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下克氏针结合缝线不经骨骺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赵其纯;邓小文;周平;尚希福;朱亚林

关键词:胫骨骨折, 关节镜, 骨折固定术, 儿童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单枚克氏针加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治疗21例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年龄6~14岁,男13例,女8例.根据Meyers-McKeever骨折分型:Ⅱ型7例,Ⅲ型10例,Ⅳ型4例.手术均采用关节镜下复位,单枚克氏针加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术后1周积极开始功能锻炼,并随访10~30个月,术后1、3、6个月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周,21例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术后3个月,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阴性.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3.3±5.2,复查X线片未见骨骺线增宽或变窄.结论:关节镜下单枚克氏针加“8”字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复位和固定可靠,不经过骨骺线,手术创伤小,对骨骺干扰小,能够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双Endobutton钢板重建喙锁韧带联合Ⅰ期肩锁韧带修复治疗Ⅲ度以上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双Endobutton钢板联合Ⅰ期肩锁韧带修复治疗Ⅲ度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手术治疗56例RockwoodⅢ度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32~52岁,平均38.5岁;左侧25例,右侧3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d,平均7d.术前均诊断为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Ⅲ度以上),手术采用双Endobutton钢板进行喙锁韧带重建,同时行带线金属骨锚钉修复肩锁韧带.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Karlsson评定标准及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根据Karlsson评定标准A级42例,B级13例,C级1例.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总分由术前的(42.80±5.43)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91.75±4.27)分.术后6个月各项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其中优48例,良7例,差1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肩关节粘连,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双Endobutton钢板重建喙锁韧带联合Ⅰ期肩锁韧带修复治疗Ⅲ度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作者:胡文跃;俞冲;黄忠名;韩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5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2.5~12岁,平均6.7岁;均为GartlandⅡ-Ⅲ型骨折,其中51例伸直型,1例屈曲型.采用肘关节功能Flynn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52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按照肘关节功能评价Flynn标准进行评价,优41例,良8例,可3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骨折固定稳定等优点,还可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及Volkmann挛缩、防止肘内翻.

    作者:许益文;郑勇;白祥军;刘俊;李彦武;石振;游景扬;范江荣;张柘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100例背侧Barton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33.8±3.6)岁;B型30例,C型20例;采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32.9±3.4)岁;B型29例,C型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并采用Mehara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掌倾角(11.9±2.7)°,尺偏角(20.8±2.9)°,桡骨高度(10.9±1.8)mm;对照组掌倾角(9.1±1.6)°,尺偏角(17.1±2.9)°,桡骨高度(8.1±1.5)mm;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治愈时间(12.0±2.3)周,少于对照组(18.0±4.1)周;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根据Mehara评价标准,研究组优20例,良25例,可3例,差2例;对照组优16例,良14例,可10例,差10例,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具有固定稳定牢靠、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作者:陈焕庆;温喜乐;李阳明;温从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软骨细胞周基质对软骨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软骨细胞周基质(pericellular matrix,PCM)是软骨细胞周围的狭窄基质条带,与其包绕的软骨细胞共同组成软骨单位.大量研究表明PCM富含蛋白多糖、胶原蛋白和纤维蛋白,且在调节软骨细胞代谢微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用微管吮吸技术直接检测软骨单位发现,PCM与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力学特性明显不同.然而,关于PCM的功能还不是十分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韩俊亮;段王平;史光华;苑伟;卫小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髌股关节炎患者156例,其中男62例,女94例;年龄45~61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反复肿胀、疼痛,上下楼、蹲下起立时疼痛加重.采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及Kujal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估,并将软骨损伤程度进行分级后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49例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8±3.5)个月,切口均愈合良好,未见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73.294.48提高到术后80.93±4.21,Kajala评分由术前68.34±6.22提高到术后76.48±6.54,软骨损伤Ⅰ-Ⅲ级者术后疗效较好,软骨损伤Ⅳ级者疗效较差.结论: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可明显缓解膝前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关节炎进程.

    作者:肇刚;刘玉杰;袁邦拓;申学振;曲峰;王江涛;齐玮;朱娟丽;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钻孔减压治疗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钻孔减压治疗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并作生存分析.方法:收集自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期间治疗的22例双侧股骨头坏死病例,其中男20例,女2例;平均年龄38.4岁(24~52岁).所有病例一侧为FicatⅢ期,另一侧为Ficat Ⅰ期或Ⅱ期.采用钻孔减压进行治疗,平均随访5.4年(1~8年).以严重的髋关节疼痛(VAS≥7分)、髋关节功能障碍(Harris评分≤70分)、X线显示病变进展到FicatⅣ期以及髋关节置换作为终点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以严重的髋关节疼痛为终点,FicatⅢ期终有13例VAS<7分,而Ficat Ⅰ期或Ⅱ期有18例(P>0.05);以髋关节功能障碍为终点,FicatⅢ期终有6例Harris评分>70分,而Ficat Ⅰ期或Ⅱ期组有18例(P<0.05);以X线显示病变进展到FicatⅣ期为终点,FicatⅢ期终有2例未进展到FicatⅣ期,而Ficat Ⅰ期或Ⅱ期组有18例(P<0.05);以髋关节置换为终点,FicatⅢ期终有13例未行髋关节置换,而Ficat Ⅰ期或Ⅱ期有18例(P>0.05).结论:钻孔减压可以有效地延缓FicatⅢ期的病情发展,降低关节置换的比例.

    作者:魏民;王志刚;刘玉杰;李众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破骨细胞分化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破骨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单核髓性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具有骨吸收功能的多核巨细胞,其在骨代谢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机体对于破骨细胞的调控非常严格.破骨细胞动员和分化成熟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多级调控过程,在相关调控机制中,OPG/RANKL/RANK系统起着分化调节枢纽的作用,是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关键信号途径.近研究发现破骨细胞和免疫细胞在骨代谢领域相互联系紧密,这也为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另外破骨细胞凋亡在骨代谢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但其相关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仍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宋才渊;彭冰;沈佳怡;金红婷;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后方Pilon骨折特征及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后方Pilon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8例后方Pilon骨折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22~63岁,平均46岁.所有患者为闭合性骨折,肿胀消退后切开复位内固定,先采用健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显露外踝及后Pilon骨折块,分别用钢板予以固定,再改仰卧位用螺钉或小钢板固定内踝后丘.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足评分(AOFAS)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2~48个月).除1例复住不满意外,其余均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周.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足评分(AOF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优7例,良9例,中2例,平均(86.8±9.2)分.结论:后方Pilon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受伤机制、创伤解剖、手术方式和预后均有别于经典踝部骨折与一般Pilon骨折.

    作者:俞高峰;马江涛;俞敏;潘立群;张良;梁守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的不同治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的不同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疼痛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38例(165椎)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治疗组和综合组),每组46例,均采用PKP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钙剂配合骨化三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肌注治疗;综合组在治疗组方案基础上,督促患者渐进性腰背肌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前,术后3d、2周,1、6、12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BMD检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其中对照组38例(45椎)、治疗组36例(44椎)、综合组40例(49椎)获得完整随访,各组患者的随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各组术后不同时期的VAS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综合组在术后3d、2周、1个月的VAS评分均降低(P<0.05),而各组间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对照组与治疗组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综合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综合组的ODI评分呈持续下降(P<0.01);术后12个月,各组患者的BMD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P<0.01),其中综合组的BMD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结论:PKP是治疗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系统使用降钙素联合钙剂、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提高PKP术后的短期疗效,而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能提高PKP的长期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萧枫;许兵;叶小雨;杨益宇;王冠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1例及相关文献回顾

    患者,女,48岁,因左侧髋关节疼痛半年,加重伴活动受限1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关节慢性间断性疼痛,无夜间痛,经药物治疗及理疗后症状无好转.近1个月来疼痛加重,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好转,有夜间痛.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治疗.查体:跛行步态,左侧髋关节周围无红肿,皮温正常.左侧腹股沟中点压痛阳性,左侧股骨大粗隆处叩击痛阳性.左髋关节内旋受限,左胫骨近端压痛阴性,双下肢基本等长.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及明显外伤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5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4×109/L.血沉21 mm/h,C-反应蛋白0.86 mg/L,尿素氮5.07 mmol/L,肌酐71.6 μmol/L,尿蛋白阴性,尿酮体阴性.左股骨正侧位X线片显示左侧股骨近段形态稍欠规整,股骨髓腔内密度不均匀(图1a).

    作者:纪召祥;齐欣;涂世成;王刚;李叔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经典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的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补肾活血颗粒防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补肾活血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补肾活血溶液和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周,按照药物含药血清制备方法得到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和生理盐水含药血清.采用体外分离乳鼠颅骨按照酶消法培养细胞,通过瑞氏-姬姆萨(R-J)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进行成骨细胞的鉴定,鉴定成功后取第3代成骨细胞分为生理盐水含药血清组、正常培养基组及补肾活血含药血清组,加入含15%相应的含药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后检测成骨细胞的ALP含量及增殖率,观察各组的矿化结节的情况,采用RT-PCR检测β-catenin、Runx2、Osx 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经过瑞氏-姬姆萨染色显示胞浆有蓝色颗粒,细胞核呈紫褐色,有的可见1~3个核仁,呈现传代后的成骨细胞的形态,且ALP染色可见胞浆内含紫红色颗粒,表明培养的细胞是成骨细胞.补肾活血舍药血清组细胞的AL’含量为(6.272±0.131)金氏单位/100ml,增殖率为(0.81±0.172)%,与生理盐水含药血清组比较能够明显增强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活性(P<0.01);补肾活血含药血清组细胞经过茜素红染色可见4个不同大小的橘红色结节,大1.0 cm×1.0 cm,能够明显的促进成骨细胞的矿化功能;RT-PCR检测发现β-catenin、Runx2及Osx mRNA表达量分别为(1.782±0.944)、(1.935±0.994)、(1.610±0.81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明显的提高(P<0.01),但与正常培养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含药血清能够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及矿化功能,并且推测激活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是补肾活血颗粒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作者:许兵;金红婷;王萧枫;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肩锁关节脱位的分型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关节周围损伤的常见疾病,从低能量的摔伤到高能量车祸伤,以及激烈运动的碰撞,均可导致肩锁关节脱位,文献报道其占所有肩部损伤的9%[1].目前对于其损伤程度的认识、脱位的分型,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临床上存在很大争议.1 解剖与生物力学肩锁关节是由锁骨外侧端和肩峰内侧构成,内附关节盘.在肩关节上举活动过程中,肩胛骨带动锁骨,配合盂肱关节完成上举,但真正发生在肩锁关节的活动很少,即锁骨远端相对肩峰的活动很少,只有5°~8°的微动[2],这个微动以及其内的关节盘可以缓冲锁骨与肩峰间的应力,但使用钩钢板固定时要注意,这个微动可引起肩峰下的磨损.

    作者:黄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Triple-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分析Triple-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Triple-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19~60岁,平均30.5岁.末次随访时采用VAS、DASH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5.1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应力性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但3例术后发生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2±0.1)较术前(5.7±1.6)降低;DASH评分(0.3±0.1)较术前(19.6±4.3)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94.8±3.5)较术前(34.4±4.3)提高.结论:采用Triple-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满意,但复位丢失仍是其常见的并发症,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止复位丢失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辽军;卢迪;陈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的疗效和术中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10例,男76例,女134例;年龄46~96岁,平均71岁.均为外伤所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16例,Ⅲ型73例,Ⅳ型116例.观察术后患者下床时间、全身并发症、螺旋刀片移位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Baumgaertner标准评价骨折端复住质量,Harris髋部评分方法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合并症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除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未重建者外,其余患者均可在术后1周左右扶拐下床,所有患者约在术后10d顺利出院.178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0个月.l例出现螺旋刀片切割,骨折移位未愈合,2例出现螺旋刀片向近端移动穿出股骨头,其余患者在术后12~16周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根据Baumgaertner复位标准,良好130例,可以接受45例,差3例;Harris髋部评分,优107例,良65例,可3例,差3例.结论:PFNA具有髓内固定的力学优势,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只要规范掌握固定原则,术中正确处理不利因素即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对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术中应重建以确保固定牢靠和早期下床.

    作者:魏杰;秦德安;郭秀生;陈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肩痛原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肩痛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86例.在肩部功能恢复到大程度的情况下,将肩部存在静息痛或活动时产生疼痛归为肩痛组,肩部无疼痛者归为无痛组.肩痛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2~62岁,平均(40.6±11.2)岁;左侧8例,右侧13例.无痛组6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9~65岁,平均(40.0±11.3)岁;左侧33例,右侧3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8d,平均34.6 h.所有患者受伤前肩关节活动正常.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日常生活能力、活动度、三角肌肌力及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上举进行比较,观察并比较并发症情况.结果:86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末次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肩痛组21例,优1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无痛组65例,优61例,良3例,可1例.两组Constant-Murley总分和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脱钩3例,应力性骨折1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9例,前方半脱位5例,钢板断裂1例,肩锁关节炎11例.结论:选择个体化钩钢板,实现解剖复位,重视关节囊韧带的修补,减少钩骨之间应力拮抗,是预防和减少术后肩痛的关键.

    作者:杨英果;蔡晓冰;王晓民;朱永敢;潘合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两种方法治疗Ⅱ型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损伤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损伤(superior labrum from anterior to posterior,SLAP)修复和腱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Ⅱ型SLAP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SLAP修复和腱固定手术治疗的38例Ⅱ型SLAP损伤患者.所有患者为单侧SLAP损伤.16例接受腱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5~54岁,平均(49.3±3.7)岁;右侧10例,左侧6例;摔伤10例,投掷损伤2例,日常生活损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周.22例接受SLAP修复治疗,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4~56岁,平均(49.0±2.8)岁;右侧13例,左侧9例;摔伤14例,投掷损伤5例,日常生活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年及2年UCLA评分和SST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SST和UCL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腱固定组SST和UCLA评分高于SLAP修复组,且在UCLA的功能、前屈范围、前屈力量、满意度4个功能评分上均优于SLAP修复组.术后1年和2年后的随访结果中腱固定组SST、UCLA评分及UCLA分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AP损伤的腱固定治疗在短期内治疗效果优于SLAP修复组,长期治疗效果两者相当.

    作者:赵晨;胡劲涛;孔明祥;邱斌松;顾海峰;章水均;徐跻峰;夏冰;毕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掌长肌肌腱结合聚酯缝线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掌长肌肌腱结合聚酯缝线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采用掌长肌肌腱结合聚酯缝线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19~46岁,平均32岁;左侧11例,右侧26例.29例新鲜脱位,8例陈旧性脱位.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2.5~5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52~98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50~180 ml,平均75 ml;37例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根据Karlsson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5例.结论:对于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掌长肌肌腱结合聚酯缝线重建喙锁韧带,具有手术简单,术后肩锁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黄健林;磨焕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手法复位治疗桡骨头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并肘关节脱位1例

    患者,女,27岁,工人,2013年9月12日因车祸致左肘、腕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约半小时入院.患者半小时前不慎发生车祸,当即感觉左肘部、左腕部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无明显指端麻木、血运正常,指端各手指活动正常,当时无昏迷,无恶心呕吐,无胸痛胸闷及呼吸困难,由救护车送入我院.入院症见:左肘、左腕部疼痛肿胀、肘腕部可见明显畸形,活动障畸.入院查体:头颅五官端正,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左肘关节有肿胀,畸形明显,局部皮肤未见破损,肘关节周围压痛明显,肘后可扪及关节空虚,肘后三角关系破坏,左肘关节活动受限;左腕关节可见畸形明显,可触及向背侧突出的尺骨小头,无明显的肿胀,局部压痛明显,左腕关节屈伸活动可,旋转功能受限,左上肢末梢血运及感觉正常存在.

    作者:刘和波;魏玲丽;周常保;黄云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双切口入路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双切口入路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3年2月,采用前内侧加前外侧双切口入路治疗距骨颈骨折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1~66岁,平均38.2岁;左侧8例,右侧10例.根据Hawkins分型:Ⅱ型12倒,Ⅲ型6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X线片及三维CT检查以明确骨折类型和粉碎程度,待肿胀消退后择期行双切口入路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6例患者获得随访,失访2例,平均随访时间22.6个月(17~46个月).术后无切口感染、边缘和皮瓣坏死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VAS评分由术前(5.94±1.12)分降为术后末次随访时(1.06±1.06)分(t=27.13,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8.75±10.19)分,优11例,良3例,可2例.结论:采用双切口入路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能获得坚强的内固定,特别是距骨粉碎性骨折,能降低并发症,是治疗距骨颈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俊锋;朱仰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脊柱调衡手法与药物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症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脊柱调衡手法与药物治疗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将3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采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脊柱调衡手法组(手法组)和药物组.手法组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58~74岁,平均(66.63±7.73)岁,病程3~8个月,平均(5.65±2.58)个月;采用脊柱调衡手法(依次循经理筋、松解痉挛、整骨扳拿、通络放松法)治疗,时间30 min,1次/d,4d为1疗程,共9个疗程.药物组男8例,女10例,年龄57~70岁,平均(63.51±6.61)岁,病程3~5个月,平均(4.82±1.43)个月;予口服塞来昔布加盐酸乙哌立松,4d为1疗程,共9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脊柱侧凸Cobb角及腰椎ODI评分.结果:治疗后,手法组VAS评分5.38±0.99与药物组6.36±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8,P<0.05);手法组Cobb角(16.51±4.89)°与药物组(19.85±5.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P<0.05);手法组腰椎ODI评分20.20±2.93与药物组26.01±3.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5).结论:采用脊柱调衡手法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症,能够调整脊柱两侧的肌力平衡,矫正脊柱冠状面失衡,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减少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缓解腰腿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田纲;沈茂荣;梁伟国;谢富荣;韦文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