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利;王南;史飞
对35例早期梅毒患者初次治疗后观察体温、检测RPR滴度,了解早期梅毒吉海反应(J-H)与性别及中高热分布情况,探讨对发热干预治疗的必要性.结果:35例患者24例出现发热,中高热与RPR滴度呈一定相关性.J-H反应给患者带来不适,尤其是中高热,由于致热原因明确,可以给予短期干预治疗.
作者:秦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对甘肃省兰州地区居民393人作毛囊蠕形螨调查,结果检出率为95.67%.毛囊蠕形螨对人的侵袭同性别和职业无关.我们赞同:毛囊蠕形螨是一种条件致病寄生虫.
作者:曹庚;伏继乾;曹和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爱维治、赛乐特联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随机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爱维治、赛乐特联用,对照组采用口服消炎痛、甲氰咪胍片.试验组治疗2周后,疼痛明显缓解,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仅达68%,两者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1月、3月随访,试验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爱维治、赛乐特联用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作者:严月华;翟晓翔;吴伟伟;盛晚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类疾病,也是唯一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的疾病,具有数量多,散发,危害子代健康的特点.先天性秃发是该类疾病中的一组皮肤疾病,对其进行遗传学研究,以期找到致病基因,明确发病机制,预防后代发病.目前国外对此病的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较多,现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刘晨帆;边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麻风溃疡是麻风病常见的症状,因营养不良往往久治不愈,自1998~2001年我们应用肌肤生与常规治疗方法对照治疗麻风溃疡,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吕均香;渠鹏程;翟学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早期梅毒传染性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极易造成误诊.现将我市部分医院首诊误诊的35例早期梅毒报道如下.
作者:潘虎;刁庆春;郝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近我们遇到1例以风团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乐栋;刁友涛;曾抗;唐春燕;林子刚;周再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南康市原是江西麻风病流行较严重的县(市)之一,至2001年底有30个乡(镇),累计发现麻风病例1 255例.自1987年全面推广应用联合化疗(MDT)以来,新发病例逐年减少,至2001年底15年间共新发现病例101例.现对1987~2001年的新发现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张升伟;张晓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由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教授主编的<麻风防治手册>(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第一次印刷),以崭新的面貌和现代化思路问世,较之以前的二个版本观点更新,其中一大批年轻的作者编写的章节脱颖而出,展示出消灭麻风病这场接力赛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格局,可喜可贺!为了爱护这一手册我们在细读学习中提出三点意见并发表一些历史回顾性联想.
作者:潘龙;徐亚斌;包寅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对人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白念活菌和甘露聚糖分别刺激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24h,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TLR2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2蛋白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有TLR2mRNA和蛋白表达,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刺激角质形成细胞24h后,TLR2表达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角质形成细胞有TLR2mRNA和蛋白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对TLR2表达均无明显影响,推测角质形成细胞表面可能存在多个识别念珠菌及其产物甘露聚糖的受体,TLR2只是其中之一.
作者:段德鉴;冉玉平;蒋献;李福民;吴琦;周光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评价国产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基质安慰剂治疗,B组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结果A组23例,B组24例按方案完成疗程.两组在治疗后2、4、6、8周治愈率、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齐放;鞠梅;顾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隐球菌病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病.易发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隐球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
作者:许金国;丁海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19岁.双手指反复发生脓疱伴瘙痒5年.5年前不明原因左手食指、中指尖发生脓疱伴瘙痒.
作者:杨景平;侯功信;郭宪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38岁.因全身出现红丘疹、脱屑伴瘙痒1个月于2004年1月2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03年10月在常规查体中发现患有丙型病毒性肝炎,11月25日起应用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IFNα-2a注射液,瑞士巴塞尔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生产)180 μg每周1次上臂外侧皮下注射.患者在注射第1、2、3针后感针刺处瘙痒,搔抓后针眼处出现一米粒大小红丘疹,逐渐扩大,表面有白色脱屑.
作者:赵庆利;王南;史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自1997年以来对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逐一进行了变应原皮肤试验,采用特异性脱敏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爱娜;牛永利;曹广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郯城县1994年4月实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为掌握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我们对1994~2003年新发现的29例麻风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前科;李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罗汉超教授1927年出生于四川省汉源县,1952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华西医院皮肤科工作至今.1960~1984年任皮肤科主任.曾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及成都市医学会理事及皮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皮肤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编委、中华皮肤科杂志编委等职.现仍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四川省性学会顾问、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及四川医学等期刊的编委或特约编委.
作者:郭在培;冉玉平;李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阴茎中线囊肿(median ruphe cyst of pennis)临床上较少见1,2,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久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并对其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以及外周血CD4、CD8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以评价免疫调节剂在扁平疣治疗中的作用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姜昱;叶楠;范会平;雷立清;张艳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是一种主要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四肢硬肿为主要表现,较少累积内脏器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宁萍;王吉耀;沈锡中;郭津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