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赵欣欣;王萃
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月临床诊断肺血栓栓塞23例,现将肺血栓的血栓来源、血栓形成及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诊断治疗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桂芳;陈红;尹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概述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已达40余年,目前全世界已有约300万人接受了心脏起搏治疗.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1万余名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植入起搏器的种类由原来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而逐渐向生理性起搏过度,尤其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生理性起搏已接近半数.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搏器的功能逐渐完善,新型起搏器不断问世,使临床缓慢性心律失常基本达到治愈的目标.心脏起搏已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电衰竭,扩展到治疗心电紊乱、心力衰竭和非心电性心脏病等领域,对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起搏器的储存功能和分析诊断功能的完善,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心脏电生理的研究起到重要影响.
作者:李学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符合美观的微创小切口开胸术的可行性.方法 1998年3月~2004年8月我们采用腋下小切口、听诊三角小切口、后外侧小切口加肋骨中断3种微创小切口开胸治疗胸部疾病83例.其中腋下小切口46例;听诊三角小切口28例;后外侧小切口9例.肺大泡切除26例;动脉导管结扎20例;肺囊肿切除5例;肺周围良性病变楔形切除10例;肺癌肺叶切除5例;心包囊肿切除2例;纵隔良性肿瘤切除5例;贲门失弛缓症Heller手术6例;贲门癌切除4例.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10.6cm;术后平均引流量62.4ml;平均手术时间42.3min.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无二次开胸止血及切口感染.结论微创小切口开胸术具有操作简便、不需特殊器械、手术时间短、对呼吸功能影响小、疼痛轻出血少、符合美观等诸多优点.在掌握适应证及熟练操作技术的前提下,可作为常用的开胸切口.
作者:王建华;李清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科于1994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口服补钾治疗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37例,并与采用静脉补钾治疗者70例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唐月学;颜永忠;向大军;张新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灌注治疗24h内早期T 波倒置的意义及其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24h内据T波是否倒置分组,根据ST 段、血清CK峰值及其时间变化等血管再通间接指征判断血管是否再通及其与T 波倒置的关系.结果 42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27例(64.3%);早期 T 波倒置组28例(66.7%),其中溶栓再通24例(85.7%),未通4例(14.3%);T波未倒置组14例(33.3%),其中再通3例(21.4%),未通11例(78.6%).两组相比T 波倒置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T 波未倒置组(P<0.01).结论早期T 波倒置对预测冠脉再灌注与ST段具有近似的敏感度(66.7%)、特异度(85.7%)及诊断价值,它与ST段一样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再灌注的间接指征,且较ST段更易识别,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石继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外侧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50例外侧型脑出血患者,首选保守治疗,部分病例在保守治疗失败后,给予手术治疗.结果不同出血量者保守治疗的结果不同,但在继发脑疝时选择手术治疗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外侧型脑出血患者仍应首选血肿清除,预防继发脑缺血.
作者:蒋岚;牛勇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9月~2005年4月收治的56例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情况,了解其临床症状、X线表现、Mp-IgM抗体检查及其治疗药物.结果儿童支原体肺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肺X线阴影及心肌损害.治疗以阿奇霉素或红霉素为主,全部患儿均治愈.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在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进行支原体抗体检查,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邵传达;张宪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吗啡、乌拉地尔联用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18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联用吗啡、乌拉地尔进行治疗,观察心率、血压、临床表现及肺部体征变化.结果总有效率100%,心率、血压、肺部体征得到良好改善.结论联用两者较常规治疗抢救成功率更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树琴;郭春明;高航;于珂;庄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并不罕见,近年有增加趋势,误诊较多.现将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20例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误诊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刘宏伟;焦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分析7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AMI前24h内有无明确的心绞痛(AP)发作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对其临床资料及其住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心绞痛组血清酶(CK、CK-MB)的峰值明显小于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发生AMI时梗死的面积明显小于无心绞痛组,心力衰竭(CHF)、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保护心肌细胞、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减轻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作用,进而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
作者:武宇斐;谷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构模型观察人参皂苷Rb1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结扎雄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AMI对照组(n=7)和人参皂苷Rb1治疗组(n=8,简称Rb1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n=8).Rb1治疗组经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b1(4mg·kg-1·d-1),假手术组及AMI对照组给予同量的0.9%氯化钠溶液,4周后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参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左室非梗死区Ⅰ型胶原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MI对照组左室重量指数、左室截面直径、Ⅰ型胶原含量及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左室收缩压(LVSP)及左室内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AMI对照组比较,Rb1治疗组左室重量指数、左室截面直径、Ⅰ型胶原含量及LVEDP、左室梗死面积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或<0.05),而LVSP及左室大上升和下降速度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间心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人参皂苷Rb1能有效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
作者:李朋;刘正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多数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仍然在明显上升,而且呈现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对脑卒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或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幸存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约30%在1~5年内再发.因此,积极预防尤为重要.探索有效、可行的脑卒中预防策略,是目前脑卒中防治研究的重点内容.如何在临床场所对脑卒中的危险度进行评价,针对筛选出的高危个体和脑卒中幸存者,采取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是脑卒中临床预防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心、脑血管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在临床场所为高危人群提供佳的脑卒中预防服务,对于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发病和再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郭吉平;黄久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广州陈荣昌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专题报告中指出,NIPPV早期应用能显著改善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的症状和血气指标,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率,如果住院患者的pH≥7.25及PaCO2>45mmHg,使用NIPPV是安全有效的.但对NIPPV应用于呼吸衰竭严重程度的时机及脱机患者使用NIPPV的特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劲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治疗、全身溶栓治疗、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经导管碎栓和除栓、外科手术取栓等.急性PTE的早期,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疗效.但PTE发病后,如果患者伴发心脏骤停、休克、广泛型致死性肺栓塞或存在明确的溶栓禁忌证,则静脉溶栓难以奏效或溶栓禁忌.通常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大面积PTE患者亦不适于开胸手术治疗,因而人们致力于探索研究介于内科药物溶栓和手术治疗之间的导管介入治疗方法.1971年,Greenfield首次运用静脉切开导管介入技术治疗PTE.近年来,随着介入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PTE的介入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肺血栓栓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张珺辉;赵兴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脂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氧化酶法和直接消除法分别测定50例川崎病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的血TG、TC、LDL-C和HDL-C.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治疗前(6~11d病程)测定的血TG、TC及LDL-C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HDL-C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TG、TC及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DL-C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并发冠脉病变组血脂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脂参数的动态测定可能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玲;舒迎春;李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广义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等;狭义上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特点的快速整齐的窄QRS波群的心动过速,发生机制上特指房室旁路或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此类疾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针对心动过速的终止,药物终止仍然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多非预防性用药.由于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的成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根治性的特点,几乎已成为反复发作的PSVT择期治疗首选的方法,同时也为PSVT的电生理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李学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确诊的30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与28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血清中CRP和心肌酶的含量.结果 (1)脓毒症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CRP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肌酶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脓毒症组患儿治疗前后CRP、心肌酶水平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小儿脓毒症时CRP检测可作为诊断的辅助指标,心肌酶对危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婷婷;赵欣欣;王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前,护士职业性安全的防护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高新仪器设备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更加复杂多样.而ICU正是危重患者集中、高新仪器设备集中的医疗场所,作为ICU的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相对特殊性,护士一刻也不离患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因此,加强ICU护士的职业防护,保证其健康非常重要.现将ICU护士的职业危害现状、影响因素及防护对策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纪伟;单秀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死亡率高,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保护心脏功能,改善心肌顺应性,缩小梗死范围,改善预后.我科于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对收住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胡清娜;朱燕双;吴英姿;李若铭;曾奕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射频电能(Radiofrequency energy)是一种低电压高频(30.0KHz~1.5MHz)电能,在外科电切、电凝、神经外科等领域应用已逾50年.射频消融仪通过患者背部的电极板和导管头端的电极释放射频电能,在导管头端与局部心肌内膜之间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46℃~90℃)后,使局部心肌细胞脱水、变性、坏死(损伤直径7~8mm,深度3~5mm),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使心律失常得以根治.1987年SK Huang等在动物试验中证实射频电能可安全地消融房室结,造成完全性房室阻滞,1989年正式应用于人体,从此开始了射频消融根治心律失常的新篇章.
作者:张海澄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