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研究

唐少龙;叶招明;黄庆华;周文华;吴罗根;曹华敏;陈大勇;袁野

关键词:颈椎, 翻修手术, 减压, 手术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4.1岁.其中内固定下位螺钉松动6例,上位螺钉松动5例,钛网沉陷3例,上位螺钉断裂2例,下位螺钉断裂1例.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改良JOA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17分评分法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翻修手术顺利完成.1例术前凝血功能欠佳患者术后血肿,出现神经症状,予急诊血肿清除,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神经症状基本恢复.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2.4±10.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1±1.6、13.4±1.6、14.2±1.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翻修后保留或更换的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在术后10个月时显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个月.结论:采用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翻修颈前路内固定失效安全性高,减压彻底,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重建三柱稳定,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治疗.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突发性耳聋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颈源性突发性耳聋患者90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31~62岁,平均(47.57±9.43)岁;病程1~3 d,平均(1.43±0.68)d,纯音听阈为46.5~77.8 dB,平均(61.20±9.83) dB;颈痛量表(NPQ)评分为17~31分,平均(23.46±7.18)分.对照组45例,男15例,女30例;年龄28~64岁,平均(45.77±6.99)岁;病程1~3 d,平均(1.50±0.73)d,纯音听阈为48.1~75.0 dB,平均(63.91±8.05) dB;NPQ评分为20~29分,平均(25.61±10.43)分.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滴,3d后减至5 mg,再3d停药;并配合弥可保500 μg静滴,连续治疗10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颈椎正骨推拿治疗,包括放松局部肌肉、点按穴位及寰枢关节双侧扳法三步,连续10d.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纯音听力计测量纯音听阈数值及NPQ评估颈椎病情况,并进行有效率评定.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纯音听阈提高值为(40.23±8.14) dB,对照组为(37.70±10.61) dB,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颈痛NPQ评分治疗组为12.70±8.29,对照组为21.24±11.1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配合正骨治疗对颈源性突发性耳聋患者可更好改善听力下降及颈痛症状,提高患者总体有效率.

    作者:周翔;罗华送;何嘉莹;王睿;庄艺;詹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发热患者中监测4种血清感染指标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热患者血清PCT、CRP、ESR水平,以及WBC计数在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在术后早期(术后10d内)出现发热症状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将58例患者分为发热并感染组(A组)和发热非感染组(B组),其中A组26例,B组32例.收集临床数据,比较两组间血清PCT、CRP、ESR,以及WBC计数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诊断术后早期发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结果:A组PCT、CRP、ESR高于B组(P<0.05),但是B组CRP、ESR仍高于正常范围.同时在A组中,PCT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要优于CRP和ESR.各指标ROC曲线分析示,PCT曲线下面积大,CI 95%为0.81~0.98,WBC计数对应的ROC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应各指标的截断点,CRP特异度高为90.27%,ESR的灵敏度高为88.50%.结论:对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发热患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合理选取监测指标对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感染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其中PCT受手术影响较小,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RP和ESR可作为初筛检测指标,WBC计数意义有限.

    作者:王簕;杨波;尹飚;张志;张亮;唐龙;娄爱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肩关节镜围手术期镇痛新进展

    肩关节镜围手术期成功的镇痛可以让患者早日出院,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初步的康复.综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法应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术前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成功镇痛的第1步,在术前即应使用镇痛措施;术中镇痛包括局部伤口浸润、关节内麻醉药物的管理;术后镇痛应包括口服镇痛药物、恒速输注设备、患者自控镇痛、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持续低温疗法以及补充替代疗法.

    作者:边文超;张磊;李进选;姜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颈椎病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3~16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8例,混合型48例.所有患者Ⅰ期行Hybrid手术治疗,前路减压时均保留颈后纵韧带.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脊髓矢状径)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5 min,平均90.6 min;术中出血量10~60 ml,平均30.1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2个月.病变节段减压充分,术中保留的颈后纵韧带均无明显肥厚、增生及钙化等异常,假体位置及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根性症状全部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肌力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8.62±1.2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6±1.47)分(P<0.05).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14.2±5.6).和(33.8±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矢状径由术前的(5.2±1.3)mm增加到术后的(8.8±0.5) mm (P<0.05).结论:对颈椎后纵韧带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中保留后纵韧带可获得充分的减压,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贾育松;陈江;孙旗;李晋玉;郑晨颖;白春晓;徐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对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估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对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影响.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7~75岁,平均(44.0±10.5)岁.患者临床症状以胸腰部疼痛为主,无神经损伤症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受伤椎体楔形变或椎体变扁,高度丢失.采用ODI、EQ-5D及SF-36这3种反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定生活质量.结果:5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胸腰部活动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术后影像学示骨折均愈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现象.5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问卷,平均随访时间为4.2年(3~6年).ODI得分25.8±18.7,高于普通人群(P<0.05);计算所得EQ-5D指数得分0.70,低于正常中国人群相应得分(P<0.05);与正常中国人群相比,患者在SF-36问卷中8项的得分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正常中国人群相比,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偏低,应引起重视.

    作者:王放;贺西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髋关节翻修术后髋臼假体卡压坐骨神经1例报告

    患者,男,81岁,右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1年,右下肢疼痛、麻木11个月,加重3个月,于2013年9月22日入院.患者曾于1992年因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于当地医院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2012年因双侧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图1a)于我院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可见假体周围骨溶解明显.植入假体:髋臼侧为德国Zimmer公司M(u)ller加强杯,股骨侧为肿瘤假体(图1b).术后7d内未下地活动,患者在院期间未主诉有右下肢疼痛及麻木的症状.术后20余天在家中下地活动时自觉右下肢疼痛、麻木难忍,于当地医院就诊数次,未明确病因,未系统治疗,期间一直未回院复查,直至2013年9月22日本次人院.

    作者:许伟杰;李冬松;赵星宇;冯卫;刘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腰椎骨折前路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1例

    患者,男,40岁,因腰椎骨折前路术后18个月,切口瘢痕处渗液20 d于2011年10月23日人院.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患者18个月前因L2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在全麻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预防感染、营养神经治疗,术后第2周切口拆线愈合良好.术后第3周患者高热、肛周肿痛、流脓,脓液培养大肠埃希菌,外科会诊考虑为肛瘘,抗感染治疗后肛周肿痛减轻,窦道闭合.20 d前腰部手术瘢痕处破溃,脓性液体流出,患者用草药(药名不详)和头孢拉定粉剂外敷,无明显好转.今日来我院骨科门诊就诊,以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收住本科治疗.

    作者:王刚祥;竺湘江;周海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椎基底动脉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寰枕段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寰枕段(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1999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对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血管形态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其中男783例,女897例;年龄22~70岁,平均52.8岁,所有病例经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流速加快或减慢.结果: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在V1-V4段有3 360支血管被检测,血管异常支数有2 778支,其中V1段有829支,V2段有421支,V3段有328支,V4段有1 190支.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痉挛(232支)、椎动脉血管缺如(37支)、椎动脉血管出孔异常(31支)、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4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3段存在4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可以以3D-CTA检查结果来判断预后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炳华;许丽;林敏;李伟;汪芳俊;徐泉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佐剂关节炎大鼠滑膜血管新生与PTEN/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关系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大鼠滑膜PTEN/PI3K/AKT通路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9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HIF-1α、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滑膜PTEN、PI3K、AKT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升高,血清MVD、VEGF、HIF-1α表达及滑膜PI3K、AKT升高,PTEN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PI3K、HIF-1α与MVD呈正相关,VEGF、AKT与足趾肿胀度呈正相关,PTEN与关节炎指数呈负相关.HIF-1α与VEGF呈正相关,PI3K与AKT呈正相关,PTEN与PI3K、AKT、VEGF呈负相关.结论:佐剂关节炎大鼠滑膜PTEN/PI3K/AKT通路表达失调是引起滑膜血管新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晓军;刘健;万磊;孙玥;王芳;齐亚军;黄传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AST Quadrant通道下椎旁肌间隙人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观察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胸或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55.2±11.9)岁,受伤时间(5.8±4.3)d.骨折节段:T10 3例,T11 6例,T12 13例,L1 9例,L27例,L34例.骨折Denis分型:A型9例,B型21例,C型5例,D型5例,E型2例.所有患者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手术前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95.23±3.18)%,术后1年(94.15±2.7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升华;马笃军;孙志涛;余伟吉;王业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4.1岁.其中内固定下位螺钉松动6例,上位螺钉松动5例,钛网沉陷3例,上位螺钉断裂2例,下位螺钉断裂1例.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改良JOA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17分评分法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翻修手术顺利完成.1例术前凝血功能欠佳患者术后血肿,出现神经症状,予急诊血肿清除,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神经症状基本恢复.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2.4±10.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1±1.6、13.4±1.6、14.2±1.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翻修后保留或更换的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在术后10个月时显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个月.结论:采用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翻修颈前路内固定失效安全性高,减压彻底,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重建三柱稳定,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治疗.

    作者:唐少龙;叶招明;黄庆华;周文华;吴罗根;曹华敏;陈大勇;袁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38岁.按AO分型:A3.1型34例,A3.2型7例,A3.3型21例.栽荷评分4~6分,平均5.4分.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2例,D级5例,E级55例.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观察椎体骨愈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2例均获随访,时间11~14个月,平均12.2个月.内固定拆除时间9~13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1例切口出现感染,经清创引流后愈合,2例术后出现轻度腰背部疼痛.术后半年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58例.末次随访X线及CT显示所有骨折及植骨愈合良好.术后3d,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椎管占位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椎管占位程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能够减少术后复位的丢失和防止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作者:黎高明;唐德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慢性骨髓炎早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后大段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成人长骨慢性骨髓炎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6~49岁,平均35.2岁;16例初始损伤为开放性骨折,6例为闭合性骨折,1例无骨折病史.胫骨12例,股骨7例,肱骨3例,尺桡双骨1例;骨干19例,干骺端4例.病程4~13个月,平均6.9个月.所有患者采用膜诱导技术分2个阶段治疗,记录患肢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及功能情况,并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8~43个月,平均(27.6±5.3)个月.术后2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1例髂骨切口浅表感染,余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20例获得Ⅰ期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3~7个月),其中16例下肢手术患者完全负重时间5.2个月(4~8个月);3例随访期间出现感染,再次接受膜诱导手术后达到完全骨愈合.末次随访时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较术前改善.结论:膜诱导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成人长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后大段骨缺损问题,显著缩短治疗周期,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解冰;田竞;荆延峰;周大鹏;项良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屈髋屈膝位膝关节后内侧横行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评价应用屈髋屈膝位膝关节后内侧横行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应用屈髋屈膝位膝关节后内侧横行小切口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的21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8例;年龄20~56岁,平均35.1岁;交通事故伤11例,坠落伤3例,运动伤4例,重物砸伤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 h~9d,平均3.5 d;后抽屉试验均为阳性.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无腘窝血管神经损伤.切口长度5~6 cm,平均5.8 cm.术后检查抽屉试验阴性,复查X线均证实骨折复位.21例均获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2.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0.76±9.55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5.86±2.33(t=30.07,P=0.000).结论:屈髋屈膝位膝关节后内侧横行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是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可有效显露骨折区域,手术创伤小,愈合后瘢痕小,疗效满意.

    作者:兰俊;王济纬;张凯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目的:探讨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爆裂骨折伴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21例.所有患者初次手术均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伴或不伴相应节段椎板切除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28岁,平均(25.00±2.38)岁;椎体残留骨块椎管内占位>50%;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级)或马尾神经损伤;VAS评分6~10分,平均(7.14±0.91)分.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MRI、CT、X线检查,记录止痛药使用种类及用量,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ASIA分级)及疼痛状况(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7.29±6.02)个月.21例患者均经后路手术去除椎管内占位骨块,解除其对脊髓、神经根压迫;12例患者感觉平面下移,但ASIA分级没有变化;术后VAS评分0~8分,平均(2.43±2.4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1例停用镇痛剂,7例镇痛剂减量,3例无改善.结论: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术后伴严重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应尽早行MRI、CT、X线等影像学检查,如果椎管内存在明显占位骨块,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作者:李军;李建军;刘宏炜;周天健;杜良杰;冯雨桐;高峰;陈亮;杨明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

    目的:探讨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8例38足.根据Sanders分类,Ⅱ型15足,Ⅲ型23足.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载距突固定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5~55岁,平均(38.56±8.03)岁,每例均有1枚螺钉拧入载距突;载距突未固定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9~53岁,平均(42.35±8.29)岁,螺钉未拧入载距突.通过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及术后Maryland足评分、VAS评分比较疗效.结果:3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术后均恢复了B(o)hler角,重建了距下关节.术后1年Maryland足评分,载距突固定组平均88.61±7.59,载距突未固定组平均82.40±9.24,载距突固定组评分高于未固定组,足功能恢复更好.术后1年VAS评分,载距突固定组平均13.39±11.47,载距突未固定组平均22.50±13.10,载距突固定组术后VAS评分更低,足痛更少.结论:使用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固定强度大,稳定性高,术后疼痛少,功能恢复更好.

    作者:顾志谦;庞清江;余霄;陈良;郭宗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行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2岁,平均(64.9±3.7)岁.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1.8)分.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7±1.6)个月.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1.4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根据功能改善率,优9例,良26例,中7例,差1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间隙减压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杨红航;闵继康;袁永健;王丹;徐旭纯;徐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脊柱结核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探讨脊柱结核特点.脊柱结核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对于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目前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诊断方法种类繁多.新提出免疫与结核诊断密切相关,将成为脊柱结核今后研究的焦点,也是未来检测的发展方向.另外,还需熟悉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以免误诊为其他脊柱疾病.

    作者:傅俊伟;陈卓;吴俊彪;余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鼠椎骨错缝模型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P物质含量的实验研究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只体质量为350~45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Sham组大鼠不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只切开后缝合.分别于手术后1、4、8和12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结果:手术1、4、8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含量均低于Sham组大鼠(P<0.05);手术1、4、8、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均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骨错缝可抑制下丘脑中P物质的镇痛作用,促进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的合成和传递,从而引起或加剧疼痛.

    作者:陈博;林勋;庞坚;孔令军;詹红生;程英武;石印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9例,年龄30 ~62岁,平均46.7岁.其中12例采用CADR治疗(CADR组),15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所有患者有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病程1~1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价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应用Odom标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记录疼痛级别,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7例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30个月).术后1周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5例,良10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5,P=0.019);末次随访时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12例,良3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9,P=1.000).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肢VAS评分均明显缓解(P<0.05).术后1周:CADR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3.58±0.79下降至0.58±0.51 (P<0.05),NDI指数由术前的(23.42±6.36)分下降至(5.42±1.68)分(P<0.05),而ACDF组下降不明显.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部VAS评分、NDI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obi-C CADR保留了减压节段的运动,允许患者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术后早期即可显示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柳达;贾长青;许晓军;梁峰;巴根;付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