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马淑兰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与氧载体透射疗法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阿魏酸钠与氧载体透射疗法联合治疗14天,并与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5%.治疗后ET-1水平明显下降,PT和FIB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魏酸钠与氧载体透射疗法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通过拮抗内皮素,清除自由基,使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提高了治愈率.
作者:王红燕;何新霞;高松;韩卫红;薛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与脑脊液标本中病毒特异性抗体IgM阳性率的差异,并探讨其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同期进行了血清与脑脊液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IgM的89例病毒性脑炎住院患者资料,统计抗体阳性率,比较:(1)两种标本中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的差异;(2)一种标本检测与两种标本同时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的差异. 结果 (1)血清标本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为53.93%,脑脊液标本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为34.83%,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5).(2)两种标本同时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71.91%,与任何一种标本检测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 结论 (1)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可获得较脑脊液高的阳性率;(2)两种标本同时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是一种提高病毒性脑炎病原学诊断阳性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贵香;邹伟;刘淑云;单桂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本文简要回顾有关代谢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丽;张军惠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电图检测中48例具有中央颞区放电且具有相应临床特征的儿童良性癫痫.结果 48例患儿清醒状态下描记脑电图背景活动基本正常,在中央和(或)颞区出现尖和(或)棘波36例,正常12例,正常者再行睡眠脑电图描记,尖和(或)棘波出现在NREMⅠ-Ⅱ期.尖棘波位于中央颞区一侧或双侧38例,合并其他部位散在性尖棘波发放的有10例,额区有棘波发放1例,一侧或双侧枕区明显者4例,一侧和(或)双侧顶枕区明显5例.有1例在清醒描记时有典型的中央颞区棘慢综合波发放,过度换气后各导同步出现3.5Hz棘慢综合波发放.结论 绝大部分BECT患儿具有典型的脑电图表现,有少数患儿可出现其他部位异常放电,应注意加以鉴别.
作者:刘玲;蒋晓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T或超声引导下胸部实质性病变经皮穿刺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胸部实质性病变CT或超声引导下采用美国的BARD弹簧式自动活检枪及其配套穿刺针经皮穿刺活检病理终诊断.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活检诊断阳性率为92%.1例发生气胸(肺压缩20%),2例穿刺后咯血痰.结论 CT或超声引导下胸部实质性病变经皮穿刺检查的成功率高,而且安全,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操作医生须具有熟练的技术.
作者:曹坤跃;高开亮;施学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冠心病以往只采用药物治疗,但用药物往往难以使已狭窄的血管再通.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1994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取得了满意疗效,在工作中总结了以下护理体会.
作者:王晓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30例高心病及冠心病患者应用葛根素400mg加液体静脉点滴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P<0.05).结论 葛根素是降脂、降血粘度的有效药物.
作者:吕培轩;赵芬;李鑫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冠心宁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并肺癌(IPF-Ca)的疗效.方法 42例IPF-Ca患者,给予吸氧、抗感染、化痰止咳、平喘、卧床休息等综合治疗.另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冠心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结果加用冠心宁治疗组其临床、放射、生理(肺功能)三方面疗效判定均较一般治疗组明显改善.结论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IPF-Ca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向民;刘晓军;张贵军;李俊峰;刘邯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房颤有较高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何规范房颤患者华发林抗凝治疗,减少血栓栓塞危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观察2年~4年期间98例患者服用华发林结果,旨在探讨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春;安秋香;王海平;王墨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8例确诊的肺栓塞患者进行常规抗凝治疗,早期静脉应用普通肝素24小时,之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天~12天,肝素治疗第1天开始重叠应用华法林共3天~5天,此后单独应用华法林,并进行随访1年.结果 108例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异常得到有效改善.随访期间,全部患者中近控5例,显效39例,好转45例,无效6例,恶化4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82.4%.9例死亡患者有7例死于发病后14天内.华法林长期抗凝后可减少复发.结论 肺栓塞患者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口服华法林宜从3mg开始,维持量3mg~4mg以达到理想INR目标值(2.0-3.0).
作者:金凤表;侯瑞田;王珠秀;马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对ACS患者血浆BNP浓度做动态监测,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7例,包括STEMI、NSTEMI、UA,于入院即刻留取静脉血,并于胸痛24h、72h、二周后留取清晨空腹静脉血行BNP及CK-MB、cTnI测定,并于一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三组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显示:NSTEMIBNP水平高且与LVEF%测值成正相关,其次为STEMI组,UA组低.各组不同时段BNP水平显示在胸痛24h水平高.结论 ACS患者急性期各时段血浆BNP明显升高,且各临床类型的血浆BNP水平存在差异,BNP水平与ACS患者心功能状态相关.
作者:梁文学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脂联素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283例患者进行分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同时监测血压、血糖、血浆胰岛素、血脂等相关指标.结果 (1)脂联素水平与HDL-C、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相关.(2)糖尿病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血浆脂联素水平进行性降低.结论 低血浆脂联素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旭;叶振梅;石长英;杨文生;单东风;张金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1 病例患者,男,59岁.因反复心前区疼痛、胸闷3年余加重伴大汗4小时于2007年4月25日住院.平时有典型劳累型心绞症状,坚持服用扩冠、抗凝药.近期症状时重时轻,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
作者:沐贤友;韩刚;徐鲁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已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而支架内再狭窄(ISK)仍是多年来困扰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顽症之一,尽管加强了抗血小板、抗凝、抗炎等药物治疗,冠脉内支架再狭窄仍居高不下,其发生率高达20%~30%,大大影响了PCI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近年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 TM)的上市,国内外多个临床试验证明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我们将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 TM)应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观察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于树杰;王莉萍;许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术后患者留置尿管后容易出现尿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甚至需要再行导尿.2006年4月~12月,我们对20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的拔管方法加以改进,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拔管方法与传统的拔管方法临床效果比较,前者首次排尿成功率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张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1 病例患者1,男,70岁,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因反复心前区疼痛1年加重1周为主诉而入院.入院后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以活动后加重,休息时减轻.入院后给予硝酸甘油持续静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心绞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查体:P70次/分,BP110/70mmhg,神志清,呼吸平稳,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
作者:张丽红;申慧明;王冬元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冠心病(CHD)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近十年来,冠脉介入治疗(PCI)临床应用及监护,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我科对9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全面有效的临床监护,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白玲;马淑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持续性ST段压低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具有心电图持续性ST段压低并伴有相应临床症状,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87例,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其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结果 心电图ST段持续性压低患者87例中,冠脉造影显示29例存在冠状动脉狭窄(33.3%),其中单支病变12例,多支病变17例,58例冠脉正常或狭窄<50%(66.67%).结论 持续性ST段压低并不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异性表现,对于持续性ST-T压低的患者,不能简单定论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只有存在确定冠状动脉病变证据,临床又能除外其他病因时,才考虑诊断缺血性心肌病.
作者:季英敏;季文慧;王悦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我科自2006年4月~2007年4月共收治护理了50例长期卧床患者,卧床时间2~13 个月,平均卧床时间5个月,50例患者在长期卧床的情况下经过精心护理、治疗,均未发生褥疮、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护理并发症.针对长期卧床患者我们着重抓好皮肤、呼吸、口腔、泌尿系的护理,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实践证明此措施是正确有效的.
作者:葛蕾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3例患儿术前经心超等检查证实为PDA,方法是将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沿输送鞘管送至降主动脉,再回撤将封堵器腰部卡在PDA窄处.33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33例介入治疗成功.27例术后无分流,6例术后存在极少量分流.随访1~12 个月所有患儿无PDA再通、装置移位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在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PDA封堵术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价格适中,是目前我国导管治疗PDA的较为理想方法.
作者:汤银江;张春梅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