扩大、增多至双小腿、双大腿、腰腹部,皮疹边缘稍高起.1个月左右红斑渐变成暗红斑,进而发展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灰色或灰褐色斑.无自觉症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临床资料 患儿男,32个月.10个月前右足背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斑,逐渐扩大、增多至双小腿、双大腿、腰腹部,皮疹边缘稍高起.1个月左右红斑渐变成暗红斑,进而发展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灰色或灰褐色斑.无自觉症状.

    作者:王强;李铁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黄凝胶对小鼠气囊炎性模型气囊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和NO含量的影响

    采用小鼠气囊炎性模型观察三黄凝胶的抗炎作用. 三黄凝胶能显著降低气囊灌洗液中的白细胞数(P<0.01)和炎症渗出液中NO含量(P<0.01).三黄凝胶通过对小鼠气囊炎性模型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及NO含量的影响,产生明显的抗炎作用.

    作者:王思农;裴文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掌跖纤维瘤病2例疗效观察

    掌跖纤维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2例,并追踪观察2.5~4年,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1男,55岁,农民.右手掌有一肿物偶伴微痛1年,于2004年3月来我院就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沿右手掌中指基底节指骨近端,可见长2 cm,直径0.8 cm的肿物,皮肤色.

    作者:林萱;赵淑芝;林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获得性肢端纤维角皮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足趾部赘生物伴压痛,于2007年12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右足拇趾外侧出现一赘生物,质地坚硬,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渐增大至黄豆大,局部压迫后常有痛感,影响行走,无出血、破溃等现象.平素体健,否认其它系统性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拇趾外侧见一黄豆大类半球形增生物,近皮色,质地硬韧,与骨质无粘连,表面未见鳞屑,见多数平行波纹样改变.实验室检查:趾骨X线片未见异常,手术切除增生物后组织病理示:上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厚薄不一,肿瘤中心由致密的胶原纤维、丰富的小血管构成. 诊断:获得性肢端纤维角皮瘤.

    作者:陆原;李清;陈达灿;国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天疱疮81例临床分析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2000年1月至2008年2月资料完整的81例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81例住院天疱疮患者,男46例,女35例,男女比为1.3:1.发病年龄14~85岁,平均50.28岁,<20岁1例(1.23%),20~39岁16例(19.75%),40~59岁43例(53.09%),60~79岁19例(23.46%),>79岁2例(2.47%).病程10天~5年,平均病程10.5个月.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且资料完整.

    作者:李张军;王香兰;郭碧蓉;许庆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65岁.因骶尾部起红色结节1年余于2006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005年初发现骶尾部出现一豌豆大红色结节,质硬,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半年前边缘有新发结节,近期疼痛,抓破后有少量出血,未曾诊治.体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作者:王莉;杨希川;钟白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疹33例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疹患者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32.18±19.04)岁.原发性癫痫25例,带状疱疹4例,脑外伤2例,脑血管病2例.既往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2例、慢性胃炎1例.有2例患者原有药物过敏史,过敏药物分别为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

    作者:莫征波;周珉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8和IL-18的影响

    目的:评价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在社会应激测试(TSST)前10 min和测试后1、10、20、60 min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离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8和IL-18的含量.结果:TSST测试后20 min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升高(P<0.05).结论: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可引起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L-18的增加,这可能是社会心理应激使银屑病发生和加重的部分中介机制.

    作者:严月华;宋韬;翟晓翔;吴剑波;盛晚香;缪泽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斑秃丸联合CO2氦氖激光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我科采用口服斑秃丸联合CO2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斑秃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5例斑秃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皮损1~3处,脱发面积在10 cm×10 cm以内,临床确诊为斑秃,且2周内未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作者:吴波;路永红;周培媚;树瑜;周群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24例带状疱疹临床资料分析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24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者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占全科住院患者的25.2%(全科同期住院492例).其中,男51例,女73例,男女比例为1∶1.43.发病年龄18~86岁,平均58.9岁,其中<25岁3例(2.4%),25~55岁28例(22.6%),>55岁93例(75.0%).各季节均有发病,其中春、秋农忙季节多发.

    作者:张蕾;谷金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带状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左侧上腹部浸润性斑丘疹,偶感瘙痒,反复7年,加重3个月于200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上腹部散在米粒至绿豆大丘疹,境界清楚,偶痒,外用皮炎平等药物皮疹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此后,每年上述皮疹复发2次,渐皮疹增多呈带状.

    作者:王乖娟;陈洪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聚合性痤疮一家系调查

    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42岁.自15岁起背部、臀部反复出现皮肤损害,以后发展至腹部、四肢和面部.初局部皮肤红肿、硬结,逐渐变成脓肿,直至窦道形成,有脓血流出,夏季皮损加重.曾多次在当地卫生院行脓肿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但愈合缓慢,终形成大小不等的瘢痕.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亢进等病史.患病以来,无发热及其他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英;杨连娟;陈仁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NB-UVB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12的变化

    选取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给予NB-UVB照射治疗,每周3次,共20次,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2(IL-12)水平.治疗总有效率为85%.治疗前TNF-α及IL-12水平均较正常对照者增高,治疗后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少.TNF-α及IL-12可能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病理过程,NB-UVB治疗可降低血清TNF-α及IL-12水平.

    作者:周敏;丰世科;陈金;段西凌;陈琦;陈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内皮素与多种皮肤病

    内皮素(ET)家族包括三种异构肽:ET-1,ET-2,ET-3,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内皮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促进细胞增殖、组织纤维化等,参与皮肤肿瘤、红斑鳞屑病、结缔组织病等多种皮肤病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内皮素及其受体在皮肤病中的作用,将可能揭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之带来新的疗法.

    作者:李艳秋;黄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抗疟药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抗疟药具有调节免疫、吸收紫外线等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及光敏性皮肤病.对LE等疾病也有可靠疗效,但对于其他疾病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综述了皮肤科常用抗疟药的药理、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与妊娠和银屑病的关系.

    作者:李雪梅;张锡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南京地区淋球菌分离株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研究

    从118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到淋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118株淋球菌中有11株(9.3%)对阿奇霉素耐药(MIC≥1 mg/L),MIC50和MIC90均为0.5 mg/L.南京地区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提示阿奇霉素不宜用于淋病的治疗.

    作者:袁柳凤;尹跃平;戴秀芹;周二虎;孙厚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3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患者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家族史、油性皮肤、化妆品使用、精神紧张或工作压力、体重指数偏大、雄激素水平高是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家族史、化妆品、皮肤类型、精神紧张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涉及多方面,确切病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金勇;王晓云;于维恒;谢海;仪晓芹;孙文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系统与荨麻疹发病的关系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荨麻疹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FⅦa、TFPI/Xa的水平,并分析其与症状评分、病程的关系.为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结果,进行前后两次实验并作综合分析.在两次实验中,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D-二聚体水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82,P<0.01).但FⅦa和TFPI/Xa水平在两次实验结果中不一致:实验1,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FⅦa水平较正常对照者低(P<0.01),TFPI/Xa水平在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实验2,急性荨麻疹FⅦa水平及慢性荨麻疹TFPI/X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均P<0.01).本研究结果显示:荨麻疹患者存在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抗凝和继发性纤溶也参与荨麻疹的发病.但在不同疾病阶段部分相关的蛋白因子水平处在动态水平.

    作者:梁碧华;肖常青;林路洋;李振洁;李润祥;叶兴东;罗静英;朱慧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HLA-A、B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目的:确定山东汉族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HLA-A、B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方法,对山东地区43例汉族BP患者和125例健康对照进行了HLA-A、B等位基因分型.结果:BP患者组HLA-A*2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33,Pc>0.05);HLA-A*33、B*44在患者组中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0和0.024,但Pc值均>0.05).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遗传易感基因可能与HLA-A、B等位基因无相关性.

    作者:张克进;陈学超;周桂芝;张福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电灼术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作者观察了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技术(ALA-PDT)联合电离子灼烧术治疗肛周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50例患者均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经临床、病理、PCR扩增HPV DNA分型确诊为尖锐湿疣.男27例,年龄18~32岁,平均23.8岁;其中13例承认有不洁同性性接触史.女19例,年龄20~41岁,平均26.9岁.儿童4例,均为女性,年龄1~7岁.

    作者:马伟元;陈静;孙连功;赵克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