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原;张嘉麟;陈家琨;董立向;李伏田;顾忠精
尖锐湿疣是临床上常见性病之一,有潜在癌变可能,易复发.我们采用高频电离子烧灼、注射α-1b干扰素和外用3%肽丁胺软膏治疗尖锐湿疣27例,单与25例单纯用高频电离子烧灼的患者作对照,发现联合疗法防止复发效果较好.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周盛基;李中伟;李冰;程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足底溃疡是麻风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足部畸残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其发生率约为30%.临床观察表明,麻风患者足部一旦发生溃疡,初期是反复发作,后来便经久不愈,产生更多的溃疡或并发骨髓炎.长期以来,足底溃疡是麻风防治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用通常的外伤处理办法收效甚微.国外曾报道足部溃疡的治疗原则是安静休养,尽可能使患肢得到休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麻风患者大多为农民,要使其安静休养不太可能.为了寻求有效的防护办法,从1990年起,我们选择284例患者开展了以使用防护鞋为主的足底溃疡防护研究,现将6年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献军;夏远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30岁,已婚,农民.10年前右上、下肢及胸部出现小片白班,后在右下肢、胸背部、下腹部、双手背等处又出现大小不等白班.指、趾甲变白.家族中无白癜风及对半甲患者.
作者:侯晓强;张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引起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1例急性全身性发疹性脓疱病的病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11例患者发病前均有药物史,临床上均有发热,全身性红斑,小脓疱.病理显示角层下脓疱.结论:药物是引起急性全身性发疹性脓疱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药物以抗菌素和解热镇痛类药为主,发热和泛发小脓疱是该病的特点,根据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脓疱型银屑病等其它脓疱性疾病相鉴别.
作者:李大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传染性软疣(molluecum contagiocum)俗称水瘊子,是痘疹病毒(poxrirue)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m c 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我们在1996年6月~1998年6月诊治的162例传染性软疣病人中,发现16例病人并发皮炎样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家文;李玉霞;刘铁;李学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射阳县历史上曾经是麻风中流行区,经40年综合防治于1992年始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截止1995年5月累计登记患者616例,尚有存活患者378例,其中62.69%有不同程度畸残,1995年5月~1998年5月国家卫生部与国际麻风救济会合作在我国进行了麻风康复试点,本县有198名乡村医生参与了康复试点工作,他们培训、督导、帮助患者,计2500多人次,折合投入4200个工作日,为完成康复试点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蒋维江;肖德康;左日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高××,69岁,农民.20多年前在左前臂曲侧无明显诱因发生一淡红色丘疹,质硬,上有细小鳞屑,丘疹迅速增大隆起为半球状结节,中央有角栓,稍有痒感,长至桃核大后,生长缓慢,曾到当地医院诊治,用药不详,无明显疗效.因不影响劳动与生活,故未继续治疗.近3年来,结节表面角化明显,开始破溃,有白色分泌物并有异味,到当地医院诊断为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未作真菌培养),给予10%碘化钾,10 ml每日3次,口服1个月未见明显疗效.遂到我院就诊.
作者:李安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临床上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昌;王新岭;张喜林;刘金耀;王玉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足底溃疡是麻风常见的并发症,由胫神经受损后足底感觉障碍所致,直接原因为外伤,皲裂后感染,多数与行走压力有关.我院对68例足底溃疡患者施行自我护理训练,并连续观察随访3年.
作者:黄珍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例1,女,16岁,学生.生后3、4个月时全身皮肤即出现散在的咖啡色斑,随年龄增长,色斑逐渐增多、增大,并出现皮下结节,少数结节长大后变松弛,向下悬垂,无明显自觉症状.查体: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科所见:全身皮肤散在大小不等的境界清楚的淡咖啡色斑,多数呈卵圆形,直径2~5cm不等.全身可见数十个肤色结节,主要分布躯干,粟粒至鸭蛋大小,突出皮面,其中肚脐处及背部各有一结节呈悬垂形,伴周围皮肤松弛,结节触之有疝囊样感觉(图1).
作者:魏欣净;戴文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科于1999年7、8月份各诊治1例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均为误诊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延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慢性光化性皮炎(CAD)不同时期皮损内浸润细胞免疫表型及Fas抗原在角朊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8例患者的早期皮损及9例患者的后期皮损内的真皮浸润细胞免疫表型;同时检测了表皮角朊细胞Fas的表达.结果:早期及后期皮损内浸润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CD3+),但早期与后期皮损内浸润T细胞的亚群分布不同,早期以Th/i细胞为主,而后期则是Tc/s细胞占多数.早、后期皮损角朊细胞均可表达Fas抗原,尤其后期皮损明显,显著高于早期皮损组.结论:CAD皮损早期以Th/i细胞为主,而后期则转变为以Tc/s细胞占优势,可能是导致皮肤炎症的抑制以及皮疹由急性转为慢性的原因之一.Fas介导的角朊细胞凋亡可能与CAD皮损的发生、转化有关.
作者:周晓鸿;冒长峙;危群;李学平;张晓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解性病性包皮龟头炎的病原体感染情况,1995年11月~1998年11月我们对门诊诊治的192例典型的不洁性交后包皮龟头炎病人作了病原体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康尔恂;吴延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临床上对氨苯砜(DDS),利福平(RFP)过敏的病例已有不少报道,而对氯苯吩嗪(B663)过敏的报道尚属罕见.我们在1994年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例同时对DDS、B663二药过敏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泰礼;王正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性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女性SLE血清睾酮(T)、游离睾酮(FT)、二氢睾酮(DHT)、脱氢表雄酮(DHEA)、雌二醇(E2)、孕酮(Pr)、泌乳素(PRL)和IGF-1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T、FT、DHT、DHEA、P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RL、IGF-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E2无显著差异(P>0.05);性激素及IGF-1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免疫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性激素异常和IGF-1在SLE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敏;张谊之;曹波;邱东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取得巨大的成功,国民经济形势大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美容化妆品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有许多30~40岁的妇女来皮肤科门诊诊治痤疮,治疗上还非常顽固,她们患的是特殊类型的成年女性痤疮(acnein adult women);也有称成熟妇女痤疮(acne in mature woman)其中大部分患的是高雄激素性痤疮(acne in hyperandrogenism)也即多囊卵巢综合征性痤疮(acne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又称Stein-Leventhal综合征.对于这些特殊类型痤疮的病人采用传统的痤疮治疗方法无效,需要采用特殊的治疗方法.下面仅就成年女性痤疮的诊断、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根据中英麻风康复合作项目计划,1995年10月,我们在文山、大理、洱源三县市共选择了51例复杂性足底溃疡患者,采用IL-EP提出的足底溃疡综合防治方法,进行为期28个月的追踪观察.基本情况见表1.
作者:周玉祥;周龙朝;车学继;杨福勤;谢锦灿;刘复荣;孙波;李庭光;马加能;李桂科;杨云虎;黄文标;刘凤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作者从1998年6月~1999年4月STD门诊中观察了353例NGU病人的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碧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好发生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明,是该病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分子免疫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述.
作者:王亮春;赵天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足部的保健越来越重视,我们于1999年5月24日~5月28日在扬州市对皮肤病门诊患者进行5天的足部免费检查,发现足病的发生率较高,尤以足癣、甲癣为多,而就诊率相对较低,提醒我们应注意足病的防治.
作者:陈菊萍;张如根;周海露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