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BP180自身抗体检测

徐文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 自身抗体
摘要: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BP患者血清内抗BP180自身抗体,并对治疗前后的抗体滴度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BP230)和BPAG2(BP180)是BP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所针对的主要靶抗原.BP230系胞浆蛋白表达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浆内,BP180暴露在细胞外的部分是自身抗体结合的主要位点,多数抗原表位位于非胶原编码区NC16a结构域内,因而针对BP180的自身抗体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对BP180及其自身抗体的研究在探讨BP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以及临床诊断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血清IgE变化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自2005年1月以来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256603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安荣贞;张俊花;张玉杰;张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伊曲康唑治疗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免疫状态下伊曲康唑治疗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构建ICR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并应用地塞米松构建免疫抑制鼠模型;采用伊曲康唑灌服治疗;其中F组同时采用γ-IFN治疗,在灌药后不同时间动态观察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结果:伊曲康唑治疗正常免疫组(A组)与对照组(D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抑制组(E组)及免疫抑制后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组(F组)与对照组(G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A、E、F组在接种后的第5、6、7、9、11天其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不同免疫状况(即正常免疫、免疫抑制、免疫调节治疗状态下)的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均显著,而且正常免疫、免疫抑制及免疫增强状态下对伊曲康唑的抗真菌疗效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善娟;刘志香;吴艳;涂亚庭;李家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及其功能性的检测

    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释放活性与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以FcεRⅠα融合蛋白(rsFcεRⅠα)为抗原,用ELIS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并通过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刘组胺释放活性的影响证实其功能.结果: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检出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阳性者22例(35.5%),其血清引起的组胺释放率平均为26.26%±16.08%;将其血清与rsFcεRⅠα作用后组胺释放率下降为9.14%±5.79%,组胺释放活性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组胺释放活性因子与其血清中的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有关,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可能直接活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作者:孙蔚凌;夏济平;毕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724例广东籍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

    为了解广东籍女性支原体感染及其耐药情况,选取我院皮肤科门诊2002年10月~2003年9月与2004年10月~2005年9月724例广东籍女性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及药敏检测.结果:单一解脲脲原体(UU)感染率分别为41.09%、48.93%(χ2=4.490,P<0.05),UU和人型支原体(MH)合并感染率分别为10.63%、6.38%(χ2=4.229,P<0.05);支原体对罗红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司帕沙星,耐药性增强(P<0.05);而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及大观霉素,耐药性减弱(P<0.05).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考虑使用四环素类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作者:陈明玉;赵佳;孙乐栋;周再高;曾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生殖器溃疡422例血清学病因分析

    在我国,以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的性病:如生殖器疱疹(GH)、梅毒(TP)等,近几年来有增长的趋势.为了解这类疾病的流行情况及机体对其免疫反应,探讨GH、TP临床感染特征,我们对422例有生殖器溃疡的患者同时进行GH和TP的血清学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覃善列;李伟;甘泉;梁月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播散型环状肉芽肿1例

    播散型环状肉芽肿(generalized granuloma annulare,GGA)是临床较少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颜潇潇;于美玲;周桂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64例多重耐药支原体株的药敏分析

    为了解支原体的耐药情况,我们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5年1~12月的支原体培养阳性标本中挑选出对4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的支原体株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其药敏情况,以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颜克香;褚国弟;陈翔;谢红付;杨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447例麻风病人死因调查分析

    高邮历史上属于麻风病高流行区,1996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后,每年仍有新(复)发麻风病人.2005年6月份开始,在对全市原登记的麻风病患者进行调查清理工作中着重对已死亡的麻风患者死因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姚维儒;姚学仁;陈树;张连华;姜辉;苏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麻风免疫中IL-12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抗麻风菌免疫主要依赖保护性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CMI)的建立,而选择性诱导Th1细胞分化是建立CMI的关键.在抗感染先天性免疫,IL-12是介导先天性免疫和决定适应性免疫发展的枢纽.本文对IL-12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产生和调节,IL-12受体的生物学功能,体外IL-12及其受体表达的调节,IL-12及其受体在麻风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陈小华;翁小满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手术结合高频电灼治疗寻常疣98例临床分析

    我们应用手术切削结合高频电灼治疗手、足、躯干等部位的寻常疣,疗效好,复发率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黄贵义;吴信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2例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疾病,我科于2006年5~7月诊治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浩;郭在培;王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对夫妻同患寄生虫病妄想

    寄生虫病妄想较罕见,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有8例,还可称为寄生虫妄想症、寄生虫恐怖症等1-5;而夫妇同患未见报道.作者近半年先后诊断2例夫妻同患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高明;张力军;万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枣庄市80例麻风治愈者血糖血脂分析

    为探索麻风治愈者血糖血脂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于2005年8月~2006年1月对我市80例住院麻风治愈者进行血糖血脂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宗岚;李怀章;丁广存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临床和遗传学研究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已报道的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HHD)临床与遗传学的特征.方法:利用CNKI、NCBI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1962~2006年底的相关文献,总结中国HHD有关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点.结果:(1)据不完全统讨在此期间中国共报道HHD病人430例,男女比例约2∶1;发病年龄3天~73岁.多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HHD特征,少数表现不典型,如4例表现为仅累及会阴、1例单侧躯体受累呈线状排列、6例泛发全身、4例合并其它疾病.(2)中国HHD致病基因ATPC1基因共检测到26种不同的突变位点,其中22种是未报道的,有部分HHD患者未检测到突变.(3)尚未发现临床表型与基因型间的关系.结论:皮肤科医生需了解HHD不典型表现.HHD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张福仁;颜潇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玫瑰糠疹与HHV-7感染的相关性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目的:探讨玫瑰糠疹发病与人类疱疹病毒-7(HHV-7)的关系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了玫瑰糠疹发病与HHV-7的关系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玫瑰糠疹患者HHV-7阳性率(88.8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2.78%,χ2=9.68,P<0.01);玫瑰糠疹患者CD3+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5.09,P<0.01),CD4+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t=2.07,P<0.05),CD8+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4.76,P<0.01),CD4+/CD8+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1.12:1.30,t=4.31,P<0.01);HHV-7感染者CD4+/CD8+值明显低于HHV-7非感染者(Z=4.9525,P<0.001).结论:玫瑰糠疹的发病可能与HHV-7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王桂芝;张文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芳维A酸氨丁三醇对HaCaT细胞环氧化酶-2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第三代维A酸药物芳维A酸氨丁三醇(代号FY-10)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HaCaT细胞,脂多糖(LPS)诱导环氧化酶-2(COX-2)mRNA表达,再以芳维A酸氨丁三醇处理细胞后,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COX-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以10 μg/L终浓度LPS作用细胞2 h后,细胞COX-2 mRNA表达明显高于作用前((x)±s分别为0.779±0.099和1.033±0.207,t值为6.083,P=0.00012).(2)在加入LPS的同时加入芳维A酸氨丁三醇可以明显降低COX-2 mRNA的表达,二者的(x)±s分别为1.161±0.130和0.849±0.056,(t值为5.398,P<0.01).(3)芳维A酸氨丁三醇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以1×10-6 mol/L作用强.结论:芳维A酸氨丁三醇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环氧化酶-2有肯定的抑制作用,为其治疗以炎症细胞浸润为表现的银屑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杨宇光;顾军;毕新岭;张妲;邹先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浙北地区甲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

    为了解甲真菌病在浙江北部地区的发病情况和病原学分布特征,我们在2004年5月~2006年4月对来我院就诊的435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检验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丽华;陶亦帆;高锦伦;黄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同患两型重症药疹死亡1例

    重症药疹临床上少见,而两型重症药疹同发一人临床属罕见.我科收治1例先以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入院后出现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而致病情严重导致死亡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巫毅;王雪峰;李晓天;李雪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荨麻疹1.笔者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注射液治疗急性荨麻疹,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雍磊;程相铎;李明;李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淋球菌MtrC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和特性鉴定

    目的:建立针对淋球菌MtrC膜蛋白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单抗),用于淋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和淋球菌耐药的临床检测.方法:用重组MtrC抗原免疫6周龄Balb/c小鼠,按常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应用间接ELISA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单抗亚类及其特异性.结果:建立了2株小鼠抗MtrC单抗杂交瘤细胞2B3和4F7,染色体数在95~103之间,能稳定分泌抗MtrC单抗,单抗类型为IgG1,腹水效价为1∶105和1∶106.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单抗在检测淋球菌MtrC膜蛋白时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林能兴;陈宏翔;黄长征;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