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娜;陈永年;肖红燕;陈江汉;廖万清
目的:探讨自制消银膏外用治疗银屑病的药效学机制.方法:采用鼠尾鳞片上皮-鼠阴道上皮实验模型,观察消银膏外用对上皮细胞分裂及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消银膏能显著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对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消银膏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外用药物.
作者:马守江;杨世虎;宋嫦娥;栾贻银;邹笃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观察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口服左西替利嗪5mg,qd,连续2周,在治疗的第7天,第14天进行随访观察,在治疗的第14天判定疗效,以西替利嗪为对照.结果,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共52例,总有效率为84.7%,其与对照组(有效率80.7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0.076,P>0.05).左西替利嗪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刘玉梅;徐云英;张文君;林任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冷球蛋白血症性股臀皮肤血管炎为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皮肤病,1994~2002年8月,医学核心期刊共收录4篇相关的文献报道,病例数累计25例1,2.现将我们诊断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郭秀军;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生殖器疱疹(GH)是一种常见的不易治愈性性传播疾病,GH患者常频繁发作,影响生活质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每日抑制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依从性差.探索能控制复发次数,减轻症状又改善依从性的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近2年来我们分别采用阿昔洛韦长程抑制疗法和每日抑制疗法治疗频繁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文生;程玉玲;祖渝;金琼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LA-DR以及植物凝集素(PHA)刺激下的CD3+ CD4+、CD3+ CD8+、CD19+淋巴细胞的早期活化标志CD69的表达.方法:应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动期和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3+、CD3+ CD4+、CD3+ CD8+淋巴细胞晚期活化标志HLA-DR以及在PHA刺激4h后CD3+ CD4+、CD3+ CD8+、CD19+淋巴细胞的早期活化标志CD69的表达.结果:①PHA刺激4小时后,活动期SLE CD3+ CD4+、CD3+ CD8+细胞CD69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非活动期SLE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D69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PHA刺激前SLE活动组CD19+细胞表达CD69较正常对照组和SLE非活动期明显升高(P<0.05),PHA刺激4小时后,活动期SLE CD19+细胞表达CD69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活动期SLE,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活动期SLE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D19+ CD69+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③活动期SLE CD3+ HLA- DR+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非活动期SLE(P<0.01),CD3+ CD4+ HLA- DR+细胞、CD3+ CD8+HLA-DR+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非活动期SLE与正常对照组之间,HLA-DR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活动期T、B淋巴细胞存在异常活化,活动期SLE外周血T、B淋巴细胞对刺激早期反应的敏感性降低,这种变化可能是SL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肖东杰;刘洋;黄平;李晓英;杨博;汪运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铁路工人身上起褐色斑2年,增多加重1月,无瘙痒不适.
作者:吴卫志;王广进;潘付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为了解近期济南地区解脲支原体(Y=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及耐药状况,我们于2003年6~9月对本院门诊就诊者进行Uu和Mh的培养,部分随机进行药敏测定,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军;路麒;于志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两种检测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肽抗体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同时应用免疫印迹法(IBT)和对流免疫电泳法(CIE)检测218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和150例非结缔组织病对照血清ENA多肽抗体,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结果:CTD中用IBT法测得抗ENA抗体阳性148例占67.9%,用CIE法阳性133例占61.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IBT阳性而CIE阴性为18例,IBT阴性而CIE阳性者4例.IBT可以同时检测7种ENA抗体,而CIE只能检测4种ENA抗体,但由于两种方法抗原制作过程中某些技术性因素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论:IBT是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而广谱的ENA血清学诊断方法,但同时应用CIE法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从而提高抗ENA抗体检测的阳性率.
作者:周渭珩;洪为松;裘新民;许爱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姜黄油对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以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细胞为模型,噻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性和生长情况;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姜黄油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电镜观察姜黄油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姜黄油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随药物浓度增加,其抑制增殖能力增加,PCNA表达逐渐减弱,且对角质形成细胞超微结构有直接损伤作用.结论:姜黄油具有抑制体外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治疗增殖性皮肤病的外用药物.
作者:张洪英;肖君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临床资料 60例重型银屑病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71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1月~26年.红皮病型34例,脓疱型18例,关节病型8例.入院前均经过多种治疗,部分病人存在肝肾功能损害或低蛋白、电解质功能紊乱等.根据病人不同病程、病期及分型,给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健康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韩月献;杨丽;张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带状疱疹是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但合并皮下血肿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向齐;刘向农;陈胜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了解以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病因及其与HIV感染的关系,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PCR检测HSV-DNA,HIV抗体检测等进行诊断.186例生殖器溃疡性疾病中,梅毒46例(24.7%);生殖器疱疹62例(33.3%);梅毒和生殖器疱疹混合感染2例(1%);拟诊软下疳3例(1.6%);58例未能明确诊断,占31.2%;HIV感染1例.显示生殖器溃疡性疾病中,以生殖器疱疹和梅毒居多,软下疳少见,已出现合并HIV感染者.
作者:程文海;谭仲楷;黄澍杰;周丽丽;谭雪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ELISA法检测19例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与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阐述对辅助T淋巴细胞1/辅助T淋巴细胞2(Th1/Th2)功能平衡状态的影响.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IVIG治疗前血清IL-6水平(178.1±20.5)ng/L,显著高于治疗后(3.5±0.6)ng/L(P<0.05),治疗前IFN-γ水平(632±328)ng/L与治疗后(732±412)ng/L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IL-6、IFN-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IVIG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Th1/Th2细胞功能平衡状态有维持作用,从而使Th2优势活化状态恢复正常.
作者:张明昕;刘淑梅;邱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生殖支原体(Mg)在临床上与沙眼衣原体相似,独立于沙眼衣原体之外,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女性宫颈炎、盆腔炎等密切相关.Mg的分离培养极为困难,分子生物学方法是Mg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要手段.
作者:蒋娟;韩国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瘙痒的临床特征.采用瘙痒综合调查问卷对10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分析.84%的患者基本每天出现瘙痒,81%的患者夜间及傍晚出现瘙痒,98%的患者曾用过抗组胺药,瘙痒伴随症状主要有灼热感(44%)、出汗(15%),74%的患者感到烦躁,65%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11%的患者感到压抑.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瘙痒在发作频率、时间、程度、部位、伴随症状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临床特征.
作者:杨文彪;蒋卫民;黄芳仪;欧阳志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笔者自2002年5月始,采用自拟中药配合维胺酯胶囊(重庆华邦制药)口服,必麦森凝胶等药外涂,治疗重度痤疮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性传播疾病在老年人群的发病情况不容忽视.现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6月STD门诊确诊的336例65岁以上性传播疾病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窦颖;谢延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2002年6月~2003年6月,我科用复方甘草甜素(商品名:美能,深圳健安医药公司总经销)共治疗61例轻、中度药物性皮炎(除去SJS综合症及TEN重症药疹)患者,获满意疗效,治疗情况如下.
作者:魏娟;柳曦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前结核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其中药疹不能忽视,现将46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疹分析如下.
作者:杨志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观察丁克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C)的疗效,笔者自2002年10月~2003年9月将本院皮肤性病科门诊诊断为VC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丁克片和伊曲康唑胶囊治疗,并定期复查、对比,以观察丁克治疗VC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平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