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玉;李芳;邱洪流;谢琴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BES)杂志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美国(Coulst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IC)于1988年联合创办的英文版国际性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BES主要刊登我国和其它国家在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论文,内容包括:公共卫生学、病毒学、流行病学、寄生虫学、营养学、毒理学、药理学、环境与健康、微生物学、化学、有害物质(包括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农药、工业化学物质等)对各种生物的作用和毒理研究以及这一领域中应用的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和分析化学等方法学的研究.此外,本刊尚刊登有关天然污染物及合成污染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和转归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实验经验研究等.本刊来稿只限于学术论文,基本按照美国学术出版社编辑体例(The Editing Specifications of Academic Press)中的有关投稿要求.投稿和刊用文稿一律用英文撰写,来稿(包括表,图,照片)需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应是原稿,另一份可用清晰的复印本(照片必须用原件,2份),并附单位介绍信和相应的中文原稿1份.凡45岁以下的第一作者,持有关证件可享受本刊奖金(相当于US$50的人民币)与证书.来稿请寄:北京市南纬路27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杂志编辑部邮编:100050 电话:86-10-63026230 Fax:86-10-63170892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诊断黑热病的传统方法,是以骨髓穿刺物涂片镜检或培养,但骨髓穿刺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而且易漏诊.70年代以来,黑热病的血清学检查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如IFA[1]、IHA[2]、ELISA[3]和McAb-AST[4]等方法.Burns等[5]获得了利什曼原虫类Kinesin基因中编码39个氨基酸重组片段的表达产物rK39,用于美洲内脏利什曼病的诊断,阳性率100%.Dipstick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诊断方法,它将免疫分子亲和原理和免疫印迹法、经典的薄层层析技术相结合.由于其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和报告结果快速而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如疟疾[6]和钩端螺旋体病[7]的诊断.在本文中,以rK39制备的Dipstick试条上的两个区带分别结合有用于检测特异抗体的重组抗原rK39和作为试验条件控制的人IgG,用胶体金作展开剂.我们将此试条用于黑热病的检测.
作者:马莹;胡孝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猪带绦虫病是人畜共患病.迄今国内外对囊虫病的研究主要报道特异性的诊断方法[1,2]和诊断抗原[3,4]Manoutcharian等[5]克隆了肥头绦虫囊尾蚴囊液蛋白编码56、74和78 kDa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孙树汉等[6]以囊虫病患者血清和病猪血清为探针筛选猪囊尾蚴cDNA文库,克隆了用于诊断的人特异性抗原、猪特异性抗原及人、猪共同抗原.关于猪囊尾蚴蛋白水解酶,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从猪囊尾蚴体内提取蛋白酶,研究其对各种底物的分解活性及酶抑制剂和二价阳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刘殿武;张莉;丁月新;张孟余;闫会敏;郭丽莉;刘树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虫卵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病类型.[方法]先从并殖吸虫病患者痰中分离出虫卵,然后PCR扩增出虫卵中完整的核糖体DNA第二间隔区基因(ITS2),并直接用于测序从而获得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时,亦用同法分别从动物宿主粪便中分离出的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虫卵中获得ITS2基因序列作为DNA参照分析.此外,本文也对从患者痰中分离出的虫卵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描述分析.[结果]来自患者的虫卵ITS2基因序列与参照的卫氏并殖吸虫虫卵的基因序列100%一致,而与来自斯氏狸殖吸虫虫卵的基因序列只有92%核苷酸相同.此外,从形态学上讲,来自患者的虫卵形态特征更与卫氏并殖吸虫虫卵相似.[结论]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可确诊患者所患的是卫氏并殖吸虫病.
作者:常正山;吴波;张永年;胡玲;陈韶红;陈名刚;冯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的湖沼地区、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防治血吸虫病传播,探索加速湖沼地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新途径具有现实意义.作者等在潜江市试验区,针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与规律,曾分别采取4种不同的防治方案,进行3年(1992~1994年)试点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技术经济效果.
作者:王文梁;朱晓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建立肝毛细线虫的动物模型.[方法]将肝毛细线虫的孕胚卵经口注入大鼠和家猫.[结果]受感染的16只大鼠中,2只未检出肝毛细线虫,其余14只均检出肝毛细线虫,并有部分大鼠因肝毛细线虫病而死亡.传代实验中,2只大鼠也感染肝毛细线虫.2只家猫未感染.[结论]可用大鼠建立肝毛细线虫的动物模型,并可在实验室中传代.
作者:杨发柱;黄晓红;屠昭平;张莹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数目初步测定为14~18条[1].本实验进一步对染色体G-带和C-带作了研究.
作者:陆家海;冯德元;郭中敏;李德昌;郭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随着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2号[1]、9号[2]和3号[3]染色体序列的相继明了,关于P.f.基因组的研究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未来的2~3年内,将有可能完成其全部基因组序列分析,疟原虫研究即将或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4]。
作者:王宪峰;薛采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免疫学方法为诊断血吸虫病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常用的抗原是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成分复杂,针对两种抗原的血清抗体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不能区别早期感染和既往感染,不能考核疗效,并且这两种抗原不易大量获得.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基因克隆技术能够帮助寻找刺激宿主产生短程抗体的某些抗原表位,通过检测短程抗体来评价治疗效果.同时依靠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生产出相应的重组抗原分子,为现场推广应用所需大量的抗原材料提供了保证.本文主要就国内外研制基因重组抗原及其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作者:舒新华;易新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许隆祺研究员等88位作者共同编著的《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一书,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首批重点资助下,于2000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928页,为大16开精装本,采用日本进口铜版纸及油墨印刷.本书在对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所取得的9000余万个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又系统复习了1988年底以前的数十年文献,扩大收集了我国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防治研究资料和其他少见或罕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病例报告,对我国有人体内寄生报告的229种人体寄生虫的分布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并编写成书,以期较全面阐述我国人体寄生虫的分布和流行特点. 几十年来,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同道们在当地寄生虫病的调查与防治研究中也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为此,在收集文献的基础上,加上台湾省同仁的热情支持,本书专门写了台湾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地区分布,并约请香港和澳门两地专家分别撰写了香港和澳门地区人体寄生虫感染状况.因此,本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全国人体寄生虫的分布情况. 为了让读者了解寄生虫感染和临床各科的关系,本书按人体主要器官,系统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如消化系统的急腹症、腹泻、营养不良及血液系统的贫血)综合归类,列出当前国内已发现的寄生虫人体感染后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同时为了给读者以更深刻、更直观的印象,本书不仅对主要寄生虫病在我国危害的情况和实例进行了综合分析,而且在各地寄生虫学前辈及同仁们的真诚支持下,征集了反映寄生虫病的人体照片、病理切片和病理标本照片、X线检查、B超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图共587幅,除22幅由国外学者提供外,其余均为国内奉献者保存多年的珍品,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人体寄生虫在我国的危害概貌.所以本书的书名定为《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 全书共分为5章:①人体寄生虫感染的地区分布;②人体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③寄生虫感染的人群分布;④人体寄生虫感染与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关系;⑤寄生虫病的危害. 本书文字力求精练,以图、表及照片为主,其中包括彩色地图311幅,彩色统计图282幅,彩色照片194幅,黑白照片393幅. 为了便于国外学者参阅,本书的目录、栏目、大小标题、图表的标题及本书的索引均以中、英文并列.本书是提供给国内外寄生虫防治工作者、科技人员、教师和临床医生的一本极有实用和收藏价值的参考书.因本书第一次印刷数量有限,为满足国内外读者的要求,将根据各地需要量,考虑第二次印刷.(许隆祺)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抗斯氏按蚊中肠抗体对约氏疟原虫蚊期的抑制作用.[方法]在感染血中加入抗蚊中肠抗体,羊膜饲蚊,在蚊虫血餐后14 h、9和12 d,分别检查蚊虫中肠动合子、卵囊及唾液腺中子孢子;并观察抗体浓度和蚊虫血餐抗体次数对卵囊的抑制作用.[结果]抗蚊中肠抗体可降低蚊体内卵囊的感染率和子孢子的进腺率,尚可降低动合子的感染度和卵囊指数(P<0.05):且抗体浓度越高、蚊虫血餐抗体次数越多,卵囊数量越少.[结论]抗蚊中肠抗体对疟原虫的动合子、卵囊发育有抑制作用,但对卵囊的抑制作用明显,抗体的浓度高和维持时间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作者:魏秋芬;高兴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用含四环素调控启动子(PLtetO-1启动子)的pZE11质粒表达恶性疟原虫MSP1全合成基因及其C末端42 kDa片段.[方法]将MSP1全合成基因和MSP1 C末端42 kDa片段基因分别克隆入受四环素诱导调控的质粒pZE11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Z1,质粒经酶切、SDS-PAGE电泳和Westem blotting反应鉴定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重组质粒在DH5αZ1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构建了重组pZE11/MSP1质粒和pZE11/MSP1-42质粒,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反应证明两个重组质粒在DH5αZ1中表达了190和42kDa蛋白.[结论]含PLtetO-1启动子的新型表达载体成功地表达了恶性疟原虫MSP1蛋白,降低表达产物对宿主细胞的毒性,并可为构建受四环素诱导的疟疾--伤寒口服疫苗株提供依据.
作者:钱锋;潘卫庆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解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水平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带虫者的检测效果,我们于1998年10月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与PCR技术对南桥高疟区与大园村低疟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与镜检法对照比较.
作者:柳坚;蒙锋;华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弓形虫IgG抗体的阳性率.[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临床多种免疫缺陷性疾病,包括实体性恶性肿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未化疗组、实体性恶性肿瘤未化疗组及实体性恶性肿瘤化疗组)、慢性肝病、接受免疫抑制剂者(皮肌炎、银屑病、天疱疮、肾移植术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它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及白血病)患者血清标本共371份,同时以100例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结果与结论]实体性恶性肿瘤接受化疗者、接受肾移植者、慢性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白血病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0%、33.3%、16.5%、45.5%及20.0%,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上疾病的患者有继发弓形虫病的高度危险.
作者:王宝林;潘孝彰;尹有宽;翁心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两种ELISA方法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循环抗原的效果.[方法]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斑点-ELISA和夹心-ELISA.[结果和结论]斑点-ELISA与夹心-ELIS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8.0%~98.8%和12.0%~93.8%.两法的特异性依次为95.4%~100%及90%.
作者:裘丽妹;张永红;李浩;薛海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994~1998年,在宁夏地区,从906例以突发性哮喘为主诉就诊、且病因不明的2~14岁患儿中,我们发现与蛔虫感染有关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4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认,并以常规驱蛔虫药物治疗,经1~5年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李长玉;李芳;邱洪流;谢琴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对氏狸狸殖吸虫感染,长期认为摄入的活囊蚴达十二指肠,由于胆汁的消化作用使囊壁软化,囊内幼虫脱囊而出.近来一些观察指出,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可因环境温度较高而自行脱囊.我们在斯氏狸殖吸虫病实验研究中,亦见囊蚴自行脱囊现象,并发现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的脱囊方式为囊壁爆裂式,脱囊过程迅速.分析有关人体病例,认为囊蚴有在口腔脱囊,后尾蚴直接侵入口腔粘膜或沿相通反道移行,引起头部病变的可能性.
作者:姚曙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进一步加强带绦虫病与囊虫病的防治工作,彻底切断带绦虫病的感染途径,我们从1993~1999年的门诊患者病历资料中发现,城市带绦虫病患者的感染途径又出现了一种新方式.7年来,该门诊部共收治吉林市内带绦虫病患者62例,对61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其中食烧烤肉串患者和食囊虫病猪肉者分别为35例(占发病人数的57%)和4例(占发病人数的6.5%),其余有职业接触史和原因不详者11例(分别占发病人数的18%).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看,带绦虫病患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食烤肉串之类(烤肉串、烤铁板牛肉等)占总发病比例半数以上.从患者年龄上看,分别为儿童和青年46例(占75.4%),壮年和老年只有15例(占24.6%).
作者:王焕仁;李振祥;王英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反义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ribonucleotides,ODN)对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histidinerich protein,HRP)Ⅱ和HRPⅢ基因表达的阻断作用,探讨抗疟新途径.[方法]设计合成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翻译起始区的反义ODN、正义ODN和无义ODN,研究其对红内期培养恶性疟原虫增殖和成熟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当ODN浓度较高时(高于1 μmol/L),反义ODN、正义ODN和无义ODN均能抑制恶性疟原虫的增殖和成熟,即ODN对疟原虫呈非特异性抑制.当ODN浓度在0.01~0.5μmol/L时,与无义ODN对照组相比,反义ODN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增殖和裂殖体成熟(P<0.01);且ODN浓度越高,抑制作用也就越强.正义ODN对虫体的抑制作用,与无义ODN相比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RPⅡ和HRPⅢ基因反义ODN可通过阻断基因的表达,抑制恶性疟原虫增殖和成熟的作用.
作者:余新炳;方建民;罗树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是艾滋病(AIDS)患者的一种常见机会性感染,其预后极差.近年来,AIDS患者不断增多.因此,建立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用于筛选治疗PCP药物成为研究热点.国外用作动物模型的大鼠有SpragueDawley(SD)、Wistar、Lewis及Fisher等,其中SD大鼠为常用动物模型[1].国内选用Wistar大鼠较为普遍.本文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重点观察卡氏肺孢子虫的形态和宿主肺组织的病理变化.
作者:郭俭;杨元清;吴嘉彤;施晓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