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茹;许礼发;李朝品;王克霞;王健
目的改进可溶性虫卵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A-ELISA),进一步提高其诊断血吸虫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疗效考核价值.方法应用过碘酸钠(sodium periodate,SP)处理SEA,氧化其糖基化表位,建立SP-SEA-ELIS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SEA-ELISA进行比较.结果分别用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其中慢性血吸虫病64例、华支睾吸虫病34例、卫氏并殖吸虫病33例、囊尾蚴病36例,检测健康人血清119例.SP-SEA-ELISA特异性为99.2%,高于SEA-ELISA,敏感性为98.4%,与SEA-ELISA比较无明显降低.用SP-SEA-ELISA及SEA-ELISA检测治疗后12个月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阴性率为89.0%,明显优于SEA-ELISA(42.1%).结论过碘酸钠处理SEA,可提高免疫诊断特异性,降低交叉反应,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
作者:黄跃龙;易新元;曾宪芳;张冉;袁仕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测试用的培养基和抗疟药涂药板为材料,用实验室连续培养多年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及恶性疟现症病人含虫血进行测定,观察其各种影响因素.结果4℃保存,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和冰冻干燥培养基分别在2个月和1年内效果不变,超过上述时间,培养基支持疟原虫生长发育的能力将下降.氯喹板2年内、哌喹板6个月内效果稳定,咯萘啶板和青蒿琥酯板保存期超过3个月,效果将会变化.密封涂药板的胶带纸只可1次启封使用,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制作涂药板的塑料应选择对疟原虫生长发育无影响的原材料.4℃保存的药液超过2 wk其浓度会发生变化.用于测定的疟原虫应为同步环状体阶段疟原虫,密度以1 000~80 000个/μl血为宜,含虫血室温保存不超过1 h,4℃保存不超过48 h.操作技术需熟练,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涂药板、培养基、密封胶带纸、疟原虫及操作技术等均可影响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为体外微量法所用材料及操作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
作者:冯晓平;刘德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2年全国疟疾疫情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发病率较2001年上升68.2%.云南、海南、湖北、安徽、湖南、广西、贵州等13省(自治区)的疟疾发病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中部4省(湖北、河南、安徽、江苏)以及贵州等5省18县82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暴发流行.
作者:盛慧锋;周水森;顾政诚;郑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制作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标本通常采用染色封制法,梭形囊包明显,但如果分色过程掌握不好,虫体轮廓不清.作者尝试制作旋毛虫肌幼虫囊包不染色封制标本,用于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罗新萍;王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测定和比较四川、海南、云南、湖北、江苏五省美洲钩虫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美洲钩虫COI基因,并进行DNA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99%,但在其PCR扩增获得的595 bp的COI基因片段上,共检出19个核苷酸位点上的变异,变异位点上转换明显多于颠换,基因序列差异值为1.34%~2.18%. 结论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特定碱基位点仍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李铁华;郭湘荣;胡铃;肖树华;薛海筹;John Hawdon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内江市历史上曾是疟疾高发地区,经过几十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于上世纪80年代末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数年后个别县、乡、村出现疟疾局部暴发.现将1995~2002年内江市疟疾发病情况及防治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童学娅;林永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H2O2的抗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spp.)作用.方法自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分离获得棘阿米巴复合体(Acanthamoeba lugdunensis-Acanthamoeba quma).于培养基(PYG)培养传代.实验前将棘阿米巴用新鲜的PYG培养1 d使其活化,配成2.5×106/ml细胞悬液加入细胞培养板,实验组各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H2O2,对照组加等量PYG,28 ℃ 24 h后实验组更换新鲜PYG继续培养3 d.取细胞悬液滴片,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定量培养法作棘阿米巴生长曲线,观察其增殖速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H2O2对棘阿米巴成活率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法测定H2O2对棘阿米巴的损伤.结果棘阿米巴滋养体在O.125%H 2O2作用下,不可逆转地成为包囊,20~120 h增殖率为O;1%H2O2可使其破裂.结论H2O2具有较强的抗棘阿米巴作用,有可能成为预防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理想药物.
作者:赵群飞;高学良;钱旻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提出脑囊尾蚴病免疫学抗体检测阳性新的诊断标准,以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 16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病例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结合其CT(1 160例)、磁共振(MRI)(538例)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按囊尾蚴寄生部位将其分为脑实质型(1 087例占93.7%)、脑室型(42例占3.6%)、脑膜型(22例占1.9%)、混合型(9例占0.8%)等4型.脑实质型根据CT或MRI显示囊尾蚴数又分为轻(1~2个)、中(3~9个)、重度感染(10个以上)等3个亚型.轻度脑实质型(552例,占50.8%)中表现为脑脓肿型441例(40.6%),中度脑实质型433例(39.8%),重度脑实质型102例(9.4%).所有病例均进行血清抗体检测(IHA,ELISA).结果IHA检测血清抗体高凝集效价1:8及以上635例(54.7%),1:8以下525例.ELISA检测阳性700例(60.3%),弱阳性460例(39.7%).CT或MRI显示轻度脑实质型的552例中,IHA效价1:8以下523例(94.7%),1:8及以上29例(5.3%).ELISA检测,阳性94例(17%),弱阳性458例(83%).中度脑实质型433例及重度脑实质型102例,IHA效价均在1:8以上,ELISA检测均为阳性或强阳性.结论血清免疫学检测囊尾蚴抗体效价高低与影像学显示囊尾蚴数量多少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目前使用标准,上述轻度脑实质型的523例(IHA效价1:8以下,占94.7%)以及ELISA检测弱阳性的458例(占83%)是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病例.脑囊尾蚴病诊断标准应将囊尾蚴病抗体检测效价结果与影像学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作者:廉辰;刘晨;赵学红;余俊霞;郑晓春;李子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9~2002年,作者采用大网膜移植加引流治疗肝包虫囊肿合并感染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海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山东省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区,历史上不断有疟疾暴发流行,上世纪60~70年代年均发病率高达10%以上,一些县(市)发病率高达40%~50%.自开展大规模群防群治以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致谢本文得到程义亮所长的指导审阅,特此致谢.
作者:付兆义;缪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制备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信号蛋白Sj14-3-3的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方法将含Sj14-3-3重组蛋白的凝胶条带冻干磨粉,免疫家兔,制备抗Sj14-3-3多克隆抗血请;用电洗脱纯化的Sj14-3-3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Sj14-3-3单克隆抗体.测定所得抗体效价及特异性鉴定.结果获得大量纯化的表达产物;制备的多克隆抗血清双扩效价达1:8~1:64.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抗Sj14-3-3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4D9,单抗亚类为IgG1.此株单抗能与重组Sj14-3-3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获得了高度敏感、特异的抗Sj14-3-3多克隆抗血清及稳定分泌抗Sj14-3-3单抗的杂交瘤细胞.
作者:李锋;胡敏;沈继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8岁,昆山市某医院工作人员.于2001年8月4日偶尔发现尿液中有蠕动的虫体.后来每天或间隔3~5 d尿虫1次,一般在上午8~9时,虫数不等,少则1条,多则7~8条,一般2~3条.
作者:顾维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多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DFA)检测阴道毛滴虫的佳反应条件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确诊为阴道炎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经培养收集虫体,稀释成悬液,制作抗原片.取阴道毛滴虫免疫山羊血清,按Marssall氏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体,观察不同抗体稀释度(1:10~1:2 560)、不同孵育时间(15,30,45,60,90,120 min)、不同封闭剂(1%牛血清白蛋白,10%牛血清白蛋白及10%小牛血清)对DFA检测阴道毛滴虫的影响.对102例阴道炎患者标本分别用培养法、悬滴法和DFA作临床检验.结果抗体稀释度1:160、37 C孵育45 min、封闭剂1%或10%牛血清白蛋白为佳反应条件.检测102例临床标本,3种方法均阳性的16例,均阴性的68例.有13例悬滴法、3例DFA检测阴性,而另2法阳性.1例悬滴法阴性,DFA阳性,培养法未能证实.以培养法为标准,DFA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98.6%.结论DFA可作为悬滴法的一种替代手段用于临床检验.
作者:田永红;熊承良;官黄涛;庞雪冰;姜昌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感染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的主要特征是引起腹泻,该病为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1-4].自韩范等首次报道2例隐孢子虫感染以后,我国已有10余个省市发现隐孢子虫病例[3-5].
作者:蔡茹;许礼发;李朝品;王克霞;王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易感人群出入疟区,疟疾局部暴发流行的报告时有所见[1].作者于1991~2000年对海南农垦系统流动人口疟疾疫情进行了监测,报告如下.
作者:段景山;刘家敬;张宇滨;张世平;陈世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8岁,出租车司机,有饮用生水习惯.喉部发痒、阻塞感、咳嗽、声音嘶哑4月余,痰中带血近3个月,经中西药物对症处理未能奏效.
作者:李朝品;崔玉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青海湖南侧,以牧业为主.全县草原放牧高原牦牛15万头,藏系绵羊近70万只.2000年对贵南县居民及犬、牦牛、藏系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情况进行了基线调查,并用新西兰引进的棘球蚴基因工程疫苗进行免疫.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渊;马占全;李莲芳;贾德安;李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作者:夏志贵;汤林华;顾政诚;黄光全;郑香;王漪;黄希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88年和1999年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肠道蠕虫感染消长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蔡凤珠;蔡黎;陆敬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学不断创新与改进.冰冻切片机的普遍推广,组织细胞中酶活性得到保护,能够显示的种类增多.
作者:杨坤;周晓农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