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伟;赵翔;毛海蛟;姚立炜
目的:探讨可塑纸板有限外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32例老年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经手法整复后行可塑纸板有限外固定,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55~85(68.22±8.36)岁;左侧18例,右侧14例.所有患者定期复查肩关节X线片并指导其进行适当功能锻炼,于术后3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2 (4.97±2.39)个月.所有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9例患者结合局部中药温热敷进行局部理疗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术后31例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12(7.44±1.72)周,1例未愈合因骨折断端粉碎明显且分离移位大,肱骨头血供不足出现肱骨头坏死吸收.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7.56±6.93;其中优15,良14,可2例,差1例.结论:采用可塑纸板有限外固定保守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保证了骨折断端的生物力学稳定,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缩短了康复时间,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陶帅;陈凤华;王铠;龚华惠;沈绍勇;吉万波;刘锦涛;姜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LR4/NF-κB通路在大鼠膝骨关节炎(OA)滑膜早期病变的表达情况.方法:将8周龄体重为(200±20)g的1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模型组按照改良Hulth法构建膝OA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分别于术后4、21 d提取滑膜组织和血清,采用PCR法检测CD14、TLR-4、IL-1β、TNF-α、MMP-13、ADAMTS-4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及Ⅲ型前胶原氨基端(PⅢNP)浓度.结果:术后4、21 d时模型组CD14、ADAMTS--4及NF-κB p65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术后21 d时模型组TLR-4、Ⅱ-1β3、TNF-α及MMP-13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1).模型组术后4d时血清PⅢNP和HA浓度高于对照组,术后21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F-κB通路可通过CD14/rLR-4早期激活进而触发滑膜分泌炎性因子IL-1β、TNF-a、MMP-13、ADAMTS-4,PⅢNP和HA增加介导膝OA发生.
作者:王学宗;丁道芳;薛艳;顾新丰;庞坚;张旻;郑昱新;曹月龙;詹红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间断夹闭引流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术后不同的引流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58~76 (67.0±6.7)岁,术前血红蛋白(128.82±8.29) g/L;每2h开放引流管10 min,直至6h后一直开放引流管.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60~79 (69.0±:7.2)岁;术前血红蛋白(126.55±8.49) g/L;6h内持续负压引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异体血输血及住院期间局部伤口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及总失血量分别为(184±56) ml、(1 014±258) ml,对照组为(476±98) ml、(1 390±383) ml,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口甲级愈合,术后无感染病例,试验组肢体肿胀和瘀斑数量分别为(3.8±0.9) cm和10例,对照组肢体肿胀和瘀斑数量分别为(3.4±0.7) cm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5例患者进行了输血,对照组13例患者进行了输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KA术后6h内间断夹闭切口引流管的方法可减少引流量、总的出血量及输血率,且并不加重肢体肿胀程度及皮下瘀斑,是TKA术后减少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袁义;章海均;张波;杨超;罗浩;陈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23例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9~48 (25.0±4.7)岁;左膝10例,右膝13例.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采用VAS进行疼痛评价.术后12个月通过MRI检查外侧半月板损伤愈合情况.结果:2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17.0±4.3)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时19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4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88.52±6.48,较术前46.12±7.35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0.8±0.7,较术前4.3±1.6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董伊隆;钱约男;刘良乐;蔡春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女,43岁,因系统性硬化病20年、双足皮肤缺损6月余入院.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雷诺现象,双手遇冷后会变白变紫,保暖后可好转,后逐渐出现四肢指(趾)端皮肤肿胀、僵硬及萎缩,并向近心端蔓延,进食时有梗咽感并伴有四肢散在红斑,后逐渐出现口干、眼干及负重时胸闷气促感,在外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逐渐减量为泼尼松片(10 mg,每日1次,口服)长期维持治疗,并辅以碳酸钙片(0.3 g,每日2次,口服)及前列腺素片(40 μg,每日3次,口服)等对症治疗.半年前,患者在无明显外伤下出现双侧足背红肿,首诊医院考虑“感染”,予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波动、迁延不愈,终出现双足皮肤破溃、缺损.后患者入住某三甲医院风湿科,行创面分泌物培养示鲁氏不动杆菌生长,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予万古霉素针(1g,1次/12 h,静滴)抗感染及创口换药等治疗,感染灶持续不愈合.后转至该院骨科行足背任意皮瓣转移修复左足创口加右足清创缝合手术,术中按常规长宽比例设计皮瓣,术后左足皮瓣坏死,右足创口不愈合,继而转入我院.
作者:李俊杰;杨科跃;祝斌;王科杰;张健;黄剑;竺枫;王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基于3D打印技术的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微创手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3D打印微创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的40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切口不同以及是否采用3D打印技术将40例患者分为3D打印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3D打印微创手术组(A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9~57 (37.2±9.3)岁;骨折Robinson分型,2A2型4例,2B1型9例,2B2型7例.常规手术组(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7~54 (35.1±9.5)岁;骨折Robinson分型,2A2型5例,2B1型8例,2B2型7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采用DASH评分及Constant评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5.1±2.0)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A组愈合时间12~18(14.3±1.7)个月,B组11~18(14.4±1.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创口长度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DASH评分及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并发症1例,B组出现并发症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3D打印的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微创治疗可以有效解决微创手术中的一些难点,达到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相似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同时切口更美观,手术时间更短,手术相关并发症更少.
作者:尤炯鸣;吴银生;王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反球型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粉碎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治疗12例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或骨折-脱位患者,根据术前MRI检查以及术中直视下检查确认肩袖损伤诊断,采用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5 ~86岁;左侧受累5例,右侧受累7例.观察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并采用UCLA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90°~150°,外旋为5°~30°°,内旋平均为L3水平(S1水平~L1水平).VAS疼痛评分为0~6分,UCLA评分为18~32分,其中良5例,差7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假体松动、肩峰应力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合并肩袖损伤的老年粉碎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反球型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早期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良好,疼痛较轻,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张健;黄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Ⅸ型胶原作为关节软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骨与软骨稳态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基因变异或缺失会引起这个稳态失衡从而导致相应骨关节结构发育异常,导致多发性骨骺发育不全.解剖结构的变异随之而来的是相应功能单位的生物学性能改变,结合由基因异常引起的微环境改变,在反复应力的作用下会出现骨关节炎、椎间盘退行性变等一系列骨关节退行性变,此外,Ⅸ型胶原的缺乏还影响关节软骨、椎间盘组织损伤的修复.然而,与Ⅸ型胶原基因相关的骨肌系统疾病不仅限于此,还有许多疾病报道较少,证据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该基因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不仅可以提供有效的诊断方法,更能为后续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
作者:董睿;吴运瑶;方亮;应俊;张磊;许世兵;王萍儿;金红婷;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33~62(43.16±8.12)岁;保守治疗时间为7~41(15.47±7.08)个月.19例均采用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VAS评分、Mayo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6(17.16±5.25)个月.术后无感染、皮肤坏死和神经损伤发生.术后6个月无综合握力减弱.VAS评分由术前的4.42±1.17降至至术后3个月的0.53±0.61;Mayo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63±7.88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93.42±5.28;根据Mayo功能评分,优17例,良2例.结论: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采用关节外操作处理关节外主要病变,解剖层次易于理解,视野良好,清理彻底,疗效确切,操作安全.
作者:李琪;李豹;姜刚毅;蔡春元;杨国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拇外翻32例(40足),其中男3例3足,女29例37足;年龄22~80岁,平均57.57岁;病程2~32年,平均14年;轻度9足,中度31足.术前患者合并拇囊炎,伴有第1跖趾关节周围疼痛并存在负重行走时疼痛加重.手术前后拍摄足负重正侧位片,比较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拇外翻评分(AO-F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获得了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前HVA、IMA分别由(32.08±5.59)°、(11.63±2.24)°减小至术后12个月的(10.31±4.36)°、(5.02±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6.75±6.42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8.80±3.99(P<0.05).结论: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畸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为拇外翻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作者:范东华;邢润麟;王培民;梅伟;黄正泉;张立;丁亮;茆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桥接系统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桥接系统内固定治疗28例成人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7~82(48.50±15.34)岁;病程13~15(14.17±0.77)个月.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前,术后1、3、13个月采用肩关节Constant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8例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愈合时间2.5~4.0(3.05±0.44)个月.术后未出现感染、骨不连、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断裂及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病例.2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15个月(14.17±0.77)个月.术后1、3、13个月患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分别为76.57±4.70、90.75±3.62、96.07±2.40,与术前58.36±4.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系统可以作为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降低内固定物断裂、应力下骨质疏松、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
作者:牛锋;马勇;田涛;周建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男,22岁.因左膝部隐痛4月余,于2016年11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左膝部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隐痛,不伴左膝关节肿胀、功能障碍.期间患者未予重视,自行服用塞来昔布止痛,院外未特殊处理,疼痛无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查体:左膝部未见畸形,前外侧有压痛.骨擦音及骨擦感阴性,轴向叩击痛阴性,无感觉减退,髋、膝活动未见受限,双下肢肌力无明显减退,大腿、小腿、足循环良好.术前X线片示:左髌骨可见不规则骨质密度减低区,边界较清,骨小梁稀疏,周围骨皮质变薄.左膝关节间隙未见异常,关节面骨质光滑,骨质未见异常密度影(图1a,1b),考虑骨肿瘤样病变.
作者:陈骞;陈果;李毓灵;陈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单独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和解剖镇定钢板联合缝合锚治疗NeerⅡb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钉组(观察组)和单纯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组(对照组).观察组20例,采用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进行喙锁韧带重建治疗,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0~57 (37.30±10.56)岁.对照组20例,采用单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6~64 (40.60± 12.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位置以及喙镇间距变化,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2(30.08±6.72)个月.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次随访时对照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83.10±5.81)分,低于观察组(92.30±6.05)分(P<0.05);对照组喙锁间距(11.22±3.85) mm,大于观察组(8.71±2.14) mm(P<0.05).结论:解剖镇定钢板联合缝合锚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比单纯解剖镇定钢板具有更好的肩关节功能和更小的喙锁间距,说明喙锁韧带加强是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一种有效的补充方法.
作者:张玉富;米萌;张健;郭祁;公茂琪;黄强;蒋协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第5跖骨近端骨折是足部常见的骨折之一,其血供特点和独有的解剖结构,使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交界处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风险较高.目前第5跖骨近端骨折的分型系统繁多复杂,尚未统一,多推荐采用Lawrence和Botte分型,该系统将第5跖骨近端骨折分为3类:结节部撕脱骨折(Zone Ⅰ)、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处累及第4、5跖骨间关节的骨折(Zone Ⅱ)、骨干近端骨折(Zone Ⅲ).基于该分型系统,每一类骨折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第5跖骨近端骨折手术方式有多种,对于Zone Ⅱ和Zone Ⅲ骨折,经皮髓内螺钉技术是目前的首选术式.此外,临床工作者也应对该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处置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作者:张振;吕欣;段金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Chopart关节脱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13例Chopart关节脱位患者,男7例,女6例;年龄13~58岁.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65 ~99;优8例,良4例,可1例;VAS评分0~4.所有切口Ⅰ期愈合,愈合时间12~16d.术后未见皮肤坏死、感染、克氏针断裂等并发症,1例术后4周出现克氏针松动.结论:切开复位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对于Chopart关节脱位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活动,短期满意疗效.
作者:黄煊怀;李春;黎宇;陈志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头损伤面积<40%的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7~53岁;合并肱骨头劈裂骨折3例,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手术方法采用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联合锁定钢板固定.观察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Shoulder Scale,UCLA)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33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130°~170°,外旋45°~75°,外展105°~150°,内旋均在L3椎体到臀水平之间;UCLA评分29~34分,其中优1例,良6例.结论: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这一罕见损伤的治疗,可有效保证术后肩关节稳定性,但对术后肩关节内旋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张占丰;闵继康;钟建明;冯刚;李杭;郑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2~68(42.3±12.7)岁;根据Robinson分型:2A2型6例,2B1型18例,2B2型8例.术前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0~6(3.1±1.4)d.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锁骨长度以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评分评价患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18(13.3±2.2)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骨折端延迟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出现.创面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2(10.2±1.1)周.锁骨短缩长度由术前的(11.2±3.6)%减少至术后2d的(0.4±0.3)%.10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行内固定拆除,术后无再骨折发生.Constant评分由术前的23.53±5.21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94.30±5.60,其中优26例,良4例.患者对术后瘢痕美观程度及患肩功能均表示非常满意.结论:采用锁骨远端解剖型镇定钢板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可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瘢痕小、不影响美观等优势.
作者:董文伟;赵翔;毛海蛟;姚立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上肢的主要作用是将手部放置在空间内任一位置,上肢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肩部作为上肢近端的关节,对于上肢活动范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肩部骨折的治疗较前有了较大发展.本文对近年文献和本院治疗经验做一回顾总结,对本期发表的肩部骨折相关研究文章做一评述,以飨读者.
作者:陈辰;蒋协远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