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王红兵;何黎;曾卫玲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介素-15
摘要: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IL-15的水平、活动期与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IL-15的水平,按常规方法检测了血清补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指标.结果: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增高(P<0.05);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的水平;出现抗ds-DNA阳性、低补体C3血症、高IgG血症的IL-15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者.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明显升高,且其血清水平与抗ds-DNA阳性、补体低下,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具有相关性,它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学研究进展

    皮肤血管炎为原发于皮肤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理变化为血管壁及其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样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等.由于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复杂,所以除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皮肤血管炎诊断的重要依据.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血管炎组织病理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涛;王晓丽;李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1例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lymphocytic infiltration of the skin)又称为Jesson-Kanof综合征和Jessner淋巴细胞浸润症.临床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瑞斌;陆正中;陆建云;朱亚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伴指间关节畸形的掌跖角化病家系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检测一掌跖角化病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一具有4例患者的掌跖角化病家系和50位正常人的血液样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致病基因(角蛋白9基因,KRT9)的外显子区,测序分析PCR产物.结果:该家系中4例患者的KRT9基因第1外显子第160位密码子发生AAT→AGT的突变,导致第160位的天门冬氨酸被丝氨酸取代(N160S),正常人中未发现此突变.结论:KRT9基因的AAT→AGT突变(N160S)是导致该家系发生弥漫性掌跖角化病的原因.

    作者:刘江波;李明;张杏平;钟少琴;叶永灵;赖晓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2例麻风病误诊分析

    在临床中,我市发现2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病人,被分别误诊5年和4年,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1女,44岁.全身起红斑5年,手足起水疱2年,面、手、足结节6个月.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前臂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不痛不痒,未经治疗.

    作者:王佳惠;李萍;韩杰;周运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派瑞松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为观察派瑞松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我科于2005年8~11月,应用派瑞松治疗41例小儿皮炎湿疹,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苏海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多发性副耳1例

    临床资料 患儿男,4个月.因面部皮肤赘生物感染半月,于2006年10月1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自出生时左耳屏前方、右耳屏前方、右耳轮脚、左颊均有皮肤赘生物(图1)并且不断长大,欲除皮赘,家长自用长发紧束赘生物基底部,导致基底部挂线处皮肤破溃化脓,在当地诊所外用抗生素粉末无效.

    作者:张清泉;马国安;王宝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阿维A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MMP-2及TIMP-2的影响

    目的:确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阿维A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经阿维A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MMP-2及TIMP-2的水平.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MP-2、TIMP-2、MMP-2/TIMP-2的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治疗后血清中MMP-2、TIMP-2、MMP-2/TIMP-2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阿维A可通过降低血清MMP-2,升高TIMP-2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罗权;林玲;朱慧兰;邓景航;何玉清;陈绍谦;张锡宝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组织蛋白酶D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D)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脂溢性角化病(SK)的组织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在15例SCC、15例BCC、14例SK及10例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在正常皮肤组织表达为阴性,在SK、BCC、SCC瘤组织中表达依次升高,在SCC、SK之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D在SK、BCC、SCC间质细胞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66.7%、33.3%.结论:CD的表达水平可能与SCC侵袭和转移有关.

    作者:郑雪莲;李汉贤;黄雄辉;王淑华;贺晓辉;叶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P16、P21WAF1/CIP1、PCNA和cyclin E在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P16、P21WAF1/CIP1、PCNA、cyclin E四种细胞周期素相关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改进的SP法),对50例脂溢性角化病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P16、P21WAF1/CIP1、PCNA、cyclin E四种细胞周期素相关因子的测定.结果: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这四种因子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68%、70%、46%;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仅为:40%、30%、50%、10%.结论:P16、P21WAF1/CIP1、PCNA、cvclin E四种细胞周期素相关因子在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彭程;施岩;路麒;张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川崎病176例临床分析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76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76例患儿除具经典的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各种皮肤黏膜损害外,尚有79例(45%)出现肛周红斑脱屑,41例(23%)卡介苗接种处红肿;162例(92%)超声心动图均见冠状动脉病变(含5例冠状动脉瘤).提示肛周红斑脱屑、卡介苗接种处红肿似可作为KD较特征性的皮肤表现,应为临床医师所重视;超声心动图对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及时发现和诊断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启文;刘建中;李萍;李建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迟发性皮肤卟啉病1例

    迟发性皮肤卟啉病(porphyria cutanea tarda,PCT)属于红细胞系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慢性皮肤损害,起病缓慢,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皮肤发红,重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可以是血性的,皮肤糜烂,结痂或形成溃疡,后形成瘢痕.笔者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琳;于建斌;陈燕辉;张江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微波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4年5月开始用微波照射联合伐昔洛韦(商品名:丽珠威,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治疗带状疱疹,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西群;杜宇;邓茂;祝守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新生隐球菌不同变种所致小鼠原发性皮肤感染的比较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不同变种在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我们建立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模型的方法,将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标准野生株B3501与格特变种标准株ATCC32609分别皮内接种于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损真菌培养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证感染.观察2种隐球菌感染的病程,比较皮损形成与消退的平均时间.结果:2种变种的新生隐球菌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后,可以在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肤上产生丘疹、结节、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皮损可以自愈,真菌培养与病理确证为隐球菌感染.2种菌株只在免疫正常小鼠的皮损形成时间上存在差异.结论:新生变种与格特变种的新生隐球菌均可以造成BALB/c小鼠相似的皮肤感染.推测2种变种对原发性皮肤感染的致病力可能无差异,新生变种发病较多可能与其分布有关.

    作者:马杭霖;朱元杰;温海;陈江汉;顾菊林;徐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1例

    临床资料 患儿女,4岁.因自幼全身皮肤粗糙肥厚,脱屑,起水疱来诊.患者出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脱屑,潮红,粗糙.其后躯干及四肢经常起黄豆至蚕豆大小水疱,以胸背部为著,疱壁薄.数日内即干燥脱屑而愈.近半年来水疱发生减少,皮肤潮红、粗糙及脱屑明显.皱褶区皮肤呈疣状损害.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以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无明显好转.

    作者:姚彦;闵仲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NB-UVB联合派瑞松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派瑞松局部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性试验.67例掌跖脓疱病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予NB-UVB局部照射,1次/3 d,派瑞松涂患处2次/d;对照组分别单独给予NB-UVB(UVB组),或给予派瑞松(P组)用法同上.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每2周评定患者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结果:共有63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组2周、4周时SSRI显著高于UVB组(均P<0.05),与P组(均P<0.01);治疗组痊愈率2周时为28.0%,4周时为52.0%,均显著高于UVB组与P组(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在2周与4周时均为92.0%,与UVB组及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B-UVB联合派瑞松外用治疗掌跖脓疱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桂兰;杜华;赵治华;何晓英;杜养峰;杨晓芬;陈建民;何春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23例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一种较常见的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的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临床多见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较少,我们总结了23例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素玲;周琼艳;李志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8例复发性带状疱疹临床回顾性分析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而复发性带状疱疹却相对少见.现将2002年3月~2006年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8例复发性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童晓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

    阿昔洛韦(ACV)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作为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物1,研究人员发现其前体伐昔洛韦(万乃洛韦,VCV),口服后快速分解为ACV发挥作用,生物利用度是口服ACV的3~5倍,因此将VCV用于生殖器疱疹(GH)、带状疱疹(HZ)的治疗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预防2-4.目前,估计ACV、VCV已被用于治疗包括各种疱疹病毒性感染在内的8000多万患者5.本文对其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叶兴东;张锡宝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相关性研究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难度大,我科自2005年11月以来,检测3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针对14种食物的IgG.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文斌;周虎;李会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急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4水平以及外周血体外培养产生IL-2、IL-4的水平.结果:经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体内和体外产生IL-2的水平显著升高,产生IL-4的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调节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分泌IL-2和IL-4等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以消除变应性炎症和恢复正常免疫功能.

    作者:许飏;陈德宇;廖勇梅;徐云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