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殖器溃疡422例血清学病因分析

覃善列;李伟;甘泉;梁月金

关键词:生殖器溃疡, 血清学检测, 生殖器疱疹, 免疫反应, 流行情况, 感染特征, 增长, 性病, 梅毒, 临床, 疾病, 机体, 患者
摘要:在我国,以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的性病:如生殖器疱疹(GH)、梅毒(TP)等,近几年来有增长的趋势.为了解这类疾病的流行情况及机体对其免疫反应,探讨GH、TP临床感染特征,我们对422例有生殖器溃疡的患者同时进行GH和TP的血清学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麻风畸残患者术前心态的调查与分析

    外科手术矫正麻风畸残者的畸形、改善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让生命得以优质的延续,这是麻风畸残医疗康复的主要目的.在选择手术病例工作中,对患者的术前心态和术后期望的效果进行调查,以反馈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康复教育的信息,让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手术.

    作者:高峡;刘道忠;乐春明;陈军红;肖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B)为罕见的外阴软组织肿瘤,来源于盆腔软组织间叶细胞,多发生于中年妇女的生殖道,以外阴多见.临床上大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在术前常难以做出明确诊断,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方能确诊.现将我科发现1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绍芳;蓝岩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泛昔洛韦联合转移因子、胸腺肽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

    生殖器疱疹(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部位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局部出现水疱、丘疱疹及糜烂等损害,易反复发作.近年来认识到机体是否发病、潜伏感染的维持和复发频率与机体HSV感染的免疫反应存在直接的影响.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们采用泛昔洛韦抗病毒、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胶囊、胸腺肽针剂联合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6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天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连续4年对大学生艾滋病干预措施效果研究

    为了在大学生中做好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改变他们的危险行为,使他们能够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自2002年以来,我们每年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前,对青岛市10所高校大学生组织一次预防艾滋病的专题讲座.现将4年来干预效果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姜珍霞;修翠珍;张西江;法仆;刘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枣庄市80例麻风治愈者血糖血脂分析

    为探索麻风治愈者血糖血脂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于2005年8月~2006年1月对我市80例住院麻风治愈者进行血糖血脂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宗岚;李怀章;丁广存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临床和遗传学研究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已报道的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HHD)临床与遗传学的特征.方法:利用CNKI、NCBI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1962~2006年底的相关文献,总结中国HHD有关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点.结果:(1)据不完全统讨在此期间中国共报道HHD病人430例,男女比例约2∶1;发病年龄3天~73岁.多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HHD特征,少数表现不典型,如4例表现为仅累及会阴、1例单侧躯体受累呈线状排列、6例泛发全身、4例合并其它疾病.(2)中国HHD致病基因ATPC1基因共检测到26种不同的突变位点,其中22种是未报道的,有部分HHD患者未检测到突变.(3)尚未发现临床表型与基因型间的关系.结论:皮肤科医生需了解HHD不典型表现.HHD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张福仁;颜潇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麻风治愈留院者述情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为研究麻风治愈留院者的述情障碍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对我所120例麻风治愈留院者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麻风治愈留院者的述情障碍总分及因子1,2,4的分明显高于常模,因子3的分低于常模.述情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麻风治愈留院者的述情障碍很可能是机体对麻风及其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一种状态性反应,要重视麻风患者述情障碍问题,消除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健康水平.

    作者:潘美儿;尤卫平;王景权;许亚平;王江南;严丽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血清IgE变化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自2005年1月以来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256603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安荣贞;张俊花;张玉杰;张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司帕沙星致光敏性皮炎15例分析

    我科1年来诊治了因各种疾病服用司帕沙星导致光敏性皮炎患者1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64例多重耐药支原体株的药敏分析

    为了解支原体的耐药情况,我们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5年1~12月的支原体培养阳性标本中挑选出对4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的支原体株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其药敏情况,以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颜克香;褚国弟;陈翔;谢红付;杨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体外联合抗白念珠菌阴道分离株的实验研究

    为评价外阴阴道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与制霉菌素联合作用的敏感性,探讨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方案(1997)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2株分离自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制霉菌素以及两药物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联合用药时,伊曲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2898 μg/mL降至0.1202 μg/mL,制霉菌素MIC值的几何均数从2.0640 μg/mL降至0.6234 μg/mL.27.3%(6/22)受试菌株表现为协同作用,63.6%(14/22)表现为相加作用,9.1%(2/22)表现为无关作用,未观察到拮抗作用.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联合作用的一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联合用药组都较单独用药有显著减少.伊曲康唑与制霉菌素联合较任一药物单独用药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高.

    作者:郭秀军;陆野燕;贾丽萍;雷鹏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新体卡松治疗脓疱型、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为评价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注射液联合新体卡松胶囊治疗脓疱型银屑病及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我科住院及门诊患者采取单用新体卡松胶囊及新体卡松胶囊联合美能注射液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起效时间、疗效,检测肝肾功和血压变化.结果:联合用药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比单用新体卡松胶囊平均起效时间显著缩短;显著提高了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总有效率.所有治疗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微,通过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

    作者:袁小英;赵广;池丽娟;冯艳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播散型环状肉芽肿1例

    播散型环状肉芽肿(generalized granuloma annulare,GGA)是临床较少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颜潇潇;于美玲;周桂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同患两型重症药疹死亡1例

    重症药疹临床上少见,而两型重症药疹同发一人临床属罕见.我科收治1例先以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入院后出现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而致病情严重导致死亡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巫毅;王雪峰;李晓天;李雪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为探讨心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64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问卷调查.结果:心理干预治疗后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银屑病除常规的躯体治疗外,应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晋广;任小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海普林软膏治疗冻疮疗效观察

    我科从2005年12月~2006年2月,使用海普林软膏(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公司生产)治疗冻疮55例,并与多磺酸基黏多糖乳膏(商品名:喜疗妥,德国路易大药厂生产)治疗40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岳喜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荨麻疹1.笔者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注射液治疗急性荨麻疹,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雍磊;程相铎;李明;李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对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对单核巨噬细胞株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的影响,明确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菌株与标准株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的差别.方法:采用ELISA法、RT-PCR的方法观察标准株与从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株的培养上清对THP-1细胞产生TNF-α和IL-12的影响.结果:(1)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滤液可促进THP-1细胞产生TNF-α和IL-12,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株较临床株有较强的刺激THP-1产生TNF-α的能力;(2)所有培养上清均能促进THP-1细胞产生IL-12,标准株较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株培养滤液的刺激THP-1细胞产生IL-12作用弱(P<0.05).结论: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均可促进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但其能力不同,说明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刺激机体早期免疫应答水平不同.

    作者:林琨;齐显龙;孙东杰;徐修礼;李春英;高天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CLE母亲生一NLE患儿

    临床资料 患儿女,2个月.因头面部红斑1个月余就诊.其父母代诉出生半月后无明显诱因面颊、前额、太阳穴等处出现黄豆大小红斑,红斑逐渐增多增大,约指盖至硬币大,变大的红斑中间颜色变暗,使之成为环状(图1).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黄疸、腹泻、惊厥,吮奶及睡眠正常.足月顺产,第一胎.

    作者:陈艳香;韩杰;杜家杰;周运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肿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30例临床分析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共收治30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单纯肿瘤切除或放疗后和(或)化疗期间并发带状疱疹,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菡;王红;刘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