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边保华;陈万平;金彩云;余素飞;金保富
2004年8月~2005年8月,我科诊治风疹198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98例患者大多为学生,男102例,女96例.其中3~9岁34例,10~15岁88例,16~20岁50例,21~25岁18例,26~30岁8例,平均年龄12.7岁,以10~15岁为高发年龄组,除12例为社会青年外,其余均为在校学生.198例中有明确接触史者为145例(73.2%),且8例社会青年均有长时间上网的经历.
作者:杨家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探讨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回顾分析56例结节性红斑病例的PPD试验、抗结核抗体结果,并与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结节性红斑组的PPD试验强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节性红斑组的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PPD试验强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患者,单纯抗结核治疗具有肯定疗效.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密切,抗结核治疗对于结核及其诱发的结节性红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团起;李卫红;张广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左面部红肿大疱,发热10天加重5天.于10天前因镶牙装冠,牙龈破溃后肿胀疼痛,第3天面部红斑肿胀疼痛,陆续出现水疱,体温38℃,自服消炎药(药名不详)2片每日3次,共5天,病情渐加重.红肿面积扩大、水疱增大,疼痛剧烈、左眼睑不能睁开,发烧39.2℃,伴头痛、心慌、恶心,周身不适故门诊以颜面丹毒收入院治疗.体检:患者表情痛苦,查体合作.
作者:姚军英;熊吉奎;杨发枝;马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 dubliniensis)是近年来主要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口腔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念珠菌,表型与白念珠菌相似,单凭表型和生化特征常常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菌种间鉴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分子生物学方法仍然是鉴定菌种的金标准.
作者:季雅娟;王惠平;骆仲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10个月.因面部、四肢及手足水疱一年半多,于2003年2月18日就诊我院.患儿自出生后5、6天在手足部位出现约黄豆大小的水疱,破溃后糜烂,结痂.随患儿年龄增长,水疱反复出现,多在手足、指趾甲周围及四肢关节部位.愈后留有白色丘疹及色斑.曾就诊多家医院,诊断不明确,多以局部皮肤感染等诊治,无明显效果.患儿为足月顺产,独生子,母孕期无异常.其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遗传及传染病史,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梁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感染情况,对1 565例妇科门诊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症状的就诊者的宫颈和阴道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湿片镜检法检测,结果查出生殖道感染者942例(60.2%).单纯阴道感染者41.5%,单纯宫颈感染者9.1%,宫颈、阴道合并感染者10.7%.滴虫合并Ct/NG感染占滴虫感染总例数的23.18%;细菌性阴道病(BV)合并Ct/NG感染占BV总例数的29%、念珠菌合并Ct/NG感染占念珠菌病总例数的17.21%.对于妇科门诊就诊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注意是否存在多重感染,加强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钟铭英;王千秋;杨凭;王广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科于2002年5月~2004年10月应用采乐洗剂(2%酮康唑洗剂,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花斑癣71例,观察采乐洗剂与皮损接触时间不同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安;赵晓芳;杜秋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发生于面部的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在临床上较少见,同时伴发汗管瘤者更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学超;吴卫志;周桂芝;汪新义;庞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与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分期血管瘤中IGF-IR的表达水平,并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进行比较.结果: SP法和半定量RT-PCR结果均显示增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IGF-IR表达水平增高,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间差异显著;而消退期的IGF-IR表达水平降低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GF-IR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寻找皮肤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平;许成蓉;毕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2004年10月10日就诊,诉3个月前右小腿外侧中部发现3个暗红色皮肤结节,无痛,微痒,半个月后,又无意中发现左小腿外侧中部有一皮下结节,质硬,略隆起皮面,不痛不痒,表面肤色正常,未予在意.以后小结节不断长大,表面皮肤穿孔,流出黄色分泌物.
作者:晏洪波;陈庆华;王洪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中的裂解全血法和分离淋巴细胞法对检测尖锐湿疣(CA)和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色、双色和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0例RGH、CA患者的裂解全血及10例RGH、CA患者的分离淋巴细胞中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0抗原、CD40L抗原、T细胞αβ链(Tαβ)和T细胞γδ链(Tγδ)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裂解全血法和分离淋巴细胞法分析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除CD40L(P=0.89)没有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CD3+T:P《0.01,CD4+T:P《0.05,CD8+T:P《0.05,CD40:P《0.05,Tαβ:P《0.001,Tγδ:P《0.05).结论: CA和RGH患者外周血不同制备方法影响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分析,裂解全血法优于分离淋巴细胞法.
作者:陶娟;涂亚庭;陈兴平;陈映玲;张晓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皮肤癣菌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侵袭人体表皮的角质层,引起常见的体股癣、手足癣及甲癣,但在特殊条件下可导致深在感染,且近年有增多的趋势.现将我们诊治的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肉芽肿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向东;王德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背部出现点状黑色皮疹4年来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背中部出现黑色毛囊口栓塞物,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处理.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波及整个背部.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敏;杨坤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因双足踝反复发生红丘疹,溃疡,瘢痕1年余,于2004年8月就诊,皮损初起为红色丘疹,无明显不适,出现破溃,结痂,以后逐渐萎缩,形成星状白瘢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发病期间无特殊不适.在多家医院就诊为变应性血管炎,服用火把花根,芦丁,抗组胺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既往史无特殊.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头颅五官(-),血压97.5/52.5 mmHg,心肺(-),腹平软,肝、脾、肾未及异常,神经系统及眼底检查(-).
作者:鲁清滨;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咪唑斯汀的抗炎活性,探讨咪唑斯汀抗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花生四烯酸诱导小鼠耳部肿胀的模型,了解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耳部肿胀的抑制作用;同时用酶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液中的白三烯浓度.建立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鼠爪肿胀模型,了解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对角叉菜胶诱导的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 咪唑斯汀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耳部水肿,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但氯雷他定对两种致炎剂诱导的水肿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机制是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阻止白三烯的产生而发挥其抗炎活性.
作者:应作霖;吴瑞勤;徐晓寅;朱光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在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四种性传播疾病(STD)患者中混合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作者对近5年来就诊的356例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郑禄祥;宋瑛;曾水生;陈开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丝白祛斑软膏(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黄褐斑的唯一中成药外用药制剂,为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科从2002年10月~2005年2月应用丝白祛斑软膏治疗黄褐斑,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柏生;刘卫兵;陈洪晓;楚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例1女,47岁,反复双下肢水肿3个月.因双手指甲真菌病予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冲击法治疗,于3个月前首次服药第10天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内科,未明确水肿原因,持续10天后水肿自然消退.
作者:吕玉华;方险峰;肖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是指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的多发性斑丘疹,1970年由Loyd首先报道,并取名为多中心性色素性Bowen病1.临床并不多见.本科近期见到夫妻二人同患鲍温样丘疹病,报道如下.
作者:蒋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HSV-2病毒IgG、IgM抗体阳性的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构建人源单链抗体库.方法: 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分别扩增抗体重链及轻链可变区基因,将重链、轻链可变区基因拼接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酶切后连接到噬菌粒载体pFAB5c中,将重组噬菌粒载体电转化大肠杆菌XL-1 Blue,构建噬菌体抗体库并测定其库容量.结果:成功构建人源性单纯疱疹病毒抗gD蛋白噬菌体抗体库,库容达1.86×106.结论: 利用RT-PCR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成功构建了HSV-2抗gD蛋白人源性单链抗体库,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王颖;杨慧兰;樊建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