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对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的影响

林琨;齐显龙;孙东杰;徐修礼;李春英;高天文

关键词:痤疮丙酸杆菌, IL-12, TNF-α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对单核巨噬细胞株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的影响,明确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菌株与标准株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的差别.方法:采用ELISA法、RT-PCR的方法观察标准株与从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株的培养上清对THP-1细胞产生TNF-α和IL-12的影响.结果:(1)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滤液可促进THP-1细胞产生TNF-α和IL-12,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株较临床株有较强的刺激THP-1产生TNF-α的能力;(2)所有培养上清均能促进THP-1细胞产生IL-12,标准株较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株培养滤液的刺激THP-1细胞产生IL-12作用弱(P<0.05).结论: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均可促进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但其能力不同,说明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刺激机体早期免疫应答水平不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血清IgE变化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自2005年1月以来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256603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安荣贞;张俊花;张玉杰;张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玫瑰糠疹与HHV-7感染的相关性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目的:探讨玫瑰糠疹发病与人类疱疹病毒-7(HHV-7)的关系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了玫瑰糠疹发病与HHV-7的关系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玫瑰糠疹患者HHV-7阳性率(88.8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2.78%,χ2=9.68,P<0.01);玫瑰糠疹患者CD3+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5.09,P<0.01),CD4+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t=2.07,P<0.05),CD8+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4.76,P<0.01),CD4+/CD8+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1.12:1.30,t=4.31,P<0.01);HHV-7感染者CD4+/CD8+值明显低于HHV-7非感染者(Z=4.9525,P<0.001).结论:玫瑰糠疹的发病可能与HHV-7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王桂芝;张文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麻风免疫中IL-12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抗麻风菌免疫主要依赖保护性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CMI)的建立,而选择性诱导Th1细胞分化是建立CMI的关键.在抗感染先天性免疫,IL-12是介导先天性免疫和决定适应性免疫发展的枢纽.本文对IL-12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产生和调节,IL-12受体的生物学功能,体外IL-12及其受体表达的调节,IL-12及其受体在麻风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陈小华;翁小满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BP180自身抗体检测

    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BP患者血清内抗BP180自身抗体,并对治疗前后的抗体滴度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BP230)和BPAG2(BP180)是BP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所针对的主要靶抗原.BP230系胞浆蛋白表达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浆内,BP180暴露在细胞外的部分是自身抗体结合的主要位点,多数抗原表位位于非胶原编码区NC16a结构域内,因而针对BP180的自身抗体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对BP180及其自身抗体的研究在探讨BP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以及临床诊断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神经妥乐平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3年2月~2005年3月共诊治带状疱疹66例,我们采用神经妥乐平(每支3 mL,3.6 U)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对止痛效果进行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秋允;沈俊萍;张红岩;史义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till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全身反复起瘙痒性红斑伴发热4个月.约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反复起瘙痒性红斑,速起速落,但以关节部位多见并午后及夜间发热,体温38℃~38.5℃并有手指关节肿胀,白天体温自动恢复正常,曾在外院诊断为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亚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予以抗生素治疗无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热退、皮疹消失,停药后症状持续发作.

    作者:李凡;徐萍;唐冬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P物质的外周致痒机制研究进展

    P物质(SP)是一种重要的瘙痒介质,参与了多种瘙痒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SP与角质形成细胞上神经激肽1(NK1)受体结合,促进白三烯B4释放或一氧化氮合成而引起或增强瘙痒;也可通过作用于传导痒觉的无髓C纤维上NK1受体直接引起瘙瘁.虽然SP可通过激活皮肤肥大细胞上NK1受体释放组胺,但其在SP诱发的瘙瘁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樊卓;樊翌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常州市武进区近15年STD资料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我区性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作者对我区1991~2005年的性病报告病例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针对目前的流行状况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虎根;丁陈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水痘爆发疫情的调查与控制措施

    2006年3~4月,某大学突然发生水痘爆发疫情,先后发病38例(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人1例).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孙珍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荨麻疹1.笔者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注射液治疗急性荨麻疹,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雍磊;程相铎;李明;李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咪唑斯汀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2~2005年应用咪唑斯汀片(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轻度寻常型银屑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庞晓文;赵广;田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浙北地区甲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

    为了解甲真菌病在浙江北部地区的发病情况和病原学分布特征,我们在2004年5月~2006年4月对来我院就诊的435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检验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丽华;陶亦帆;高锦伦;黄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胱氨酸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4年11月至2006年8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日本美能发源制药公司生产,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销售)联合胱氨酸(成都市湔江制药厂生产)治疗斑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照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氢醌制剂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2年3月~2004年5月,应用我院制剂3%氢醌、1%氢化可的松及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0.05%维A酸霜复方制剂,治疗36例黄褐斑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向昭;张鹤鸣;孟昭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芳维A酸氨丁三醇对HaCaT细胞环氧化酶-2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第三代维A酸药物芳维A酸氨丁三醇(代号FY-10)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HaCaT细胞,脂多糖(LPS)诱导环氧化酶-2(COX-2)mRNA表达,再以芳维A酸氨丁三醇处理细胞后,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COX-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以10 μg/L终浓度LPS作用细胞2 h后,细胞COX-2 mRNA表达明显高于作用前((x)±s分别为0.779±0.099和1.033±0.207,t值为6.083,P=0.00012).(2)在加入LPS的同时加入芳维A酸氨丁三醇可以明显降低COX-2 mRNA的表达,二者的(x)±s分别为1.161±0.130和0.849±0.056,(t值为5.398,P<0.01).(3)芳维A酸氨丁三醇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以1×10-6 mol/L作用强.结论:芳维A酸氨丁三醇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环氧化酶-2有肯定的抑制作用,为其治疗以炎症细胞浸润为表现的银屑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杨宇光;顾军;毕新岭;张妲;邹先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维A酸霜联合窄谱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我们采用维A酸霜外用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收到良好疗效.

    作者:刘科峰;仵瑞玲;于子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2例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疾病,我科于2006年5~7月诊治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浩;郭在培;王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泛昔洛韦联合转移因子、胸腺肽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

    生殖器疱疹(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部位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局部出现水疱、丘疱疹及糜烂等损害,易反复发作.近年来认识到机体是否发病、潜伏感染的维持和复发频率与机体HSV感染的免疫反应存在直接的影响.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们采用泛昔洛韦抗病毒、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胶囊、胸腺肽针剂联合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6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天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我们将64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复方甘草酸苷与阿昔洛韦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31例仅口服阿昔洛韦治疗,疗程均为10 d,随访4周;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的止疱、止痛、结痂和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且治疗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后CD4比率显著高于其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的CD4比率(均P<0.05).复方甘草酸苷与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安全;治疗机制之一是提高机体的CD4比率.

    作者:张江安;于建斌;李红文;李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及其功能性的检测

    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释放活性与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以FcεRⅠα融合蛋白(rsFcεRⅠα)为抗原,用ELIS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并通过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刘组胺释放活性的影响证实其功能.结果: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检出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阳性者22例(35.5%),其血清引起的组胺释放率平均为26.26%±16.08%;将其血清与rsFcεRⅠα作用后组胺释放率下降为9.14%±5.79%,组胺释放活性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组胺释放活性因子与其血清中的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有关,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可能直接活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作者:孙蔚凌;夏济平;毕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