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麻风病防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李桓英

关键词:麻风病, 麻风分枝杆菌, 二次世界大战, 慢性传染病, 发展中国家, 中古时代, 诊断方法, 卫生问题, 外周神经, 体外培养, 麻风患者, 工业发展, 殖民地, 西太区, 麻风菌, 东南亚, 致残, 疫苗, 现场, 特效
摘要: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皮肤和外周神经受累的慢性传染病,是导致人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麻风病历史悠久,在欧洲中古时代广为流行.随着工业发展,后1例也于20世纪40年代在挪威与世长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原生活在西太区、东南亚、非洲等殖民地的麻风患者移居美、英、荷、法等国,在异乡辗转多年才得到确诊,但是他们并未在欧、美人群中引起传染流行.1874年韩森发现麻风菌,至今尚未能在体外培养,无特效疫苗,也无适用于现场的实验诊断方法.当今麻风病仍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钬激光在巨大型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

    为探讨钬激光治疗巨大型尖锐湿疣的方法与疗效,分为钬激光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组(51例)和单用钬激光治疗组(73例)进行治疗.结果112例患者疣体一次性清除;12例患者因疣体较大,分2次清除,间隔时间为1~2天.术中出血少,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7~22天.钬激光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组复发率低(P<0.05).钬激光治疗巨大型尖锐湿疣疗效好,安全性高.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作者:刘盛秀;杨春俊;王中影;骆娣凤;杨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95例住院天疱疮患者回顾性治疗分析

    目的:对95例住院天疱疮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95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第2组在第1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第3组在第1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分别评价近期疗效.结果:出院时第1组77例患者中68例(88.31%)皮损完全消退;第2组13例患者中10例(76.92%)皮损完全消退;第3组5例患者中4例(80.00%)皮损完全消退.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目前治疗天疱疮的主要方法,对部分常规剂量不能控制病情者加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或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宝琦;张福仁;施仲香;张迪展;于美玲;汪新义;史本青;田洪青;赵天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运用SF-36表对浙江省麻风治愈者生存质量的调查

    目的:探讨健康调查量表SF-36在麻风治愈者中应用的信度、效果和可行性.方法:以问卷访谈的形式调查121例住院(村)和732例院外麻风治愈者,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类8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判.结果:八个维度中有五个维度(PF、RP、BP、GH和VT)年龄越大,维度分数越低(P<0.01);男性和女性在VT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高于女性;院外和院内在五个维度(PF、RP、BP、GH和RE)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院外均高于院内;除GH、VT和MH与普通人群接近,其它维度分数均低于普通人群.结论:评价量表SF-36基本适用于我省麻风治愈者生存质量评价,影响麻风治愈者生存质量是多因素的,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麻风治愈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姚建军;严军华;许亚平;沈云良;吴李梅;杨雪观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瘙痒的发生机制、相关疾病和治疗

    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人们至今还不能全面认识瘙痒,本文就近年来对瘙痒的发生机制、相关疾病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丁媛;普雄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atypical measles syndrome,AMS)是指接种过麻疹疫苗若干年后,血中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再感染自然麻疹病毒而引起的一种特殊表现.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的发生率相对减少,而AMS发病率明显增加.我科自2004年3月~2005年3月共收治非典型麻疹综合征病人1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楷平;盛晚香;缪泽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乳头瘤病毒6b型早期蛋白E6和E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目的:从尖锐湿疣(CA)标本中克隆出人乳头瘤病毒6b型(HPV-6b)早期蛋白E6、E7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及原核表达,为HPV感染的检测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法,从CA标本中扩增HPV-6的E6、E7基因,构建pUC/HPV-6 E6、pUC/HPV-6 E7两个重组体,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比对.经双酶切与表达载体pGEX-5X-1定向连接,构建pGEX-5X-1重组表达质粒,转入BL21大肠杆菌,IPTG诱导GST融合蛋白表达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克隆出HPV-6b早期蛋白E6、E7基因,成功构建pUCm/HPV-6b E6、pUCm/HPV-6b E7重组质粒,克隆获得HPV-6b E6、E7基因与GenBank标准株序列完全相同,经双酶切定向克隆,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5X-l/HPV-6b E6和pGEX-5X-l/HPV-6b E7,转入BL21大肠杆菌,高效表达GST融合蛋白.结论:本研究克隆出的HPV-6b E6、E7基因与标准株相同,HPV-6b E6、E7 GST融合蛋白获得高效表达,为HPV-6b E6、E7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体外活性以及E6、E7为靶位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王群;毕志刚;张兆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特应性皮炎179例临床分析

    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5月共诊治特应性皮炎179例,通过临床观察、分析,现就本病的病因及防治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79例患者均来自我所皮肤科门诊,其中男98例(54.75%),女81例(45.25%).发病年龄1个半月~48岁:1个半月~12岁66例(36.87%),13~20岁82例(45.81%),21~48岁31例(17.32%),平均年龄18.7岁;初发病例75例(41.9%)复发病例104例(58.1%).病程3天~6个月,平均16.5天.

    作者:刘金凤;张松;李冰青;赵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波紫外线诱导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紫外线照射表皮后引起DNA损伤的表皮细胞通过日晒伤细胞(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成来清除.p53、Fas、Trp53等基因的表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凋亡,而survivin的表达则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可产生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和6-4光产物,这两种光产物可以作为UVB诱导凋亡的起始信号.凋亡在清除DNA损伤的皮肤起着重要作用.在皮肤中通过凋亡清除DNA损伤的细胞,防止日光诱导癌变,而不是依赖于DNA损伤的校正修复.silibinin对中波紫外线引起人HaCaT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对UVB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调控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向齐;刘向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硬化萎缩性苔藓致包皮假性阿洪病1例

    硬化萎缩性苔藓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较少见的皮肤病,好发于阴部,但硬化萎缩性苔藓导致包皮假性阿洪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近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久宏;舒春梅;郑松;李波;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伴硬下疳样表现的早期先天梅毒1例

    临床资料患儿女,近2月龄.主因外阴、双下肢、双足皮疹1周就诊.患儿生后6周出现外阴破溃,双下肢皮肤暗红斑,双足斑块状脱屑逐渐加重,伴食欲差,未发热.于2005年1月来我科就诊.体检:患儿发育正常,体重3.5 kg,出生时体重3 kg,头颅、心、肺、腹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小阴唇可见多处浅表糜烂面,表面尚清洁,边界清楚,质软,左臀部可见一3 cm×1.5 cm圆形溃疡,右侧可见1 cm×1 cm,溃疡触之软骨样硬度,双下肢轻度水肿,隐约可见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片,双足可见典型环状角化脱屑斑,基底不红.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花生米大的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WBC 24.5×109/L,HB 70 g/L,取臀部溃疡面分泌物涂片,暗视野检查可见大量梅毒螺旋体,查血RPR阳性,滴度1:256,TPHA阳性.父母均否认不洁性接触史和输血史.该患儿其父血RPR阴性,TPHA阴性.其母亲RPR阳性,滴度1:8,TPHA阳性.依据临床、化验检查及其母化验结果,诊断:早期先天性梅毒.给予青霉素40万IU肌注,每日两次,共15天,会阴部创面愈合,下肢足部皮疹消失.嘱3个月后复查RPR,目前随访观察中.同时给予其母苄星青霉素240万IU,每周一次肌肉注射,共3次,随访中.

    作者:张晓芳;齐风琴;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孢子丝菌病合并传染性湿疹样皮炎1例

    患者男,73岁,5个月前右手背曾因划破形成溃疡,久不愈合,后在前臂伸侧出现呈线状排列的4个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紫色且进行性增大,近1周于手背部溃疡的周围皮肤发红、密集小丘疹、水疱、并可随搔抓方向呈线状播散有黄色渗出,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3年,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关节疼痛,否认有药物过敏史.

    作者:冯玉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苦参素胶囊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痤疮80例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男24例,女56例,年龄18~40岁,疗程1~8年,平均3.8年,其中寻常性痤疮31例,激素性痤疮25例,囊肿性痤疮24例;对照组76例,男26例,女50例,年龄16~41岁,疗程1.5~7年,平均3.5年,其中寻常性痤疮36例,激素性19例,囊肿性21例.患者面部、上胸、背部可见典型黑头、白头、丘疹、脓疱等典型皮疹,排除肝、肾功能不全、高血脂,对维胺酯过敏或不能耐受者.

    作者:兰岩菊;季康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68例

    我科采用CO2激光治疗外生殖器疣(CA),同时给予中药熏洗泡,肌注斯奇康(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剂,0.5 mg×1 mL/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宋顺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性病22 084例分析

    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1~2004年皮肤性病门诊22 084例性病(STDs)患者资料,从病种、病种位次、性别比、年龄、混合感染等方面予以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14年间STD发病总体上升,梅毒、尖锐湿疣、衣原体、支原体、混合感染等发病人数持续上升,淋病稳定下降;出现阴虱、HIV感染等新发病种;30~3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上升明显;男女患者性别差异缩小.我们应根据性病流行出现的新变化,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杨胜烨;刘全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对麻风病防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皮肤和外周神经受累的慢性传染病,是导致人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麻风病历史悠久,在欧洲中古时代广为流行.随着工业发展,后1例也于20世纪40年代在挪威与世长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原生活在西太区、东南亚、非洲等殖民地的麻风患者移居美、英、荷、法等国,在异乡辗转多年才得到确诊,但是他们并未在欧、美人群中引起传染流行.1874年韩森发现麻风菌,至今尚未能在体外培养,无特效疫苗,也无适用于现场的实验诊断方法.当今麻风病仍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李桓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STD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及解脲脲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为分析近几年性病门诊就诊者中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感染的流行趋势和特征.我们收集2001~2004年本院性病门诊病例,并对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检测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检测结果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4年中共检测18 727例,阳性7 135例(38.10%),其中Ct阳性2 066例(11.03%),Uu阳性4 072例(21.74%),Ct+Uu阳性576例(3.08%),Ct、Uu与NG混合感染506例(2.71%),Ct、Uu在19~40岁性活跃年龄段人群感染率较高,男性泌尿生殖道以Ct感染、女性泌尿生殖道以Uu感染较多,在性病防治及监测中应引起重视.

    作者:刘庆东;李娜;赵毅;刘荣;李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广州市番禺区1956~2000年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为探讨广州市番禺区的麻风病防治策略,现对其1956~2000年麻风病流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恒耀;李鸣九;卢国坚;刘卓雅;陈国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瘙痒2年,皮损再发2周于2005年4月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腋下出现小片状红斑、丘疹,微痒,皮疹初为散在,渐累及躯干及四肢,融合成环状、半环状,皮疹可自行消退.此后全身反复起环形红斑、丘疹,先后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用多种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近2周全身再发类似皮疹,但无明显瘙痒等自觉症状,曾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皮疹改善不明显.患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适及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无心悸、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否认哮喘、鼻炎等慢性病及传染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生食鱼虾史及宠物饲养史.

    作者:张平;许成蓉;李慎秋;黄玉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Ramsey-Hunt综合征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左耳部皮疹伴疼痛5天,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左头面部、耳部疼痛,继而耳部潮红,出现水疱,伴头晕、恶心、呕吐.无耳鸣、耳聋、发热,味觉无障碍等.喝水时从左口角漏水,怀孕5个月余,平素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体检:体温36.8℃,神清、精神差.双侧扁桃体不大,心、肺无异常.左侧耳廓、外耳道见簇集性水疱,基底潮红,左耳后淋巴结肿大,活动性好.头面部无皮疹,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无异常,视力正常.左眼不能完全闭合,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偏,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腱反射存在,巴氏征阴性.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颅脑CT检查无异常.临床诊断:Ramsey-Hunt综合征.经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后,患者耳部水疱干涸、结痂,疼痛减轻,面瘫正在恢复中.

    作者:彭安厚;陆洪光;凌淑清;魏羽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汕头市女性性罪错人群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的上升速度已远远超出了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等其他性病,而胎传梅毒也已成为儿童STD发病率高的疾病1.梅毒的危害性日益严重,女性性罪错人群是性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为了解梅毒在女性性罪错人群中流行病学特征,更好地开展对梅毒的防治工作,我们于2000~2004年对汕头市收容场所的1 405例女性性罪错人群进行了临床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现将有关的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蔡小丹;许敏鸿;郭义龙;陈爱英;苏惜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