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先天梅毒46例临床分析

张燕;龙福泉

关键词:先天梅毒, 新生儿, 临床分析
摘要:对46例新生儿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1 565例妇女生殖道感染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感染情况,对1 565例妇科门诊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症状的就诊者的宫颈和阴道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湿片镜检法检测,结果查出生殖道感染者942例(60.2%).单纯阴道感染者41.5%,单纯宫颈感染者9.1%,宫颈、阴道合并感染者10.7%.滴虫合并Ct/NG感染占滴虫感染总例数的23.18%;细菌性阴道病(BV)合并Ct/NG感染占BV总例数的29%、念珠菌合并Ct/NG感染占念珠菌病总例数的17.21%.对于妇科门诊就诊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注意是否存在多重感染,加强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钟铭英;王千秋;杨凭;王广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某些研究现状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DEB)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以皮肤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现水疱和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为特征.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显性遗传(DDEB)和隐性遗传(RDEB),两者都是由编码致密下层锚原纤维的主要成分-VII型胶原基因COL7A1发生突变,导致锚原纤维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所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DEB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突变基因不断发现,本文就其目前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颜潇潇;张福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991~2004年广州市麻风病流行现状及趋势分析

    以1997年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验收达标(以下简称达标)为界限,将达标前、后7年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预测未来3年麻风病患病率.结果:达标后7年麻风病年均患病率、发现率及发病率均较达标前有所下降;而型比、平均发病年龄、平均延迟期及发现方式等未见明显变化;各地区之间麻风病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未来3年,麻风病患病率继续稳定下降.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应继续保持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作者:汤少开;李常兴;张恒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伴汗管瘤1例

    发生于面部的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在临床上较少见,同时伴发汗管瘤者更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学超;吴卫志;周桂芝;汪新义;庞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抗炎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 检测咪唑斯汀的抗炎活性,探讨咪唑斯汀抗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花生四烯酸诱导小鼠耳部肿胀的模型,了解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耳部肿胀的抑制作用;同时用酶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液中的白三烯浓度.建立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鼠爪肿胀模型,了解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对角叉菜胶诱导的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 咪唑斯汀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耳部水肿,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但氯雷他定对两种致炎剂诱导的水肿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机制是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阻止白三烯的产生而发挥其抗炎活性.

    作者:应作霖;吴瑞勤;徐晓寅;朱光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四种STD合并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为了解在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四种性传播疾病(STD)患者中混合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作者对近5年来就诊的356例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郑禄祥;宋瑛;曾水生;陈开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泛发性白癜风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白癜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可合并多种其他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国内已有报道,但白癜风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舒春梅;郑松;李久宏;毕桂姣;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内脏反位伴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患者女,74岁,汉族,已婚.主因躯干、四肢丘疱疹伴口腔溃疡3个月,于2005年1月4日以大疱性类天疱疮收住我院皮肤科.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肚脐出现一米粒大小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亮,尼氏征阴性,自觉瘙痒剧烈,搔抓后破溃形成糜烂面,未经特殊处理,糜烂面干燥结痂而愈.2周后于双上肢、胸背部出现红斑,迅速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绿豆大小水疱,同时口腔黏膜出现糜烂面.

    作者:陈建民;杜华;杨桂兰;马赞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细胞角蛋白在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目的: 观察7种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CK)在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9例不同皮肤附属器肿瘤进行CK7(K72.2)、CK8(C-51)、CK10(DE-K10)、CK14(LL002)、CK17(E3)、CK18(DC10)、CK19(KS19.1)标记,观察不同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模式.结果: 49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中7种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有所不同.毛发分化的肿瘤中CK表达多数较弥漫;而汗腺分化的肿瘤中,不同CK表达位置明显不同,每种肿瘤各有特点.结论: 综合分析CK10/18表达情况,可能有助于汗腺肿瘤与毛囊肿瘤的鉴别,CK10-/18+支持为汗腺肿瘤,CK10+/18-支持为毛囊肿瘤.

    作者:李新功;孙莉;高虹;周晓秋;孙希印;徐志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拔甲加高频电灼治疗嵌甲性慢性甲沟炎疗效观察

    嵌甲是引起甲沟炎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类甲沟炎通常用药物及单纯拔甲术达不到理想效果,由病情拖延在甲沟处形成肉芽肿者更是如此,我们采用拔甲加高频电灼治疗嵌甲引起的慢性甲沟炎23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国北方汉族人寻常型天疱疮与HLA-A、B单倍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HLA-A、B单倍型与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寻常型天疱疮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方法对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HLA-I类抗原分型并计算单倍型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组中单倍型HLA-A2、B5,HLA-A2、B13,HLA-A3、B40,HLA-A3、B13,HLA-A3、B16,HLA-A3、B5和HLA-A10、B40的频率明显增高(P《0.05),而单倍型HLA-A2、B46在患者组中未发现.结论: 特异单倍型可能是决定寻常型天疱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耿龙;翟宁;李久宏;牛红喜;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潜伏梅毒307例分析

    1997年9月~2002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潜伏梅毒共418例患者,现对具有完整病历的307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俞新民;吴莉菲;宋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结节疹、树胶样肿并存的三期梅毒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2004年10月10日就诊,诉3个月前右小腿外侧中部发现3个暗红色皮肤结节,无痛,微痒,半个月后,又无意中发现左小腿外侧中部有一皮下结节,质硬,略隆起皮面,不痛不痒,表面肤色正常,未予在意.以后小结节不断长大,表面皮肤穿孔,流出黄色分泌物.

    作者:晏洪波;陈庆华;王洪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氨苯砜过敏并II型麻风反应1例

    氨苯砜过敏与麻风反应在临床上较常见,但氨苯砜过敏伴发麻风反应比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宁世仁;李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过敏性紫癜并多器官损害1例

    过敏性紫癜同时出现皮肤、关节、胃肠道、肾脏损害并发胸腹腔积液和心脏损害者少见.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许学江;熊琳;李彦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在人皮肤血管瘤不同分期的表达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与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分期血管瘤中IGF-IR的表达水平,并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进行比较.结果: SP法和半定量RT-PCR结果均显示增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IGF-IR表达水平增高,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间差异显著;而消退期的IGF-IR表达水平降低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GF-IR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寻找皮肤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平;许成蓉;毕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TGF-β1及其I型受体的表达

    目的: 检测TGF-β1和TGF-β I型受体在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黑素细胞培养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结果: 在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中有TGF-β1和TGF-β I型受体的表达.结论: 黑素细胞中有TGF-β1和TGF-β I型受体的表达,结合其他实验,提示TGF-β1及其I型受体可能在白癜风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作者:徐前喜;杜娟;朱铁君;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丝白祛斑软膏联合口服中成药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丝白祛斑软膏(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黄褐斑的唯一中成药外用药制剂,为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科从2002年10月~2005年2月应用丝白祛斑软膏治疗黄褐斑,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柏生;刘卫兵;陈洪晓;楚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

    皮肤癣菌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侵袭人体表皮的角质层,引起常见的体股癣、手足癣及甲癣,但在特殊条件下可导致深在感染,且近年有增多的趋势.现将我们诊治的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肉芽肿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向东;王德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颜面大疱性丹毒并发带状疱疹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左面部红肿大疱,发热10天加重5天.于10天前因镶牙装冠,牙龈破溃后肿胀疼痛,第3天面部红斑肿胀疼痛,陆续出现水疱,体温38℃,自服消炎药(药名不详)2片每日3次,共5天,病情渐加重.红肿面积扩大、水疱增大,疼痛剧烈、左眼睑不能睁开,发烧39.2℃,伴头痛、心慌、恶心,周身不适故门诊以颜面丹毒收入院治疗.体检:患者表情痛苦,查体合作.

    作者:姚军英;熊吉奎;杨发枝;马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