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解毒行气汤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张建明;王芳;王秀敏

关键词:解毒, 行气汤, 治疗, 带状疱疹, 现报道如下, 应用, 疗效
摘要:我们应用解毒行气汤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又称为颧部褐青色痣或Hori氏痣,多见于20岁以上的女性,虽然发病率高达0.8%,但既往多被误认为黄褐斑、太田痣等.本文就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王金良;汪新义;杜东红;陈树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急性肠套叠19例临床分析

    急性肠套叠是过敏性紫癜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少见,因缺乏典型症状,临床上易误诊误治.我院自1991年1月~2001年1月共收治731例过敏性紫癜,其中并发急性肠套叠者19例(2.6%),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7~13岁.19例患者均有皮肤瘀点(或瘀斑)和阵发性腹痛.伴双膝关节疼痛11例;便血6例,于腹痛24h后出现;呕吐14例,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腹部压痛15例,反跳痛6例,腹肌紧张6例;腹部触及包块13例.

    作者:沈俊萍;程树杰;孙力;沈为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寻常痤疮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目的:了解痤疮患者心理受影响的程度和一些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5个城市共2331例门诊痤疮患者采用APSEA量表进行问卷式调查.结果:痤疮影响了部分患者的心理健康,表现为焦虑、易怒和不自信.甚至干扰了他们的生活、影响择业.参与影响痤疮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能因素是痤疮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文化程度.结论:痤疮对于患者的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引起皮肤科医生的重视,尤其是重度痤疮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

    作者:吴艳;毛越苹;郑捷;彭振辉;陈兴平;杨功焕;曾凡钦;徐慧珍;肖生祥;江文;马杰民;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85例麻风复发的分析

    我们对济宁市的185例麻风复发病人进行了33年的观察与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学东;宋妍;陈静;甄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农民,已婚.因全身皮肤暗红色斑伴轻度瘙痒1年半,于2003年7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红斑和斑片,花生米至指甲盖大小,逐渐扩大、互相融合,呈圆形、椭圆形、环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扩展形成红色细线状隆起,并伴有轻微瘙痒.约半年前红斑变为暗红色乃至蓝灰色.皮损逐渐增多、扩大融合成大片状,并累及臀外侧、股外侧等部位.曾在当地被诊为玫瑰糠疹、离心性环状红斑等,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无效.既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或长期用药史,否认非婚性生活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刘华绪;于美玲;周桂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肿胀性红斑狼疮1例

    肿胀性红斑狼疮是1930年首先由Gougerol和Burnier报道1的一种少见的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亚型.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林娜;郑和义;方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汗孔角化症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汉族.因两侧臀部疣状角化斑块8年余来我院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臀部出现一角化性斑片,缓慢增大,数目渐多,无自觉症状.

    作者:刘靖;李东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麻风低流行状态是否仍需要接触者检查?

    目的:分析麻风低流行状况下,接触者检查对发现新发病人的效果.方法:对山东省近11年来新发麻风病人的发病潜伏期和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1~2001年诊断的547例麻风病人中有252例有麻风接触史,平均潜伏期为23年,90例家庭内接触者中仅有12例(13.3%)和10例(11.1%)可在5~10年内被发现,占总新发现病人的2%.结论:在山东麻风低流行状态下,现行政策的接触者检查的效果较低,为了尽早发现新的麻风病人,需寻求其他方法,如对医务人员加强有关麻风早期诊断知识的培训.

    作者:陈树民;张艳芳;黄金萍;张林;刘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麻风复杂性足底溃疡综合防治效果报道

    复杂性足底溃疡是麻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是导致足部畸残的重要原因,也是麻风防治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我省于2000年起,与英国国际麻风救济会合作实施了中英麻风康复合作项目,按项目要求选择了60例复杂性足底溃疡患者开展综合防治,3年中除去死亡8例,可供评价分析的52例中共有68只溃疡足,81处溃疡.现将复杂性足底溃疡3年综合防治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池一叶;许亚平;沈云良;严军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解毒行气汤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我们应用解毒行气汤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明;王芳;王秀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肤康涂膜剂镇痛与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采用两种致痛动物模型和两种炎症动物模型,对肤康涂膜剂的保护作用和实验治疗作了研究,并与肤乐乳膏比较.结果:肤康涂膜剂能提高热板法致痛模型的痛阈,减少电刺激致痛的发生率,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肿胀,显示了良好的镇痛与抗炎作用,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在相同剂量下,镇痛作用优于肤乐乳膏(P<0.01),抗炎作用与肤乐乳膏相似.肤康涂膜剂能改善皮肤疾病的疼痛和水肿渗出症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谢勇;盛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丁克与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对比观察

    为观察丁克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C)的疗效,笔者自2002年10月~2003年9月将本院皮肤性病科门诊诊断为VC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丁克片和伊曲康唑胶囊治疗,并定期复查、对比,以观察丁克治疗VC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平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的病因分析

    为了解以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病因及其与HIV感染的关系,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PCR检测HSV-DNA,HIV抗体检测等进行诊断.186例生殖器溃疡性疾病中,梅毒46例(24.7%);生殖器疱疹62例(33.3%);梅毒和生殖器疱疹混合感染2例(1%);拟诊软下疳3例(1.6%);58例未能明确诊断,占31.2%;HIV感染1例.显示生殖器溃疡性疾病中,以生殖器疱疹和梅毒居多,软下疳少见,已出现合并HIV感染者.

    作者:程文海;谭仲楷;黄澍杰;周丽丽;谭雪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副肿瘤性天疱疮

    副肿瘤性综合症(Paraneoplastic syndrome)泛指因肿瘤存在产生间接或远隔效应,从而引发的种种临床表现,但并非肿瘤的直接蔓延、浸润、压迫、转移所产生相应组织器官的症状.

    作者:朱学骏;王京;陈喜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济南市性病执业许可医疗机构审验报告

    为有效地整顿性病医疗市场,规范性病诊疗行为,济南市自1999年10月颁布实施了<济南市性病防治条例>,并实行性病医疗执业许可证制度,济南市辖区内已有32家各级医疗机构陆续取得了性病执业资格.我们于2003年10月20日~11月14日对这些单位进行了年度资格审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柳光忠;艾蕾;庄丽;赵瑞林;梁淑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细胞凋亡与皮肤创伤愈合及病理性瘢痕形成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创伤愈合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胞凋亡现象及其调控因素,以及凋亡在皮肤正常创伤愈合和病理性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卢朝晖;王敏;秦咏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554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分析

    过敏性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迁延反复,在治疗中往往难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为了探寻过敏性疾病的病因,为日常诊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我科采用皮下过敏原测试,对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平;胡煜文;陈美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雷公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40配体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作用机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3例活动期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40配体(CD40L)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雷公藤对SLE患者PBMC中CD40L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40L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雷公藤处理后,其CD40L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CD40L的异常表达可能是SLE发病的关键环节之一.雷公藤可通过抑制CD40L分子的表达,影响CD40-CD40L信号的传导而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彭学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观察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口服左西替利嗪5mg,qd,连续2周,在治疗的第7天,第14天进行随访观察,在治疗的第14天判定疗效,以西替利嗪为对照.结果,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共52例,总有效率为84.7%,其与对照组(有效率80.7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0.076,P>0.05).左西替利嗪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刘玉梅;徐云英;张文君;林任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家系调查

    家族性良性慢生天疱疮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近期我们诊治了1例,并作了家系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