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东
患者女性,38岁,昆山市某医院工作人员.于2001年8月4日偶尔发现尿液中有蠕动的虫体.后来每天或间隔3~5 d尿虫1次,一般在上午8~9时,虫数不等,少则1条,多则7~8条,一般2~3条.
作者:顾维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H2O2的抗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spp.)作用.方法自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分离获得棘阿米巴复合体(Acanthamoeba lugdunensis-Acanthamoeba quma).于培养基(PYG)培养传代.实验前将棘阿米巴用新鲜的PYG培养1 d使其活化,配成2.5×106/ml细胞悬液加入细胞培养板,实验组各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H2O2,对照组加等量PYG,28 ℃ 24 h后实验组更换新鲜PYG继续培养3 d.取细胞悬液滴片,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定量培养法作棘阿米巴生长曲线,观察其增殖速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H2O2对棘阿米巴成活率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法测定H2O2对棘阿米巴的损伤.结果棘阿米巴滋养体在O.125%H 2O2作用下,不可逆转地成为包囊,20~120 h增殖率为O;1%H2O2可使其破裂.结论H2O2具有较强的抗棘阿米巴作用,有可能成为预防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理想药物.
作者:赵群飞;高学良;钱旻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88年和1999年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肠道蠕虫感染消长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蔡凤珠;蔡黎;陆敬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学不断创新与改进.冰冻切片机的普遍推广,组织细胞中酶活性得到保护,能够显示的种类增多.
作者:杨坤;周晓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9~2002年,作者采用大网膜移植加引流治疗肝包虫囊肿合并感染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海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测试用的培养基和抗疟药涂药板为材料,用实验室连续培养多年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及恶性疟现症病人含虫血进行测定,观察其各种影响因素.结果4℃保存,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和冰冻干燥培养基分别在2个月和1年内效果不变,超过上述时间,培养基支持疟原虫生长发育的能力将下降.氯喹板2年内、哌喹板6个月内效果稳定,咯萘啶板和青蒿琥酯板保存期超过3个月,效果将会变化.密封涂药板的胶带纸只可1次启封使用,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制作涂药板的塑料应选择对疟原虫生长发育无影响的原材料.4℃保存的药液超过2 wk其浓度会发生变化.用于测定的疟原虫应为同步环状体阶段疟原虫,密度以1 000~80 000个/μl血为宜,含虫血室温保存不超过1 h,4℃保存不超过48 h.操作技术需熟练,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涂药板、培养基、密封胶带纸、疟原虫及操作技术等均可影响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为体外微量法所用材料及操作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
作者:冯晓平;刘德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8岁,出租车司机,有饮用生水习惯.喉部发痒、阻塞感、咳嗽、声音嘶哑4月余,痰中带血近3个月,经中西药物对症处理未能奏效.
作者:李朝品;崔玉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山东省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区,历史上不断有疟疾暴发流行,上世纪60~70年代年均发病率高达10%以上,一些县(市)发病率高达40%~50%.自开展大规模群防群治以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致谢本文得到程义亮所长的指导审阅,特此致谢.
作者:付兆义;缪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易感人群出入疟区,疟疾局部暴发流行的报告时有所见[1].作者于1991~2000年对海南农垦系统流动人口疟疾疫情进行了监测,报告如下.
作者:段景山;刘家敬;张宇滨;张世平;陈世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资料完整、胃镜检查证实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的住院患者196例(合并PHG 109例).将PHG的发生率与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关系作对照.结果食管静脉曲张轻、中、重度患者的PHG发生率分别为47.7%(21/44)、54.8%(23/42)及59.1%(65/110),比较相互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hild Pugh分级A、B、C级的PHG发生率分别为56.0%(47/84)、53.3%(48/90)及63.6%(14/22),比较相互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未经任何手术治疗的PHG发生率为51.3%(61/119),切脾术后为50.0%(19/38),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切脾+断流术后为70.6%(12/17),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后为85.0%(17/20),与未经任何手术治疗者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中PHG的发生率与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及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无关.PHG发生率在切脾+断流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后增加,而单纯作切脾术后无显著变化.
作者:楼雅依;乌文琳;陆其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2年全国疟疾疫情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发病率较2001年上升68.2%.云南、海南、湖北、安徽、湖南、广西、贵州等13省(自治区)的疟疾发病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中部4省(湖北、河南、安徽、江苏)以及贵州等5省18县82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暴发流行.
作者:盛慧锋;周水森;顾政诚;郑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取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蛋白.方法自行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P30基因片段,采用EcoR Ⅰ、Xho Ⅰ双酶切,定向克隆到载体pThioHis中,转化大肠杆菌Top10,利用酶切、DNA序列分析鉴定阳性克隆,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通过镍结合树脂(ProBondTM Resin)进行纯化,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PCR、酶切、连接的产物经电泳鉴定,均与预期设计相符合.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一个同义突变,其余均与文献报道相符.IPTG诱导表达后经层析纯化获得46 kDa含P30的融合蛋白.结论通过定向克隆、表达与纯化,获得含P30的融合蛋白.
作者:郑大利;黄清玲;章涛;林建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感染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的主要特征是引起腹泻,该病为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1-4].自韩范等首次报道2例隐孢子虫感染以后,我国已有10余个省市发现隐孢子虫病例[3-5].
作者:蔡茹;许礼发;李朝品;王克霞;王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体的多种绦虫病中危害性为严重.一般多在儿童期感染,到青壮年时期出现症状,并发症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致使许多青壮年患者丧失劳动力,严重时会威胁生命.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肝包虫病的文献,着重阐述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破裂导致的并发症.
作者:许斌;栾梅香;温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制作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标本通常采用染色封制法,梭形囊包明显,但如果分色过程掌握不好,虫体轮廓不清.作者尝试制作旋毛虫肌幼虫囊包不染色封制标本,用于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罗新萍;王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改进可溶性虫卵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A-ELISA),进一步提高其诊断血吸虫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疗效考核价值.方法应用过碘酸钠(sodium periodate,SP)处理SEA,氧化其糖基化表位,建立SP-SEA-ELIS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SEA-ELISA进行比较.结果分别用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其中慢性血吸虫病64例、华支睾吸虫病34例、卫氏并殖吸虫病33例、囊尾蚴病36例,检测健康人血清119例.SP-SEA-ELISA特异性为99.2%,高于SEA-ELISA,敏感性为98.4%,与SEA-ELISA比较无明显降低.用SP-SEA-ELISA及SEA-ELISA检测治疗后12个月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阴性率为89.0%,明显优于SEA-ELISA(42.1%).结论过碘酸钠处理SEA,可提高免疫诊断特异性,降低交叉反应,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
作者:黄跃龙;易新元;曾宪芳;张冉;袁仕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青海湖南侧,以牧业为主.全县草原放牧高原牦牛15万头,藏系绵羊近70万只.2000年对贵南县居民及犬、牦牛、藏系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情况进行了基线调查,并用新西兰引进的棘球蚴基因工程疫苗进行免疫.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渊;马占全;李莲芳;贾德安;李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多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DFA)检测阴道毛滴虫的佳反应条件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确诊为阴道炎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经培养收集虫体,稀释成悬液,制作抗原片.取阴道毛滴虫免疫山羊血清,按Marssall氏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体,观察不同抗体稀释度(1:10~1:2 560)、不同孵育时间(15,30,45,60,90,120 min)、不同封闭剂(1%牛血清白蛋白,10%牛血清白蛋白及10%小牛血清)对DFA检测阴道毛滴虫的影响.对102例阴道炎患者标本分别用培养法、悬滴法和DFA作临床检验.结果抗体稀释度1:160、37 C孵育45 min、封闭剂1%或10%牛血清白蛋白为佳反应条件.检测102例临床标本,3种方法均阳性的16例,均阴性的68例.有13例悬滴法、3例DFA检测阴性,而另2法阳性.1例悬滴法阴性,DFA阳性,培养法未能证实.以培养法为标准,DFA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98.6%.结论DFA可作为悬滴法的一种替代手段用于临床检验.
作者:田永红;熊承良;官黄涛;庞雪冰;姜昌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制备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信号蛋白Sj14-3-3的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方法将含Sj14-3-3重组蛋白的凝胶条带冻干磨粉,免疫家兔,制备抗Sj14-3-3多克隆抗血请;用电洗脱纯化的Sj14-3-3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Sj14-3-3单克隆抗体.测定所得抗体效价及特异性鉴定.结果获得大量纯化的表达产物;制备的多克隆抗血清双扩效价达1:8~1:64.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抗Sj14-3-3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4D9,单抗亚类为IgG1.此株单抗能与重组Sj14-3-3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获得了高度敏感、特异的抗Sj14-3-3多克隆抗血清及稳定分泌抗Sj14-3-3单抗的杂交瘤细胞.
作者:李锋;胡敏;沈继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克隆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DNA片段,并研究该酶在斯氏狸殖吸虫的表达部位.方法通过RT PCR方法扩增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DNA片段,TA克隆入pUCm-T载体,鉴定、测序;利用DNASIS程序推导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并比较分析与其相关虫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采用地高辛标记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该酶基因在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的表达及组织定位.结果经RT-PCR和对阳性克隆鉴定、测序后获得一cDNA序列,长495 bp;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相关虫种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存在较高同源性,组成半胱氨酸催化三联体的半胱氨酸、组胺酸和天冬酰胺残基高度保守.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的肠管上皮呈阳性着色.结论克隆获得了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DNA片段,该片段包含了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和空间结构相关的重要基因位点.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表达部位主要为肠营上皮.
作者:王英;张锡林;张艳玲;段建华;张敬如;黄复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