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敏;王晖;赵钢德;项晓刚;汤伟亮;李海;谢青
HBV感染的诊断、治疗和疗效判断主要依赖于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和HBV DNA的检测,HBVDNA是直接反映HBV复制和传染性的可靠指标[1].荧光定量PCR(FQ-PCR)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技术,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和高精确性的特点,是目前判断HBV复制的“金标准”[2].临床上,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检测后,剩余部分被要求存放一定时间后,按医疗废弃物抛弃.本研究关注含HBV的废弃血液从医院检验科抛弃时的传染性.
作者:李兰英;杨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HBV感染是一个危害公众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据报道,全球有大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超过3亿人为慢性感染[1].我国是HBV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之一,2006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HBV携带者约为9 300万,其中CHB患者约3 000万[2].由于HBV基因型与病毒变异、病情进展以及抗病毒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HBV基因分型日益为临床医师所重视.现将HBV基因型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白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随着感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日趋增多,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其中病毒感染性疾病为常见,其导致的结果也较为严重.近30多年来又出现20多种新的病毒性疾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7N9禽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1].目前,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检测,多通过免疫学方法,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且不同病毒需要相应的检测试剂,故病毒感染的检测迫切需要新的方法.
作者:谢国丽;张朝明;张灵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浓度,探讨其对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 检测111例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怀疑脓毒症时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同时分别采集患者血液或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t检验或非参检验.结果 结合临床表现和细菌学证据确诊为脓毒症患者85例,其中有明确细菌学证据的包括脑膜炎患者40例,血流感染39例,细菌学证据阴性而依据临床症状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6例;不能终确诊脓毒症的患者26例.确诊脓毒症患者和未确诊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中位水平分别为3.52(0.05~49.80) μg/L和0.46(0.04~7.63) 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13,P<0.01).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和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中位水平分别为3.21(0.12~36.78) μg/L和3.52(0.05~49.80)μ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0,P=0.803),而两组均显著高于未确诊脓毒症患者(Z值分别为-3.479和-4.971,均P<0.01).血流感染、脑膜炎和无细菌学证据的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3.99(0.24~49.80)、3.77(0.05~41.06)和3.94(0.05~6.28) μg/L,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7,P=0.723),但均显著高于未确诊脓毒症患者(Z值分别为-4.566,-4.528和-2.312,均P<0.01).血清降钙素原用于诊断脓毒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为0.736~0.916,P<0.01).ROC曲线佳临界值为1.825 μg/L,敏感度为82.9%,特异度为75.9%,约登指数为0.588,阳性预测值为93.3%,阴性预测值为65.7%,阳性似然比为3.44,阴性似然比为0.23.结论 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飚;韩媛;吕丽霞;马兰秀;辛颖;张立;胡静仪;王晓萌;杨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清磷和甲胎蛋白(AFP)与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性别、年龄、AF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生物化学指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血清磷和AFP与血TBil、INR、白蛋白、ALT、肌酐的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磷和AFP与肝功能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肺部感染和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4周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磷均值低于正常参考值,血清磷与TBil和AF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4、-0.271,均P<0.05),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r=0.312,P<0.05).AFP均值高于正常参考值,AFP与INR呈负相关(r=-0.159,P<0.05).血清磷和AFP与肝功能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肺部感染和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无明显相关性.趋势分析显示,血清磷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转归趋势有关(P<0.05),而AFP与MELD评分转归趋势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磷、AFP、MELD评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肺部感染和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对死亡有影响.结论 血清磷和AFP与肝功能衰竭病情相关,是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作者:李友炳;张军;陈靖;郑琦;董菁;朱月永;刘豫瑞;江家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 125、CA199、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在活动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采集63例活动性肺结核和2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个月和6个月时的静脉血,Centaur XP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A125、CA199、CEA、SCC水平,3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3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CA125为(64.4±30.4)U/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2.7±5.5) U/mL(t=11.98,P<0.01);规范化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降至(16.9±6.1) U/mL(t=12.74,P<0.01),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48).而CA199、CEA、SCC水平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均表明,双肺结核(x2 =7.746,P=0.006;OR=6.99,95%CI:1.73~28.22)和空洞型肺结核(x2=6.254,P=0.012;OR=7.64,95%CI:1.64~35.35)与血清CA125升高显著相关.2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前CA125为(81.2±37.6) U/mL,高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t=2.153,P=0.034),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2.05,P<0.01);规范化治疗6个月后血清CA125水平为(15.5±7.3) U/mL,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0,P=0.652);而CA199、CEA、SCC水平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前后、以及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清CA125水平可作为了解结核病患者病情进展和评价疗效的指标.
作者:梁曼曼;耿彪;林敏;杨江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3型副流感病毒(HPIV-3)的流行特点,以期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送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检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164份,反转录PCR法检测标本中的HPIV-3.对5份阳性标本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编码区全长(1 719 bp)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精确卡方检验(双侧).结果 164份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中HPIV阳性数为70份,其中HPIV-3阳性23份,阳性率为32.86%.感染多发生于春、夏季,且多数HPIV-3感染发生在13~36个月的患儿中.基于HN基因建立的系统进化树将5株上海分离株和36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考株序列分成3个进化群(A、B和C).5株上海株和5株北京分离株归属于C3a群,上海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0%~99.5%和99.7%~100.0%.结论 HPIV-3在此次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所占比例较高,株系主要为C3a群,其进化很可能具有区域相关性.
作者:胡燕;王宏萍;张璐;胡芸文;周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肝功能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PBMC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肝病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肝功能衰竭患者85例,健康志愿者10名为对照组.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和4周PBMC 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生存和死亡情况,动态分析患者PBMC hTERT mRNA的变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BMChTERT mRNA对肝功能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均数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中位数的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患者临床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具有完整研究资料的76例被纳入终分析,其中生存52例,死亡24例.生存组PBMC 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生存组在治疗后2、3和4周时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99.0、16.0和17.5,均P<0.01).治疗后2、3和4周,患者PBMC hTERT mRNA的AUC分别为0.760、0.987和0.986(95%CI分别为0.652~0.869、0.965~1.009和0.958~1.014).且从治疗后2周开始,患者PBMC hTERT mRNA表达即对生存具有显著评估价值(P<0.01).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PBMC hTERT mRNA表达水平在治疗后各观察点上均显著高于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U值分别为414.0、436.5、377.0和385.0,均P<0.05).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后2、3和4周时生存组PBMC 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56.0、6.0和4.5,均P<0.05);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后2、3和4周时生存组PBMC 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亦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1.0、0和0,均P<0.01).结论 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类型及预后与患者PBMC hTERT mRNA的表达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其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评估肝功能衰竭的预后.
作者:王海燕;朱传武;方焕;钱峰;李明;罗湘蓉;张雪华;朱翔;沈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或低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HBsAg阳性母亲及其足月分娩的新生儿219对.检测母亲及新生儿HBsAg、抗-HBs、HBeAg和HBV DNA水平,并对新生儿随访12个月,观察HBV宫内传播、新生儿HBeAg状态、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以及随访期间是否患感染性疾病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19名婴儿中,16名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应答,33名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低应答,无或低应答率为22.37%.单因素分析发现,新生儿HBeAg阳性(x2=4.895,P=0.027)、阴道产(x2=5.210,P=0.022)、随访期婴儿患感染性疾病(x2=4.329,P=0.037)均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或低应答有关.以母亲HBeAg状态进行分层分析,未发现所产婴儿出生时HBeAg状态与疫苗免疫应答水平存在关联.多因素分析发现,阴道产(OR=2.022,95%CI:1.045~3.914)和婴儿患感染性疾病(OR=2.324,95%CI:1.058~5.103)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或低应答相关.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儿经阴道分娩或随访期罹患感染性疾病时,易发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或低应答.
作者:郭健;高怡;王素萍;郭珍;张临瑞;汪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男,45岁,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2013年3月18日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巴楚县矿山工作,同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发热,多在傍晚前后体温升高,在38.0~39.5℃之间,明显盗汗伴乏力,体质量下降约2.5 kg,无皮肤瘙痒,无皮疹,无明显畏寒、寒战、咳嗽、咽痛、胸闷、气急和腹泻.在当地医院就诊,B型超声检查示脾大,脾厚50 mm,斜径133 mm.
作者:王帮马;孙理;潘益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全国不同年龄组人群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点,为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按人口学特征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1岁且<4岁)、儿童组(≥4岁且<15岁)、成年组(≥15岁且<65岁)和老年组(≥65岁),对其性别、发病时间、地区分布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至2012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累计报告病例2 979例,婴儿组、幼儿组、儿童组、成年组和老年组发病分别占总数的24.9%、21.7%、20.0%、32.4%、1.0%.婴儿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份;幼儿组报告病例数从9月份开始持续上升,12月份达高峰;儿童组集中在10月份;成年组、老年组发病高峰均集中在3月份.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四川,但各年龄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地区分布不同,新疆发病人群以婴儿为主,甘肃以幼儿、儿童为主;四川以成年人为主.发病至诊断时间婴儿组短(11 d),成年组较长(15 d).结论 不同年龄组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呈现的时间先后不一;地区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四川;新疆发病人群以婴儿为主,甘肃以幼儿、儿童为主,四川以成年人为主.
作者:赵树青;李中杰;张倩;周升;郑灿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高热、被恙螨幼虫叮咬处皮肤出现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还可导致全身多个脏器损害,尤其是肝损害,发生率为77.0%~96.7%[1].由于恙虫病特征性的焦痂、溃疡常隐藏在身体隐蔽部位,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本研究总结儿童恙虫病致肝损害诊治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恙虫病致肝损害的诊治水平.
作者:徐翼;叶家卫;谭丽梅;罗丹;房春晓;杨峰霞;王艳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长效可溶性I型TNF受体(TNFR p55,sTNFR:IgG-Fc)蛋白对免疫诱导肝硬化大鼠药物致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 人血清白蛋白(HAS)与完全弗氏佐剂乳化后皮下注射大鼠,使其免疫致敏,末次免疫后10 d采血,检测抗人白蛋白抗体阳性后,每周2次尾静脉注射HSA,6周后形成免疫诱导型肝硬化.成模大鼠分3组,每组15只.模型对照组在肝硬化基础上予D-GalN和脂多糖腹腔注射急性攻击,预处理组在急性攻击前18 h予长效可溶性TNFR p55蛋白腹腔注射,另设0.9%氯化钠溶液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存活率、肝功能、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IL-6、IL-22和肝组织中IL-6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细胞裂解液中Caspase 3活性.实时PCR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bax和IL-22受体mRNA表达.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12h后精神萎靡、反应减弱,15只中仅存活3只,预处理组大鼠12h均存活(P=0.029 8),且反应灵敏;两组血ALT分别为(6 533±360)和(105±7)U/L(F=151.60,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再生结节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纤维间隔保留;TNFR p55蛋白能减轻肝组织炎性反应坏死程度.模型对照组和预处理组大鼠血清IL-6分别为(842.0±12.9)和(91.9±1.6) pg/mL(F=380.30,P<0.01),肝组织中分别为(26.2±1.2)和(11.1±0.8) pg/mL(F=176.90,P<0.01),血清中IL-22分别为(167.0±27.8)和(988.0±109.6) pg/mL(F=37.91,P<0.01).TNFR p55蛋白预处理可使Caspase 3活性减少近60%(F=303.70,P<0.01)bax表达减少22%(F=108.80,P<0.01),而bcl-2和PCNA表达分别增加3.6倍和23.0倍(F=115.60,P<0.01;F=594.20,P<0.01).结论 长效可溶性TNFR p55蛋白可明显改善免疫诱导肝硬化大鼠药物致肝功能衰竭的存活率、肝功能和炎性反应,显示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玉敏;王晖;赵钢德;项晓刚;汤伟亮;李海;谢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H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与人类疾病相关的HEV分为4个基因型(HEV Ⅰ~HEVⅣ),分别为以缅甸株为代表的基因Ⅰ型、墨西哥株为代表的基因Ⅱ型、美国株为代表的基因Ⅲ型和以中国株为代表的基因Ⅳ型[1].目前文献报道,我国HEV基因型主要包括工型和Ⅳ型[2].四川省德阳地区戊型肝炎多为散发病例,其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鲜见文献报道.为了解本地区HE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10年至2012年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EV核酸检测并进行序列分析,旨在为戊型肝炎的防治提供临床资料.
作者:杨家红;张浩;陈学兵;陈皋;王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血流感染(CABSI)和非白念珠菌血流感染(NABSI)患者的危险因素、抗菌药物应用和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6例CABSI和76例NAS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 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CABSI患者相比,NABSI患者接受外科手术(38.2%比21.4%,x2=4.214,P<0.05)和中心静脉置管(63.2%比41.1%,x2=6.328,P<0.05)者较多,接受机械通气者较少(26.3%比44.6%,x2=4.820,P<0.05);先前接受抗真菌药物(40.8%比21.4%,x2=5.503,P<0.05)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者较多(23.7%比8.9%,x2=4.879,P<0.05),而接受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者较少(34.2%比51.8%,x2=4.09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先前接受硝基咪唑类药物(OR=1.276,95%CI为1.132~9.708)、抗真菌治疗(OR=1.902,95%CI为1.250~4.685)和中心静脉置管(OR=3.437,95%CI为1.269~17.323)是患者罹患N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CABSI患者30 d病死率较NABSI患者明显升高(50.0%比31.6%,x2=4.583,P<0.05).结论 先前接受抗真菌药物、硝基咪唑类治疗和中心静脉置管与NABSI的发生有关.与NABSI相比,CABSI患者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作者:王昊;吴大玮;韩辉;岳金凤;张帆;单梯超;郭海鹏;尹梅;刘乃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亚洲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每年约1%的CHB患者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该病病情危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HBV感染是肝功能衰竭发生的始动因子,持续病毒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抗原,可诱发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清除表达病毒抗原的肝细胞;大量病毒复制可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在杀灭病毒的同时,也可间接引起肝细胞的损害.目前的人工肝能取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从而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核苷(酸)类似物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高病毒载量CHB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改善这些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赵振;杨辉;刘飞飞;刘荷蕾;罗旗;袁琴;刘琦;秦波;黄文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发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456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后未能明确发热原因,或不除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进行T-SPOT.TB检测.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和T-SPOT.TB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有85例患者临床诊断为结核病,其中肺结核34例.T-SPOT.TB检测阳性、未找到结核病灶、但抗结核治疗有效24例,结核性胸膜炎10例,其他部位结核17例归入肺外结核进行分析;371例患者无明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证据(其中42例疑似结核病例,329例为非结核病例).T-SPOT.TB检测在结核患者中的敏感度为84.3%,阴性预测值为94.2%,特异度为68.1%,阳性预测值为41.4%,Kappa值为0.38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707~0.817).T-SPOT.TB检测在肺结核、肺外结核的敏感度分别为78.1%、88.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6%、95.3%,Kappa值分别为0.299、0.43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CI:0.623~0.815)、0.791(95%CI:0.724~0.857).在329例非结核患者中有99例T-SPOT.TB检测阳性.结论 T-SPOT.TB检测可以在发热患者中发现那些无明确结核感染灶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因其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于排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成金英;鲍万国;汪杨;王峰;张凯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