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梅;卢宪梅
以1997年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验收达标(以下简称达标)为界限,将达标前、后7年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预测未来3年麻风病患病率.结果:达标后7年麻风病年均患病率、发现率及发病率均较达标前有所下降;而型比、平均发病年龄、平均延迟期及发现方式等未见明显变化;各地区之间麻风病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未来3年,麻风病患病率继续稳定下降.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应继续保持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作者:汤少开;李常兴;张恒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国湖北汉族慢性荨麻疹(CU)的发生与HLA-DRB1、DQB1等位基因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已经确诊的湖北汉族CU 42例和正常对照组193例进行HLA-DRB1、HLA-DQB1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患者组HLA-DRB1*12、*0901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RR=3.11,χ2=7.579,P=0.006;RR=2.47,χ2=5.684,P=0.017),HLA-DQB1*05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RR=0.26,χ2=6.683,P=0.01).结论: CU与HLA-DRB1*12、*0901以及HLA-DQB1*05等位基因关联,前者是中国湖北汉族人CU的易感基因,而后者对CU有抵抗性.
作者:谭志建;陈静;李家文;熊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德国产百康生物共振治疗仪(BICOM2000型)是目前唯一集过敏原检测、脱敏治疗于一体的先进仪器.具有无创伤、无痛苦、不用药物治疗、脱敏疗效显著的优点.
作者:王军;吕树进;许太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生殖支原体自首次被分离以来,其生物特性、致病性及其检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生殖支原体难以培养等特点,使得对其检测受到一定限制.20余年来,对生殖支原体的实验室及临床检测进行了很多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生殖支原体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要手段.
作者:王双;刘全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办公软件MSoffice系列是目前办公的主要软件,但非专业IT人员,很少抽出较多的时间去翻阅有关资料,所以很多技巧不会使用,如用PowerPoint(PP)制作幻灯,如果利用好它的动画功能,就可使幻灯内容栩栩如生、生动活泼,自然你的报告也就增加了感染力.本文以PP2002为例介绍几个制作方法供参考.
作者:郑云春;王平平;毛建斌;于星海;毛志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过敏性紫癜同时出现皮肤、关节、胃肠道、肾脏损害并发胸腹腔积液和心脏损害者少见.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许学江;熊琳;李彦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丝白祛斑软膏(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黄褐斑的唯一中成药外用药制剂,为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科从2002年10月~2005年2月应用丝白祛斑软膏治疗黄褐斑,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柏生;刘卫兵;陈洪晓;楚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痤疮是发生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为主要损害,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西医对其病因病机、临床及动物实验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辛琳琳;马静霖;杜锡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尖锐湿疣(CA)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性传播疾病.本病的治疗方法虽有多种,但其复发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我院门诊应用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商品名忧必青,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产)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红;孙鹤春;姜洪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DEB)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以皮肤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现水疱和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为特征.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显性遗传(DDEB)和隐性遗传(RDEB),两者都是由编码致密下层锚原纤维的主要成分-VII型胶原基因COL7A1发生突变,导致锚原纤维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所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DEB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突变基因不断发现,本文就其目前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颜潇潇;张福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嵌甲是引起甲沟炎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类甲沟炎通常用药物及单纯拔甲术达不到理想效果,由病情拖延在甲沟处形成肉芽肿者更是如此,我们采用拔甲加高频电灼治疗嵌甲引起的慢性甲沟炎23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皮肤科从2001年8月至2004年8月发现12例儿童疥疮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占我院初诊疥疮患者的1.92%,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慧英;李静;路云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者体液免疫失调,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使患者体内产生一些特异性自身抗体.笔者在1991年1月~2004年12月对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671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丽;胡鹭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背部出现点状黑色皮疹4年来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背中部出现黑色毛囊口栓塞物,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处理.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波及整个背部.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敏;杨坤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Leser-Trelat症(sign Leser-Trelat)合并直肠多发性腺癌临床上较少见,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凡;李久宏;李波;尚英彬;耿龙;陈洪铎;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探讨白癜风患者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及在不同分型、分期中的作用,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白癜风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4、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白癜风患者血清IL-4、IFN-γ、TNF-α水平增高,IL-2、IL-10水平降低,提示各种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白癜风发病,并与白癜风的活动有关.
作者:隋连金;戎丽娟;王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院采用微波联合云南白药、α-2b干扰素治疗巨大型尖锐湿疣(CA),发现巨大型CA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普通型CA,现报道如下.
作者:竺璐;洪晓梅;潘晓涛;徐新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在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四种性传播疾病(STD)患者中混合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作者对近5年来就诊的356例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郑禄祥;宋瑛;曾水生;陈开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氨苯砜过敏与麻风反应在临床上较常见,但氨苯砜过敏伴发麻风反应比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宁世仁;李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对2002年3月~2004年7月检测的24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做了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强;王非;熊珍秀;刘光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