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红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2004年10月10日就诊,诉3个月前右小腿外侧中部发现3个暗红色皮肤结节,无痛,微痒,半个月后,又无意中发现左小腿外侧中部有一皮下结节,质硬,略隆起皮面,不痛不痒,表面肤色正常,未予在意.以后小结节不断长大,表面皮肤穿孔,流出黄色分泌物.
作者:晏洪波;陈庆华;王洪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院采用微波联合云南白药、α-2b干扰素治疗巨大型尖锐湿疣(CA),发现巨大型CA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普通型CA,现报道如下.
作者:竺璐;洪晓梅;潘晓涛;徐新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Uu)对20味中草药的敏感性.方法: 用临床分离的Uu为受试菌,采用几何级稀释法测定20味中草药水煎剂的体外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0味中草药对Uu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柏、蒲公英抑菌效果好,其MIC范围分别为0.97~7.81和0.97~15.62,MIC50均为3.90,MIC90均为7.81.抑菌效果差的马齿苋、牡丹皮、鱼腥草敏感率均为0%.结论: 本研究提示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效的中草药,体外实验对Uu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由于中草药在体内作用机制比体外还要复杂,在体内能否达到与体外相同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平;边保华;陈万平;金彩云;余素飞;金保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生殖支原体自首次被分离以来,其生物特性、致病性及其检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生殖支原体难以培养等特点,使得对其检测受到一定限制.20余年来,对生殖支原体的实验室及临床检测进行了很多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生殖支原体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要手段.
作者:王双;刘全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感染情况,对1 565例妇科门诊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症状的就诊者的宫颈和阴道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湿片镜检法检测,结果查出生殖道感染者942例(60.2%).单纯阴道感染者41.5%,单纯宫颈感染者9.1%,宫颈、阴道合并感染者10.7%.滴虫合并Ct/NG感染占滴虫感染总例数的23.18%;细菌性阴道病(BV)合并Ct/NG感染占BV总例数的29%、念珠菌合并Ct/NG感染占念珠菌病总例数的17.21%.对于妇科门诊就诊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注意是否存在多重感染,加强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钟铭英;王千秋;杨凭;王广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痤疮是发生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为主要损害,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西医对其病因病机、临床及动物实验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辛琳琳;马静霖;杜锡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是指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的多发性斑丘疹,1970年由Loyd首先报道,并取名为多中心性色素性Bowen病1.临床并不多见.本科近期见到夫妻二人同患鲍温样丘疹病,报道如下.
作者:蒋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中药脱敏组方对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皮内注射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观察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并以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观察脱敏组方对被动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脱敏组方14 g/kg、28 g/kg 灌胃均可明显抑制由卵蛋白致敏的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脱敏组方14 g/kg、28 g/kg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 中药脱敏组方具有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是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毕丽丽;于业军;刘晓萍;王桂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尖锐湿疣(CA)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性传播疾病.本病的治疗方法虽有多种,但其复发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我院门诊应用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商品名忧必青,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产)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红;孙鹤春;姜洪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中的裂解全血法和分离淋巴细胞法对检测尖锐湿疣(CA)和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色、双色和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0例RGH、CA患者的裂解全血及10例RGH、CA患者的分离淋巴细胞中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0抗原、CD40L抗原、T细胞αβ链(Tαβ)和T细胞γδ链(Tγδ)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裂解全血法和分离淋巴细胞法分析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除CD40L(P=0.89)没有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CD3+T:P《0.01,CD4+T:P《0.05,CD8+T:P《0.05,CD40:P《0.05,Tαβ:P《0.001,Tγδ:P《0.05).结论: CA和RGH患者外周血不同制备方法影响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分析,裂解全血法优于分离淋巴细胞法.
作者:陶娟;涂亚庭;陈兴平;陈映玲;张晓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阴囊血管角化瘤又称Fordyce血管角化瘤,主要发生于中年或老年人的阴囊,偶尔累及阴茎、龟头及腹部,仅累及龟头并作为唯一表现则非常罕见,文献复习仅见国外1例报道.现将我们发现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马冬梅;卢宪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DEB)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以皮肤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现水疱和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为特征.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显性遗传(DDEB)和隐性遗传(RDEB),两者都是由编码致密下层锚原纤维的主要成分-VII型胶原基因COL7A1发生突变,导致锚原纤维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所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DEB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突变基因不断发现,本文就其目前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颜潇潇;张福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氨苯砜过敏与麻风反应在临床上较常见,但氨苯砜过敏伴发麻风反应比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宁世仁;李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通过对485例男性尿道炎后综合征(MPUS)患者的前列腺液涂片镜检、细菌培养鉴定,以确定MPUS具体病因.结果:本地区MPUS患者以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CNP)为主,占58.14%,其次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占21.86%,引起CBP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前列腺液检查,是区别CBP、CNP及前列腺痛(PD)、性病神经症(VN)的重要依据,根据MPUS病因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亟待制定MPUS规范化诊治标准.
作者:梁志明;帅春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者体液免疫失调,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使患者体内产生一些特异性自身抗体.笔者在1991年1月~2004年12月对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671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丽;胡鹭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因双足踝反复发生红丘疹,溃疡,瘢痕1年余,于2004年8月就诊,皮损初起为红色丘疹,无明显不适,出现破溃,结痂,以后逐渐萎缩,形成星状白瘢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发病期间无特殊不适.在多家医院就诊为变应性血管炎,服用火把花根,芦丁,抗组胺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既往史无特殊.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头颅五官(-),血压97.5/52.5 mmHg,心肺(-),腹平软,肝、脾、肾未及异常,神经系统及眼底检查(-).
作者:鲁清滨;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背部出现点状黑色皮疹4年来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背中部出现黑色毛囊口栓塞物,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处理.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波及整个背部.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敏;杨坤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与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分期血管瘤中IGF-IR的表达水平,并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进行比较.结果: SP法和半定量RT-PCR结果均显示增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IGF-IR表达水平增高,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间差异显著;而消退期的IGF-IR表达水平降低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GF-IR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寻找皮肤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平;许成蓉;毕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10个月.因面部、四肢及手足水疱一年半多,于2003年2月18日就诊我院.患儿自出生后5、6天在手足部位出现约黄豆大小的水疱,破溃后糜烂,结痂.随患儿年龄增长,水疱反复出现,多在手足、指趾甲周围及四肢关节部位.愈后留有白色丘疹及色斑.曾就诊多家医院,诊断不明确,多以局部皮肤感染等诊治,无明显效果.患儿为足月顺产,独生子,母孕期无异常.其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遗传及传染病史,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梁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颈部、双侧腋下、上肢发现丘疹、结节,逐渐增多50余天就诊.
作者:吴晓琦;张荷香;王铁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