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曲康唑致双下肢水肿2例

吕玉华;方险峰;肖红艳

关键词:伊曲康唑, 双下肢水肿, 指甲真菌病, 自然消退, 西安杨森, 斯皮仁诺, 商品名, 冲击法, 治疗, 制药, 生产, 内科, 服药
摘要:例1女,47岁,反复双下肢水肿3个月.因双手指甲真菌病予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冲击法治疗,于3个月前首次服药第10天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内科,未明确水肿原因,持续10天后水肿自然消退.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

    皮肤癣菌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侵袭人体表皮的角质层,引起常见的体股癣、手足癣及甲癣,但在特殊条件下可导致深在感染,且近年有增多的趋势.现将我们诊治的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肉芽肿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向东;王德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991~2004年广州市麻风病流行现状及趋势分析

    以1997年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验收达标(以下简称达标)为界限,将达标前、后7年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预测未来3年麻风病患病率.结果:达标后7年麻风病年均患病率、发现率及发病率均较达标前有所下降;而型比、平均发病年龄、平均延迟期及发现方式等未见明显变化;各地区之间麻风病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未来3年,麻风病患病率继续稳定下降.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应继续保持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作者:汤少开;李常兴;张恒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棘状毛壅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背部出现点状黑色皮疹4年来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背中部出现黑色毛囊口栓塞物,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处理.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波及整个背部.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敏;杨坤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四种STD合并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为了解在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四种性传播疾病(STD)患者中混合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作者对近5年来就诊的356例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郑禄祥;宋瑛;曾水生;陈开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生殖支原体的检测方法及其进展

    生殖支原体自首次被分离以来,其生物特性、致病性及其检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生殖支原体难以培养等特点,使得对其检测受到一定限制.20余年来,对生殖支原体的实验室及临床检测进行了很多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生殖支原体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要手段.

    作者:王双;刘全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35例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CA)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性传播疾病.本病的治疗方法虽有多种,但其复发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我院门诊应用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商品名忧必青,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产)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红;孙鹤春;姜洪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细胞角蛋白在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目的: 观察7种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CK)在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9例不同皮肤附属器肿瘤进行CK7(K72.2)、CK8(C-51)、CK10(DE-K10)、CK14(LL002)、CK17(E3)、CK18(DC10)、CK19(KS19.1)标记,观察不同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模式.结果: 49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中7种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有所不同.毛发分化的肿瘤中CK表达多数较弥漫;而汗腺分化的肿瘤中,不同CK表达位置明显不同,每种肿瘤各有特点.结论: 综合分析CK10/18表达情况,可能有助于汗腺肿瘤与毛囊肿瘤的鉴别,CK10-/18+支持为汗腺肿瘤,CK10+/18-支持为毛囊肿瘤.

    作者:李新功;孙莉;高虹;周晓秋;孙希印;徐志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结节疹、树胶样肿并存的三期梅毒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2004年10月10日就诊,诉3个月前右小腿外侧中部发现3个暗红色皮肤结节,无痛,微痒,半个月后,又无意中发现左小腿外侧中部有一皮下结节,质硬,略隆起皮面,不痛不痒,表面肤色正常,未予在意.以后小结节不断长大,表面皮肤穿孔,流出黄色分泌物.

    作者:晏洪波;陈庆华;王洪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氨苯砜过敏并II型麻风反应1例

    氨苯砜过敏与麻风反应在临床上较常见,但氨苯砜过敏伴发麻风反应比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宁世仁;李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新生儿先天梅毒46例临床分析

    对46例新生儿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张燕;龙福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巨大型尖锐湿疣54例临床治疗观察

    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院采用微波联合云南白药、α-2b干扰素治疗巨大型尖锐湿疣(CA),发现巨大型CA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普通型CA,现报道如下.

    作者:竺璐;洪晓梅;潘晓涛;徐新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丝白祛斑软膏联合口服中成药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丝白祛斑软膏(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黄褐斑的唯一中成药外用药制剂,为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科从2002年10月~2005年2月应用丝白祛斑软膏治疗黄褐斑,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柏生;刘卫兵;陈洪晓;楚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拔甲加高频电灼治疗嵌甲性慢性甲沟炎疗效观察

    嵌甲是引起甲沟炎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类甲沟炎通常用药物及单纯拔甲术达不到理想效果,由病情拖延在甲沟处形成肉芽肿者更是如此,我们采用拔甲加高频电灼治疗嵌甲引起的慢性甲沟炎23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风疹198例临床分析

    2004年8月~2005年8月,我科诊治风疹198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98例患者大多为学生,男102例,女96例.其中3~9岁34例,10~15岁88例,16~20岁50例,21~25岁18例,26~30岁8例,平均年龄12.7岁,以10~15岁为高发年龄组,除12例为社会青年外,其余均为在校学生.198例中有明确接触史者为145例(73.2%),且8例社会青年均有长时间上网的经历.

    作者:杨家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仅累及龟头的阴囊血管角化瘤1例

    阴囊血管角化瘤又称Fordyce血管角化瘤,主要发生于中年或老年人的阴囊,偶尔累及阴茎、龟头及腹部,仅累及龟头并作为唯一表现则非常罕见,文献复习仅见国外1例报道.现将我们发现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马冬梅;卢宪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Leser-Tralet症合并直肠多发性腺癌1例

    Leser-Trelat症(sign Leser-Trelat)合并直肠多发性腺癌临床上较少见,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凡;李久宏;李波;尚英彬;耿龙;陈洪铎;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探讨

    为探讨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回顾分析56例结节性红斑病例的PPD试验、抗结核抗体结果,并与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结节性红斑组的PPD试验强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节性红斑组的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PPD试验强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患者,单纯抗结核治疗具有肯定疗效.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密切,抗结核治疗对于结核及其诱发的结节性红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团起;李卫红;张广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10个月.因面部、四肢及手足水疱一年半多,于2003年2月18日就诊我院.患儿自出生后5、6天在手足部位出现约黄豆大小的水疱,破溃后糜烂,结痂.随患儿年龄增长,水疱反复出现,多在手足、指趾甲周围及四肢关节部位.愈后留有白色丘疹及色斑.曾就诊多家医院,诊断不明确,多以局部皮肤感染等诊治,无明显效果.患儿为足月顺产,独生子,母孕期无异常.其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遗传及传染病史,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梁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潜伏梅毒307例分析

    1997年9月~2002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潜伏梅毒共418例患者,现对具有完整病历的307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俞新民;吴莉菲;宋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67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者体液免疫失调,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使患者体内产生一些特异性自身抗体.笔者在1991年1月~2004年12月对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671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丽;胡鹭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