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9例婴幼儿念珠菌病临床观察

吕娅妮;姜启君;何萍;许静

关键词:婴幼儿, 皮肤念珠菌病, 治疗不当, 尿布皮炎, 门诊就诊, 临床实践, 临床观察, 病情加重, 误诊, 患儿, 痱子, 报道
摘要: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在临床实践中常误诊为尿布皮炎或痱子,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笔者对门诊就诊婴幼儿念珠菌病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89例婴幼儿念珠菌病临床观察

    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在临床实践中常误诊为尿布皮炎或痱子,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笔者对门诊就诊婴幼儿念珠菌病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吕娅妮;姜启君;何萍;许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1例

    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generalized eruptive histiocytoma)是一种正常脂蛋白血症性组织细胞性疾病1.本病少见,现将我们遇见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瑞斌;朱亚刚;陆振中;陆建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柴芍汤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女性痤疮临床观察

    为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女性痤疮的有效方法,对90例II和III度女性痤疮患者分中药柴芍汤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组及单纯口服维胺酯胶囊对照组,疗程8周.结果:治疗后第2、4、6、8周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6%,43.90%,68.29%,85.37%;4.76%,21.43%,52.38%,71.43%.各随访点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第4周的两组有效率差别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58%经期缩短的患者经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痛经缓解.

    作者:刘雯;王玮蓁;曾宪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NB-UVB联合药物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为观察NB-UVB联合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我科于2004年4月~2006年12月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0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扬;郑茂荣;陆雅琪;舒莉莉;王钊;张志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SAPHO综合征1例

    SAPHO综合征(synovitis,acne,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itis)即滑膜炎、痤疮、脓疱疮、骨肥厚、骨炎综合征,西欧和日本较多见,国内报道很少,现将本院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蒋存火;余荷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皮肤恶性肿瘤与艾滋病

    在感染艾滋病病人中某些皮肤肿瘤发生率和病程有改变.艾滋病病人CD4淋巴细胞减少导致恶性肿瘤危险性增加,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减少对肿瘤的监督和生成肿瘤病毒抑制,因此增加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艾滋病病人常见皮肤恶性肿瘤有淋巴瘤、急性黑素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Kaposi氏肉瘤等.其中恶性黑素瘤(MM)和鳞状上皮癌(SCC)是HIV感染病程中皮肤恶性肿瘤的代表,且较有侵袭性.其他如基底细胞癌(BCC)在这类人群中更为常见,但并非更具侵袭性.随着抗HIV治疗(ART)的开展,HIV伴发Kaposi肉瘤的发病率明显减低.本文论述了此类高危人群中皮肤恶性肿瘤的预防、治疗和随访策略.

    作者:唐鸿珊;朱一元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表现为获得性鱼鳞病的MF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因全身皮肤板层状脱屑4年,右上臂红斑1年余,于2007年9月24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袁小英;谢艳飞;庞晓文;赵广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麻风菌抗原诱导IL-12产生的体外研究

    目的:检测麻风菌不同抗原脂蛋白诱导单个核细胞(PBMC)IL-12p40分泌水平.方法:以麻风菌不同抗原刺激体外培养的少菌型(PB)、多菌型(MB)麻风患者及健康接触者PBMC,加入或不加外源性IFN-γ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12p40分泌水平.结果:(1)麻风菌胞浆抗原(MLSA)和麻风菌33KDa脂蛋白可诱导健康接触者、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2)外源性IFN-γ可上调健康接触者和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水平.结论:麻风菌33KDa脂蛋白是PB患者IL-12p40的有效诱导剂,外源性IFN-γ可上调IL-12p40分泌,为麻风病免疫治疗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作者:陈小华;翁小满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2007年南安市麻风病可疑线索调查结果分析

    麻风病可疑线索调查是根据麻风病具有疫点、家庭聚集和复发等特点,开展疫点、麻风治愈者及其家属等重点人群为对象的调查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我市于2007年10月,开展了麻风病可疑线索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戴艺锋;林盈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白藜芦醇对人A375及鼠B16F10黑素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人A375及鼠B16F10黑素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MTT法、流式细胞仪、光学显微镜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Res对人A375及鼠B16F1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Res对人A375及鼠B16F10细胞均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依赖性关系.结论:Res在体外可抑制恶性黑素瘤(MM)细胞的增殖.

    作者:赵婧;张毅;周毅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家系ALK1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研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一家系ALK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例HHT家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家系成员的ALK1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以家系中的健康者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出现ALK1基因的错义突变c.101 0T>C(p.L337P),即第1010位碱基由胸腺嘧啶(T)突变为胞嘧啶(C),使得ALK1基因第7号外显子第337位密码子由CTG变为CCG,导致正常的亮氨酸被脯氨酸替代.结论:ALK1基因的错义突变c.1010T>C(p.L337P)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作者:许康;范星;田佳新;扈晓成;周伏圣;方巧云;杜文辉;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功能电离子治疗血管纤维瘤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电离子治疗机治疗血管纤维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5例血管纤维瘤患者均源于我院皮肤科门诊.

    作者:任相录;孙新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药疹诊断中的应用

    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对其检测目前尚无确切可靠的实验室方法.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对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药疹诊断中的研究,综述了淋巴细胞在药疹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及该试验在药疹诊断中的应用范围、影响因素、灵敏性及特异性.

    作者:徐艳萍;方洪元;纪岩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2 293例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分析

    为了解大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与病原菌菌种构成及分布特点,我科从2005年4月~2006年5月对我院皮肤科门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进行真菌常规镜检和分离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景东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阿昔洛韦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阿昔洛韦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晓影;于洁;生秀芬;赵黎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生殖器疣状癌1例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是一种低度恶性的鳞癌,生长缓慢,开始肿瘤为外生性,呈疣状或乳头状生长,以后可侵袭深部组织,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晚.我们近期发现1例,并经组织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晓岚;龚业青;李仰琪;罗育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内皮素-1对培养的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皮素-1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形态、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含佛波醇酯和霍乱毒素的培养液培养黑素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别用CCK-8法、多巴氧化法和NaOH法测定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结果:内皮素-1可促进黑素细胞的树突形成,可上调酪氨酸酶活性,增加黑素合成,均在10 nM 时显著.1~100 nM的内皮素-1可明显刺激细胞增殖,随时间延长效应更明显.结论:一定浓度的内皮素-1具有促进培养的人黑素细胞树突形成、增殖、上调酪氨酸酶活性和增加黑素生成的作用.

    作者:郑锦芬;李建军;江智茂;叶蓉;胡小平;陈办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结节性硬化症的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研究2例中国汉族人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2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患者家族中的正常人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家系I发现一个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TSC2基因第1372位碱基由胞嘧啶(C)突变为胸腺嘧啶(T),导致第458位氨基酸(精氨酸)处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散发患者II发生了一处移码突变(frame shift mutation):TSC2基因第5238位与5255位碱基之间缺失CATCAAGCGGCTCCGCCA 18个碱基,其后密码子发生移位.结论:无义突变c.1372 C>T(p.R458X)和移码突变5238-5255 del 18 bp CAT CAAGCGGCTCCGCCA 1746 del HIKRLR可能是导致这2例患者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姚凤鸣;范星;周伏胜;权晟;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001年Drenth等通过1例家系分析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q31-q32范围,2003年国内杨等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为1个钠离子通道基因SCN9A.近几年研究发现了该病致病基因的更多突变位点,说明此病在不同种族和地区存在遗传异质性.同时研究发现不同突变位点的电生理学特征,为阐明此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为治疗此病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何君;王培光;杨春俊;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中心鲍温病伴鳞状细胞癌1例

    鲍温病又称原位鳞状细胞癌、皮肤原位癌、表皮内癌.病程缓慢,但也有少数患者发生侵袭性生长及远处转移1.多中心鲍温病少见,现报道我科门诊多中心鲍温病伴发鳞状细胞癌1例.

    作者:王涛;刘跃华;方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