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 565例妇女生殖道感染的调查分析

钟铭英;王千秋;杨凭;王广聚

关键词:生殖道感染, 淋球菌, 沙眼衣原体
摘要:为了解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感染情况,对1 565例妇科门诊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症状的就诊者的宫颈和阴道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湿片镜检法检测,结果查出生殖道感染者942例(60.2%).单纯阴道感染者41.5%,单纯宫颈感染者9.1%,宫颈、阴道合并感染者10.7%.滴虫合并Ct/NG感染占滴虫感染总例数的23.18%;细菌性阴道病(BV)合并Ct/NG感染占BV总例数的29%、念珠菌合并Ct/NG感染占念珠菌病总例数的17.21%.对于妇科门诊就诊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注意是否存在多重感染,加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外周血不同制备法对检测两种性病患者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中的裂解全血法和分离淋巴细胞法对检测尖锐湿疣(CA)和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色、双色和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0例RGH、CA患者的裂解全血及10例RGH、CA患者的分离淋巴细胞中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0抗原、CD40L抗原、T细胞αβ链(Tαβ)和T细胞γδ链(Tγδ)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裂解全血法和分离淋巴细胞法分析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除CD40L(P=0.89)没有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CD3+T:P《0.01,CD4+T:P《0.05,CD8+T:P《0.05,CD40:P《0.05,Tαβ:P《0.001,Tγδ:P《0.05).结论: CA和RGH患者外周血不同制备方法影响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分析,裂解全血法优于分离淋巴细胞法.

    作者:陶娟;涂亚庭;陈兴平;陈映玲;张晓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67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者体液免疫失调,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使患者体内产生一些特异性自身抗体.笔者在1991年1月~2004年12月对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671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丽;胡鹭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人源性单纯疱疹病毒II型抗gD蛋白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构建

    目的: 利用HSV-2病毒IgG、IgM抗体阳性的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构建人源单链抗体库.方法: 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分别扩增抗体重链及轻链可变区基因,将重链、轻链可变区基因拼接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酶切后连接到噬菌粒载体pFAB5c中,将重组噬菌粒载体电转化大肠杆菌XL-1 Blue,构建噬菌体抗体库并测定其库容量.结果:成功构建人源性单纯疱疹病毒抗gD蛋白噬菌体抗体库,库容达1.86×106.结论: 利用RT-PCR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成功构建了HSV-2抗gD蛋白人源性单链抗体库,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王颖;杨慧兰;樊建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Leser-Tralet症合并直肠多发性腺癌1例

    Leser-Trelat症(sign Leser-Trelat)合并直肠多发性腺癌临床上较少见,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凡;李久宏;李波;尚英彬;耿龙;陈洪铎;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485例男性尿道炎后综合征前列腺液检查及病因分析

    通过对485例男性尿道炎后综合征(MPUS)患者的前列腺液涂片镜检、细菌培养鉴定,以确定MPUS具体病因.结果:本地区MPUS患者以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CNP)为主,占58.14%,其次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占21.86%,引起CBP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前列腺液检查,是区别CBP、CNP及前列腺痛(PD)、性病神经症(VN)的重要依据,根据MPUS病因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亟待制定MPUS规范化诊治标准.

    作者:梁志明;帅春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35例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CA)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性传播疾病.本病的治疗方法虽有多种,但其复发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我院门诊应用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商品名忧必青,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产)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红;孙鹤春;姜洪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泛发性白癜风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白癜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可合并多种其他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国内已有报道,但白癜风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舒春梅;郑松;李久宏;毕桂姣;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棘状毛壅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背部出现点状黑色皮疹4年来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背中部出现黑色毛囊口栓塞物,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处理.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波及整个背部.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敏;杨坤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1例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原发于皮下脂肪组织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1994年由国际淋巴瘤研究协作组正式命名1.临床上易与结节性脂膜炎相混淆,近年来陆续有报道,但同时合并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者罕见报道,我科于2003年7月确诊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颜克香;褚国弟;谢红付;陈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3例

    例1男,40岁,因冠状沟条索状物1天就诊.患者于1天前,与女友在2小时内共性交2次,性交结束后2小时即觉冠状沟稍肿胀,约4小时后即有蚯蚓状物,逐渐明显,伴有轻微疼痛.

    作者:罗迪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新生儿先天梅毒46例临床分析

    对46例新生儿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张燕;龙福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脱敏组方对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皮内注射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观察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并以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观察脱敏组方对被动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脱敏组方14 g/kg、28 g/kg 灌胃均可明显抑制由卵蛋白致敏的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脱敏组方14 g/kg、28 g/kg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 中药脱敏组方具有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是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毕丽丽;于业军;刘晓萍;王桂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伊曲康唑致双下肢水肿2例

    例1女,47岁,反复双下肢水肿3个月.因双手指甲真菌病予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冲击法治疗,于3个月前首次服药第10天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内科,未明确水肿原因,持续10天后水肿自然消退.

    作者:吕玉华;方险峰;肖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皮肌炎伴直肠癌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因直肠癌手术后4个月皮肤红斑伴四肢肌痛无力2个月,于2005年3月7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1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行直肠癌根治、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术后病理回报:直肠腺鳞癌,癌组织浸润肠壁全层,脉管内可见癌栓,上下切缘未见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癌转移(10/27).

    作者:宋克敏;杨蓉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伴汗管瘤1例

    发生于面部的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在临床上较少见,同时伴发汗管瘤者更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学超;吴卫志;周桂芝;汪新义;庞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探讨

    为探讨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回顾分析56例结节性红斑病例的PPD试验、抗结核抗体结果,并与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结节性红斑组的PPD试验强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节性红斑组的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PPD试验强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患者,单纯抗结核治疗具有肯定疗效.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密切,抗结核治疗对于结核及其诱发的结节性红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团起;李卫红;张广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4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的分析

    我院对2002年3月~2004年7月检测的24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做了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强;王非;熊珍秀;刘光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0味中草药体外对解脲脲原体的抑菌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Uu)对20味中草药的敏感性.方法: 用临床分离的Uu为受试菌,采用几何级稀释法测定20味中草药水煎剂的体外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0味中草药对Uu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柏、蒲公英抑菌效果好,其MIC范围分别为0.97~7.81和0.97~15.62,MIC50均为3.90,MIC90均为7.81.抑菌效果差的马齿苋、牡丹皮、鱼腥草敏感率均为0%.结论: 本研究提示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效的中草药,体外实验对Uu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由于中草药在体内作用机制比体外还要复杂,在体内能否达到与体外相同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平;边保华;陈万平;金彩云;余素飞;金保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百康生物共振治疗仪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疗效观察

    德国产百康生物共振治疗仪(BICOM2000型)是目前唯一集过敏原检测、脱敏治疗于一体的先进仪器.具有无创伤、无痛苦、不用药物治疗、脱敏疗效显著的优点.

    作者:王军;吕树进;许太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在人皮肤血管瘤不同分期的表达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与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分期血管瘤中IGF-IR的表达水平,并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进行比较.结果: SP法和半定量RT-PCR结果均显示增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IGF-IR表达水平增高,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间差异显著;而消退期的IGF-IR表达水平降低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GF-IR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寻找皮肤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平;许成蓉;毕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