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4年对大学生艾滋病干预措施效果研究

姜珍霞;修翠珍;张西江;法仆;刘明华

关键词:大学生组织, 预防艾滋病, 干预效果, 专题讲座, 危险行为, 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 青岛市, 高校
摘要:为了在大学生中做好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改变他们的危险行为,使他们能够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自2002年以来,我们每年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前,对青岛市10所高校大学生组织一次预防艾滋病的专题讲座.现将4年来干预效果情况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毛母质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毛母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40例毛母质瘤进行了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发病比例为1∶1,平均发病年龄21.2岁,平均病程2.3年,10岁以内发病者20%,20岁以内者40%,30~40岁35%,除1例多发外,均为单发的质地较硬的皮下结节,有压痛者7例(17.5%),病理上均可见到影细胞.发现3例特殊类型,1例表现为穿通型,其中2例为与表皮囊肿相关的毛母质瘤.临床正确诊断率15%.结论:毛母质瘤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影细胞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病理上可以出现特殊类型.

    作者:黄长征;田进;杨凌云;陶娟;杨井;李延;涂亚庭;李家文;王椿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咪唑斯汀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2~2005年应用咪唑斯汀片(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轻度寻常型银屑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庞晓文;赵广;田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发性化脓性肉芽肿1例

    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后天性、良性结节状增生,多在外伤后由新生的血管形成1,多为单发,我科近期发现1例多发性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益兴;裴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司帕沙星致光敏性皮炎15例分析

    我科1年来诊治了因各种疾病服用司帕沙星导致光敏性皮炎患者1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临床和遗传学研究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已报道的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HHD)临床与遗传学的特征.方法:利用CNKI、NCBI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1962~2006年底的相关文献,总结中国HHD有关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点.结果:(1)据不完全统讨在此期间中国共报道HHD病人430例,男女比例约2∶1;发病年龄3天~73岁.多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HHD特征,少数表现不典型,如4例表现为仅累及会阴、1例单侧躯体受累呈线状排列、6例泛发全身、4例合并其它疾病.(2)中国HHD致病基因ATPC1基因共检测到26种不同的突变位点,其中22种是未报道的,有部分HHD患者未检测到突变.(3)尚未发现临床表型与基因型间的关系.结论:皮肤科医生需了解HHD不典型表现.HHD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张福仁;颜潇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BP180自身抗体检测

    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BP患者血清内抗BP180自身抗体,并对治疗前后的抗体滴度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BP230)和BPAG2(BP180)是BP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所针对的主要靶抗原.BP230系胞浆蛋白表达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浆内,BP180暴露在细胞外的部分是自身抗体结合的主要位点,多数抗原表位位于非胶原编码区NC16a结构域内,因而针对BP180的自身抗体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对BP180及其自身抗体的研究在探讨BP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以及临床诊断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

    自2004年起,我科采用咪唑斯汀(皿治林)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荨麻疹120例,疗效显著,并设对照组11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红;赵子卿;江彬彬;赵荻;宋来涛;杨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64例多重耐药支原体株的药敏分析

    为了解支原体的耐药情况,我们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5年1~12月的支原体培养阳性标本中挑选出对4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的支原体株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其药敏情况,以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颜克香;褚国弟;陈翔;谢红付;杨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常州市武进区近15年STD资料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我区性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作者对我区1991~2005年的性病报告病例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针对目前的流行状况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虎根;丁陈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urvivin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皮肤病中表达的意义

    Survivin作为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的成员之一,不仅具有抑制由线粒体诱导的凋亡的作用,还协同单一的p53基因抑制凋亡的发生,同时在血管生成过程中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保护新生血管.Survivin在正常表皮不表达,但在很多皮肤疾病中有充分表达.本文综述了Survivin的分子结构、抑制凋亡的机制以及在各种皮肤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诊断、预后、治疗的意义.

    作者:栾莉;孙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血清IgE变化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自2005年1月以来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256603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安荣贞;张俊花;张玉杰;张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枣庄市80例麻风治愈者血糖血脂分析

    为探索麻风治愈者血糖血脂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于2005年8月~2006年1月对我市80例住院麻风治愈者进行血糖血脂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宗岚;李怀章;丁广存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龙珠软膏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我们于1998年6月~2004年6月应用中成药龙珠软膏治疗600例痤疮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陈洁;徐洪玉;张瑞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对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对单核巨噬细胞株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的影响,明确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菌株与标准株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的差别.方法:采用ELISA法、RT-PCR的方法观察标准株与从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株的培养上清对THP-1细胞产生TNF-α和IL-12的影响.结果:(1)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滤液可促进THP-1细胞产生TNF-α和IL-12,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株较临床株有较强的刺激THP-1产生TNF-α的能力;(2)所有培养上清均能促进THP-1细胞产生IL-12,标准株较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分离株培养滤液的刺激THP-1细胞产生IL-12作用弱(P<0.05).结论: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培养上清均可促进THP-1细胞产生TNF-α、IL-12,但其能力不同,说明不同来源痤疮丙酸杆菌刺激机体早期免疫应答水平不同.

    作者:林琨;齐显龙;孙东杰;徐修礼;李春英;高天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国产伊曲康唑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216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国产伊曲康唑(美扶)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选择216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均口服美扶治疗,其中手足癣组口服美扶200 mg,bid,连服7天;其余各组口服美扶200 mg,qd,连服7天.停药3周评价疗效.结果: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和念珠菌性阴道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97.47%、95.65%、81.25%、100%、81.25%.国产伊曲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好、经济而安全.

    作者:黄发清;方静;鲁昌宇;邹凌云;张晓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浙北地区甲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

    为了解甲真菌病在浙江北部地区的发病情况和病原学分布特征,我们在2004年5月~2006年4月对来我院就诊的435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检验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丽华;陶亦帆;高锦伦;黄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B)为罕见的外阴软组织肿瘤,来源于盆腔软组织间叶细胞,多发生于中年妇女的生殖道,以外阴多见.临床上大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在术前常难以做出明确诊断,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方能确诊.现将我科发现1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绍芳;蓝岩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淋球菌MtrC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和特性鉴定

    目的:建立针对淋球菌MtrC膜蛋白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单抗),用于淋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和淋球菌耐药的临床检测.方法:用重组MtrC抗原免疫6周龄Balb/c小鼠,按常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应用间接ELISA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单抗亚类及其特异性.结果:建立了2株小鼠抗MtrC单抗杂交瘤细胞2B3和4F7,染色体数在95~103之间,能稳定分泌抗MtrC单抗,单抗类型为IgG1,腹水效价为1∶105和1∶106.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单抗在检测淋球菌MtrC膜蛋白时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林能兴;陈宏翔;黄长征;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麻风免疫中IL-12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抗麻风菌免疫主要依赖保护性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CMI)的建立,而选择性诱导Th1细胞分化是建立CMI的关键.在抗感染先天性免疫,IL-12是介导先天性免疫和决定适应性免疫发展的枢纽.本文对IL-12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产生和调节,IL-12受体的生物学功能,体外IL-12及其受体表达的调节,IL-12及其受体在麻风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陈小华;翁小满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E-钙黏蛋白和MMP-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MMP-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cadherin和MMP-2在10例正常皮肤组织和43例CSC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3例CSCC中E-cadherin弱表达或无表达者30例(69.8%),其中31例无淋巴结转移的CSCC组织中19例(61.3%)和1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CSCC组织中11例(91.7%);43例CSCC中34例(79.1%)MMP-2呈阳性表达,其中31例无淋巴结转移的CSCC组织中23例(74.2%)和1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CSCC组织中11例(91.7%).结论:E-cadherin的表达下调和MMP-2的表达上调可能与CSCC的转移有关.

    作者:魏志平;李艳;刘彦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