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建;陈静;李家文;熊平
嵌甲是引起甲沟炎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类甲沟炎通常用药物及单纯拔甲术达不到理想效果,由病情拖延在甲沟处形成肉芽肿者更是如此,我们采用拔甲加高频电灼治疗嵌甲引起的慢性甲沟炎23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4年8月~2005年8月,我科诊治风疹198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98例患者大多为学生,男102例,女96例.其中3~9岁34例,10~15岁88例,16~20岁50例,21~25岁18例,26~30岁8例,平均年龄12.7岁,以10~15岁为高发年龄组,除12例为社会青年外,其余均为在校学生.198例中有明确接触史者为145例(73.2%),且8例社会青年均有长时间上网的经历.
作者:杨家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以1997年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验收达标(以下简称达标)为界限,将达标前、后7年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预测未来3年麻风病患病率.结果:达标后7年麻风病年均患病率、发现率及发病率均较达标前有所下降;而型比、平均发病年龄、平均延迟期及发现方式等未见明显变化;各地区之间麻风病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未来3年,麻风病患病率继续稳定下降.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应继续保持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作者:汤少开;李常兴;张恒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痤疮是发生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为主要损害,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西医对其病因病机、临床及动物实验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辛琳琳;马静霖;杜锡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中药脱敏组方对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皮内注射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观察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并以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观察脱敏组方对被动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脱敏组方14 g/kg、28 g/kg 灌胃均可明显抑制由卵蛋白致敏的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脱敏组方14 g/kg、28 g/kg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 中药脱敏组方具有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是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毕丽丽;于业军;刘晓萍;王桂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病,由Bazex等于1965年首先描述,也称伴肿瘤性肢端角化症、类肿瘤性肢端角化症,其病因认为与体内癌病灶有密切关系,属恶性肿瘤特别是喉癌的重要皮肤标志之一.此病非常少见,我们近来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巫毅;夏建新;王淑梅;金外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97年9月~2002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潜伏梅毒共418例患者,现对具有完整病历的307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俞新民;吴莉菲;宋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Leser-Trelat症(sign Leser-Trelat)合并直肠多发性腺癌临床上较少见,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凡;李久宏;李波;尚英彬;耿龙;陈洪铎;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DEB)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以皮肤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现水疱和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为特征.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显性遗传(DDEB)和隐性遗传(RDEB),两者都是由编码致密下层锚原纤维的主要成分-VII型胶原基因COL7A1发生突变,导致锚原纤维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所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DEB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突变基因不断发现,本文就其目前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颜潇潇;张福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7种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CK)在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9例不同皮肤附属器肿瘤进行CK7(K72.2)、CK8(C-51)、CK10(DE-K10)、CK14(LL002)、CK17(E3)、CK18(DC10)、CK19(KS19.1)标记,观察不同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模式.结果: 49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中7种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有所不同.毛发分化的肿瘤中CK表达多数较弥漫;而汗腺分化的肿瘤中,不同CK表达位置明显不同,每种肿瘤各有特点.结论: 综合分析CK10/18表达情况,可能有助于汗腺肿瘤与毛囊肿瘤的鉴别,CK10-/18+支持为汗腺肿瘤,CK10+/18-支持为毛囊肿瘤.
作者:李新功;孙莉;高虹;周晓秋;孙希印;徐志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左面部红肿大疱,发热10天加重5天.于10天前因镶牙装冠,牙龈破溃后肿胀疼痛,第3天面部红斑肿胀疼痛,陆续出现水疱,体温38℃,自服消炎药(药名不详)2片每日3次,共5天,病情渐加重.红肿面积扩大、水疱增大,疼痛剧烈、左眼睑不能睁开,发烧39.2℃,伴头痛、心慌、恶心,周身不适故门诊以颜面丹毒收入院治疗.体检:患者表情痛苦,查体合作.
作者:姚军英;熊吉奎;杨发枝;马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尖锐湿疣(CA)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性传播疾病.本病的治疗方法虽有多种,但其复发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我院门诊应用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商品名忧必青,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产)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红;孙鹤春;姜洪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组织样麻风瘤为瘤型麻风(LL)或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的一种特殊表现,其发生可能与氨苯砜(DDS)耐药有关.本文收集近5年我院门诊10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细菌、病理检查等进行了分析.
作者:侯玉鸿;陈家琨;王载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中的裂解全血法和分离淋巴细胞法对检测尖锐湿疣(CA)和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色、双色和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0例RGH、CA患者的裂解全血及10例RGH、CA患者的分离淋巴细胞中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0抗原、CD40L抗原、T细胞αβ链(Tαβ)和T细胞γδ链(Tγδ)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裂解全血法和分离淋巴细胞法分析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除CD40L(P=0.89)没有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CD3+T:P《0.01,CD4+T:P《0.05,CD8+T:P《0.05,CD40:P《0.05,Tαβ:P《0.001,Tγδ:P《0.05).结论: CA和RGH患者外周血不同制备方法影响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分析,裂解全血法优于分离淋巴细胞法.
作者:陶娟;涂亚庭;陈兴平;陈映玲;张晓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皮肤科从2001年8月至2004年8月发现12例儿童疥疮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占我院初诊疥疮患者的1.92%,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慧英;李静;路云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在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四种性传播疾病(STD)患者中混合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作者对近5年来就诊的356例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郑禄祥;宋瑛;曾水生;陈开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发生于面部的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在临床上较少见,同时伴发汗管瘤者更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学超;吴卫志;周桂芝;汪新义;庞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维A与甲氨蝶呤(MTX)联合治疗重症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观察组:阿维A 0.3 mg/(kg*d),MTX 2.5 mg,12 h 1次,每周连服3次,辅以叶酸5 mg/d,维生素E 300 mg/d,用药6周.对于6周内临床治愈的病人,先停用MTX,阿维A减半维持治疗2周,停药.对照组1:阿维A 0.3 mg/(kg*d),3~5 d后加至0.5 mg/(kg*d),叶酸和维生素E同观察组,用药6周;对照组2:MTX 5 mg,12 h 1次,每周连服3次,叶酸和维生素E 同观察组,用药6周.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有效率分别为96.23%、65.54%和66.67%.三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9.97,P《0.01).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32%、33.33%和27.27%,有显著性差异(χ2=8.67,P《0.05).结论: 小剂量阿维A与小剂量MTX联合治疗重症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卢庆芳;孙本海;李怀章;李世德;李金辉;杜东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HLA-A、B单倍型与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寻常型天疱疮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方法对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HLA-I类抗原分型并计算单倍型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组中单倍型HLA-A2、B5,HLA-A2、B13,HLA-A3、B40,HLA-A3、B13,HLA-A3、B16,HLA-A3、B5和HLA-A10、B40的频率明显增高(P《0.05),而单倍型HLA-A2、B46在患者组中未发现.结论: 特异单倍型可能是决定寻常型天疱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耿龙;翟宁;李久宏;牛红喜;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例1女,47岁,反复双下肢水肿3个月.因双手指甲真菌病予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冲击法治疗,于3个月前首次服药第10天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内科,未明确水肿原因,持续10天后水肿自然消退.
作者:吕玉华;方险峰;肖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