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科
目的 探讨阻断鼻腔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变应性鼻炎患者64例,表面麻醉下在鼻内镜下应用双极电凝阻断鼻腔外侧壁筛前神经加下鼻甲外移治疗变应性鼻炎.结果 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4%.结论 采用双极电凝阻断筛前神经加下鼻甲外移可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欧阳绍基;刘翔;郑亿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青年(年龄≤4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42例青年AMI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结果 42例中,41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7.6%,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扩张满意,血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达到率97.6%.结论 青年AMI患者及早、充分、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防止左心室重构,明显改善青年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作者:朱宏燕;甘舜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尿毒症是各种肾脏疾病进行发展的终末结局,其病情严重,预后不佳.本文主要探讨尿毒症的观察与护理,旨在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地降低尿毒症患者死亡的风险几率.
作者:谌小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泪管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泪管阻塞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采用硅橡胶泪管引流管,在泪管和鼻腔黏膜表麻下经上下泪小点植入,治疗泪管阻塞56例68眼,术中泪管注入氧氟沙星眼膏.术前泪管冲洗确定泪管阻塞,检查确定泪管无分泌物.术前沟通,术中心理疏导,术后健康教育. 结果本组56例(68眼)术中均成功植入泪管引流管,术后3个月拔管,拔管后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溢泪消失,冲洗泪管通畅51眼(75.00%);轻度溢泪,冲洗泪管通而不畅11眼(16.18%);流泪,冲洗不通6眼(8.82%);总有效62眼(91.17%). 结论泪管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泪管阻塞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外观不受影响的方法,术前良好的心理准备,术中娴熟的技术及术后细心护理并坚持随访,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张怡;梁勇;陈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爱尔兰一项研究纳入冰岛平均年龄为51岁的4689名受试者,进行26年随访.结果显示,报告在中年时发生偏头痛者(361例)与无偏头痛者(3243例)相比,在老年时发生梗死性脑损伤的危险更大[调整后比值比(OR)为1.4],有先兆的偏头痛与脑损伤特异相关.无先兆偏头痛和其他头痛与脑损伤不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2009,301(24):2563].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1 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评价德国学者对20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结果显示,12%部分缓解,51%疾病稳定,37%疾病进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两周程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l)合并心功能不全康复治疗的作用.方法 对23例AMI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两周程序康复.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康复程序.随访8~12个月,多数患者能生活自理,并不同程度地参加家务活动或轻松工作.结论 对有轻度心功能不全的AMI患者慎重采用两周康复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但要掌握好病例选择标准和个体化原则.
作者:何庚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低场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显示脑白质病灶呈斑点状、小片状,部分伴水肿带.病灶分布: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17例),胼胝体出血灶(11例),脑干病灶(7例),三脑室周围出血灶(4例),小脑(4例).部分病例同时具有以上表现.本组随访结果提示中线区域(尤其Adams分级Ⅲ级者)、病灶多发、面积大者及合并其他颅脑损伤者苏醒及预后相对较差.结论 FLAIR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对预后的评价.
作者:王文生;丁长青;丁爱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孕酮可能有效减少选择性高危单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但英国一项研究(STOPPIT)结果表明,经阴道应用孕酮,不能预防双胎妊娠女性发生早产.相关论文发表于<柳叶刀>.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多年临床实践证明,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或抢救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常用和有效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1].但常规的有创机械通气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存在并发症多,护理工作量大,费用高等问题.
作者:祁红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兴贸社区卫生服务站所属区域老年人健康状况,进一步做好社区老年人的保健工作,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2008年3-8月我站联合大庆市爱心医院对我站所属区域2350名老年人疾病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启超;苏晓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群的高血压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冠心病、肾衰竭、主动脉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作者:翟丽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无特殊处理;模型组:饮用DSS造模;阴性对照组:仅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用巴柳氮(40mg/ml)灌胃;乳酸杆菌组:DSS造模+2×1010/ml 乳酸杆菌菌液灌胃;丁酸梭菌组:DSS造模+2×108/ml 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合用组:DSS造模+(2×1010/ml 乳酸杆菌菌液+2×108/ml 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EMAP-Ⅱ表达的变化.结果 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EMAP-Ⅱ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强.结论 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对EMAP-Ⅱ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
作者:左和宁;杨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 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作者:漆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体质量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儿童正常标准的20%即可称为肥胖,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为3%~5%,并有增加的倾向,大多属于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症不仅与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一定关系,而且会影响儿童的心身发育与智力发育,故应及早预防.
作者:赵祖梅;孔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宽宏;张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经内镜治疗,其中结石直径<1.0cm的47例采用取石网篮取结石,泥沙样结石加用气囊取石,结石直径在1.1~2.0cm的8例,用取石网篮,但对稍大、较硬的结石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结石直径>2.1cm的5例,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结果 60例经治患者,一次性取净结石者51例,2次取净者6例,共57例取石成功,内镜治愈率95%;出现并发症5例,占8.33%;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其他4例患者为术后轻度的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一过性发热和高淀粉酶血症.结论 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胆管疾病较好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高文胜;程太钢;薛玲珑;付庆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新泰林)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其抗革兰阳性菌的能力强于第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是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界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首选主导型一线抗生素.
作者:龚晓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福田区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福田区20个社区60岁以上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况进行调查. 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61.6%,血脂异常患病率为79.3%,糖尿病患病率为20.2%,肾功能下降患病率9.1%,男女慢性病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肥胖率21.8%、缺乏锻炼率72.5%,吸烟率12.6%,吸烟、饮酒在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福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患病率较高,应采取综合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加强危险因素的前期干预,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社区应用腰腹肌肌力训练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 将56例经治疗并治愈和显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8例,社区干预组进行腰腹肌肌力训练,对照组只进行腰部防护的健康知识教育.随访1年观察两组复发率,并分别于治疗后6和12个月进行腰椎功能评定.结果 社区干预组1年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即时腰椎功能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组治疗后6、12个月时腰椎功能评分较治疗后即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后的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对照组治疗后6、12个月时的腰椎评分与治疗后即时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和12个月的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组治疗后6和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进行腰腹肌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预防复发.
作者:潘锦贤;王利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