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B1基因多态性与瑞格列奈药物疗效的关系

张蓉;胡承;王从容;邵新宇;包玉倩;马晓静;项坤三;贾伟平

关键词: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B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糖尿病, 2型, 瑞格列奈, 药物基因组学
摘要:目的 研究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B1(SLCO1B1)基因D130N多态性与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口服瑞格列奈单药治疗48周,测昔治疗前后人体基本参数及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SLCO1B1基因D130N和V174A变异.结果 89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瑞格列奈对DD基因型者HbA<,1C>的控制较N等位基因携带者好[AHbA<,1C>(-2.29±0.23)% vs (-1.49±0.21)%,P<0.05],未发现D130N与其它糖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论 SLCO1B1基因D130N变异与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相关,DD基因型者疗效更好.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相关文献
  •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例

    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进行性破坏为特征,根据有无自身免疫反应分为1A型和1B型.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以急骤起病、胰酶升高并缺乏胰岛相关抗体为特征[1],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的分型诊断方案,此型被归入1B型糖尿病的范畴.该病在日本人发现较多,而中国人报道较少,其中早的病例是一位移居日本的31岁福建籍妇女[2].现报道一例如下:

    作者:陆泽元;柳岚;邵豪;赖丽萍;周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素受体顺式调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肝细胞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过程中核因子与其启动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 人工合成具有人胰岛素受体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寡核苷酸-1 441~-1 400片段(US1,42bp)和-638~-493片段(146 bp)以及USI五个鸟嘌呤核苷酸变异处理的寡核苷酸片段US1m5(42bp).在US1和大鼠肝细胞核蛋白提取物(HNE)上形成AGE后进行凝胶阻滞电泳分析.结果 竞争性凝胶阻滞电泳分析结果表明,US1-AGEs和US1m5能使32P-USI探针与HNE的结合显著减少[1,5,10 ng US1-AGEs:(41.08±2.86)%,(27.64±2.92)%,(15.35±1.81%)vs(52.05±1.79)%];5,10 ng US1m5:(5.20±1.03)%,(1.81±0.21)%vs(52.05±1.79)%],但仅部分影响电泳条带.HNE上AGEs的形成可增加HNE与探针的非特异性结合.结论 AGE对肝细胞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可能与其作用于顺式调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有关.

    作者:戎健;于长青;杨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游离脂肪酸血症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目的 研究高游离脂肪酸(FFA)血症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正常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FFA组输注脂肪乳,氮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组在输注脂肪乳的同时加用NAC.持续输液2~4天,行静脉葡萄糖耐试验(IVGTY)和胰腺组织表面灌注试验评价在体及离体情况下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胰腺组织表面灌注结果显示,FFA组脂肪乳输注2天,基础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增加[(55.5±19.4 vs 27.4±6.7)mIU/L,P<0.01],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与对照组并无差别;延长脂肪乳输注到4天,高FFA刺激基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消失,且GSIS明显抑制[(46.8±33.0 vs 214.7±27.4)mIU/L,P<0.05].IVG3T结果亦显示脂肪乳输注4天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到抑制.但在脂肪乳输注的同时加用抗氧化剂NAC可使β细胞GSIS峰值部分恢复[(165.4±14.8)mIU/L,P<0.01].结论 循环中FFA水平增高可能通过激活氧化应激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作者:张玄娥;余叶蓉;柯柳;张祥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浆脂联素水平用于预测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脂联素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糖尿病)和对抗炎症的作用,可通过与急性损伤后动脉壁内皮下间隙中胶原蛋白Ⅰ、Ⅲ和Ⅴ的特异性结合,阻止内膜新生及促进血管形成;并对动脉粥样化过程的多个关键阶段有阻抑作用.

    作者:乔洁;陈名道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毒性对TC1-6细胞胰升糖素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长期糖毒性对胰岛α细胞胰升糖素分泌的影响及其与α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TC1-6细胞(α细胞株)分别培养于含低浓度(5.5 mmoL/L)、中浓度(11.1 mmol/L)和高浓度(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1~5天,检测胰升糖素分泌及其mRNA表达;加入不同浓度胰岛素6 h后,观察对培养5天的TC1-6细胞胰升糖素分泌的影响并以Western印迹检测高糖对TC1-6细胞Akt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1)与低糖培养相比,中、高浓度葡萄糖培养1天和3天的TC1-6细胞胰升糖素分泌无明显改变,而高糖培养5天时TC1-6细胞的胰升糖素分泌明显增高[(136.80±10.94 vs 78.62±4.72)ng/106细胞,P<0.05];另外,培养5天时胰升糖素mRNA的表达较1天时明显升高(P<0.05);(2)10-7mol/L胰岛素抑制低糖组TC1-6细胞胰升糖素的分泌[(21.59±1.30 vs 55.12±3.86)ng/106细胞],但仅能轻微抑制高糖组胰升糖素的分泌[(106.58±8.53 vs 117.18±10.55)ng/106细胞];当胰岛素增至10-5mol/L时,高糖组胰升糖素的分泌也受到抑制[(46.55±3.72 vs 118.61±10.68)ng/106细胞];(3)加入10-5mol/L胰岛素2h后,两组TC1-6细胞磷酸化Akt水平分别升高180%和70%,但高糖组明显低于低糖组,给予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后两组TC1-6细胞磷酸化Akt水平在低糖组抑制率明显高于高糖组.结论 高糖可增加TC1-6细胞胰升糖素的分泌,其可能的机制与TC1-6细胞胰岛素抵抗有关.

    作者:沈晓霞;李宏亮;洪靖;校娟;侯志强;潘琳;王长征;李光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与预防心血管病的思考和策略

    近年来发表了三项长期、随机对照试验(ACCORD,ADVANCE,VADT)和两项长期流行病学随防研究(UKPDS,STENO-2),其结果均比较了2型糖尿病中强化降糖和标准化降糖对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本文就七述研究结果,综合相关文件进行复习和解析.提出:严格控制血糖仍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的基础治疗之一;同时应更加关注降糖治疗的安全性和个体化.只有遵循已有证据,结合自身lIi{i床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

    作者:潘长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吸烟对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2基因表达的影响

    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被动吸烟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吸烟使正常组、高脂饲养组大鼠骨骼肌IRS-2 mRNA(0.27±0.02 vs 0.41±0.25,0.40±0.04 vs 0.51±0.02)及蛋白(2.91±0.42 vs 4.90±0.29,2.43 vs 0.36±3.80+0.30)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糖尿病吸烟组大鼠与对照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IRS-2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在吸烟致大鼠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继旺;张素华;汪志红;任伟;吴豪杰;杜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入院时未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中HbA1C升高的比例

    对于门诊患者,一般根据血糖测试结果诊断糖尿病.然而,住院患者中高血糖很常见,甚至在没有糖尿病的患者中也很常见(应激性高血糖).

    作者:黄洪;田成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单基因突变所致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临床上存在多种由单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如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造成的严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核纤层蛋白(LMNA)基因突变导致的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等,以下将对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突变基因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江珊;贾伟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NeuroD1基因突变筛查与功能研究

    目的 在中国人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中筛查NeuroD1基因突变/变异,并研究其功能及携带者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方法 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85例早发、95例晚发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和87名非糖尿病对照者NeuroD1基因突变/变异,比较筛查到的组间突变/变异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分别构建含小鼠NeuroD1(mND1)基因cDNA的野生型、突变型表达质粒载体和与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相连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载体,共转染至大鼠INS-1细胞.分别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比较野生型、突变体蛋白对人胰岛素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 在一早发先证者发现新突变S159P(T→C),它与来自父方的4例携带突变的糖尿病患者遗传上呈共分离;与野生型相比,S159P突变体导致胰岛素基因转录活性下降25%;检测到常见多态A45T(G→A),与非糖尿病组及晚发2型糖尿病组相比,早发组该变异的AA+GA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P=0.006和P=0.014).结论 NeuroD1基因S159P突变促进该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的发病.A45T变异增加中国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或与之呈连锁不平衡,该变异可能影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方式,即早发而不是晚发.

    作者:刘丽梅;赵蔚菁;郑泰山;李鸣;徐靖;贾伟平;项坤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胰腺星状细胞活化在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探讨胰腺星状细胞(PSC)活化在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高脂饲养20周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GIR)以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脂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以及基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脂组胰岛纤维化,胰岛内星状细胞活化并特异性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提示PSC活化、增生、迁移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

    作者:潘琳;李宏亮;杨文英;杜瑞琴;王冰;楼大钧;肖建中;李光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比较

    目的 比较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glargine)或中效胰岛素治疗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30例口服抗糖尿病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9.0 mmoL/L,HbA1C> 8.5%),按1:1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加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R))或中效胰岛素(诺和灵(R)N)联合治疗.以空腹指尖毛细血管血糖<6.0 mmol/L为目标,用动态血糖检测仪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全天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以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作为反映lffL糖波动的指数.结果 加用甘精胰岛素组上述三个指标均低于加用中效胰岛素组(SDBG:1.49±0.35 vs 1.73±0.46;LAGE:3.23±0.76 vs 3.73±1.00;CV-FPG 17.26±2.24 vs 3520.33±3.21,均P<0.05),同时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人次数也低于中效胰岛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比加用中效胰岛素治疗更有利于血糖的平稳,且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作者:曾龙驿;穆攀伟;张国超;陈燕铭;傅静奕;王曼曼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MMP-9、CRP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血管B超检查,并比较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问的关系.单纯2型糖尿病及经B超提示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MMP-9及hsCRP升高,病变程度与hsCRP、MMP-9呈正相关,血清MMP-9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

    作者:谭擎缨;李红;王静;成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饮酒方式与代谢综合征

    以心血管危险因素、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和高血压为特点的代谢综合征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公众健康问题.

    作者:宪强;赵家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原基因转基因治疗的研究——门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对血糖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门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胰岛素原转基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 (1)分别用门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的方法将含有大鼠胰岛素原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CMV/胰岛素原DNA裸质粒导入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观察其血糖的变化.门静脉注射治疗组(A组)及肌肉注射治疗组(C组)每只大鼠分别接受pCMV/胰岛素原DNA 100μg,门静脉对照组(B组)和肌肉对照组(D组)则分别以同样方法给予同等剂量pCMV空载质粒DNA.同时设立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正常对照组(N组).(2)采用超敏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转基因治疗前后胰岛素浓度的变化,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后大鼠肝脏、骨骼肌等组织胰岛素原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接受重组质粒pCMV/胰岛素原DNA裸质粒的两治疗组糖尿病大鼠血糖显著下降.其中,门静脉组大鼠血糖下降约7 mmol/L,且能维持3~4周,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且可持续表达4周;肌肉注射组大鼠血糖下降约4 mmol/L,且能维持1~2周,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并持续表达2周.(2)门静脉治疗组大鼠的肝脏及肌肉注射治疗组大鼠的骨骼肌分别能够检测到大鼠胰岛素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对照组则显示阴性结果.结论 裸质粒门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法均获得了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原基因的有效表达和血糖水平的显著降低,是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蒋琳;顾永辉;段宇;唐伟;崔岱;朱剑;刘翠萍;覃又文;徐宽枫;茅晓东;刘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维生素D缺乏与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关系:一项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大型横断面研究

    在全球老年人中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几乎高达50%.近一项meta分析显示,补充维生素D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这提高了人们对维生素D在公共健康中作用的关注.

    作者:吕元军;邱明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Xsp Ⅰ位点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Xsp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446例高胆固醇血症、284例边缘高胆固醇血症及187名正常血脂人群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的Xsp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结果 根据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是否存在Xsp Ⅰ酶切位点,分为X+X+、X+X-、X-X-三种基因型和X+、X-两种等位基因.(1)高胆固醇血症组的X+X+基因型频率和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与正常血脂组(均P<0.05);(2)在第4外显子Xsp Ⅰ位点X-X-、X+X-、X+X+不同基因型组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步下降(P<0.05);(3)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X+X+基因型和X+等位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显著相关.结论 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Xsp Ⅰ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X+X+基因型及X+等位基因是中国人高胆固醇血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明明;宋光耀;张新;唐勇;马慧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特殊表现的成人多系统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患者男性,55岁,因咳嗽、咳痰10年,口渴、多饮、多尿2年,劳力性气促1年于2007年9月28日入院.10年前开始,患者常于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自服抗生素均能自行缓解.

    作者:胡系伟;时立新;彭年春;范元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尿病学专题论坛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餐后高血糖控制对总体血糖达标的影响

    与空腹血糖反映的基础水平不同,餐后血糖反映机体血糖的高水平.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与其诱发氧化应激有关,因此控制餐后血糖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控制餐后血糖对整体血糖达标又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作者:翁焕;严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