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术式入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分别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改良组)与传统联合入路胫骨前内侧钢板内固定(传统组)治疗45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26例、Ⅲ型7例。其中改良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3~47岁,平均(36.3±7.2)岁。传统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5~45岁,平均(33.8±6.4)岁。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并采用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7个月。传统组手术时间(74.7±9.9) min、术中出血量(94.4±10.4) ml与改良组手术时间(73.7±10.0) min、术中出血量(100.8±12.1)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切口术后并发症优于传统组(χ2=4.078,P<0.05);改良组术后AOFAS评分(86.1±9.4)优于传统组(72.7±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7,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选择之一。
作者:李敬;陈雷;周凯;林垂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中国骨伤》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椎体内部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并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主要影响因素、渗漏途径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椎体转移瘤、椎体血管瘤接受椎体内部强化术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55例;年龄55~86岁,平均69.4岁。分析椎体内部强化术并发骨水泥渗漏的原因、类型、发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21例患者的26个椎体发生渗漏,椎体静脉途径、骨皮质途径是骨水泥渗漏的主要途径,渗漏以邻近椎间盘、椎体周围渗漏为主,且多数为无症状性渗漏。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椎体后凸成形术比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P<0.05),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时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P<0.05)。结论: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前仔细分析、术中严密监测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减少其发生。
作者:董刚;乐军;周辉;项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老年人肩关节前脱位的复位方法。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用外旋牵引指推法治疗老年人肩关节前脱位27例,男7例,女20例;年龄65~86岁,平均77岁;病程1 h~1 d。患者呈方肩畸形,Dugus征阳性,X线片示肩关节前脱位。术后采用Dugus位固定,3周后去除外固定行患肩功能锻炼。按肩关节损伤的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患者均1次复位成功,25例获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术后未出现再次脱位。按肩关节损伤的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22例,良2例,中1例。结论:外旋牵引指推法治疗老年人肩关节前脱位具有简便、易行、痛苦小、可避免医源性损伤等优点,适合推广。
作者:郗海涛;黄海晶;辛景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在皮肤软组织缺损性断指再植中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4月至2013年3月,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肤缺损性创面,并再植25例(均为经非重要位置短缩再植后仍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指),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6~58岁,平均31.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45~210 min,平均105 min。完全离断15例,不完全离断10例。皮瓣切取范围3.5 cm×2.0 cm~4.5cm ×3.0 cm。血管采用端-端方法吻合。术后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24例成活,2例48 h内出现血管危象,其中1例予以抗痉挛并换药后缓解,后皮瓣边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再植手指坏死,予以残端修整。1例出现断指创口感染,经换药愈合。24例获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16.5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皮瓣及手指浅痛觉及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5.5~11 mm,平均7.4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优8例,良14例,差2例。结论:在单个合并皮肤软组织、血管缺损的复杂性断指再植中,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可同时修复血管缺损及创面,可以避免过多的短缩患指,扩大了断指再植适应证,可以大程度的恢复患指的功能和外形。
作者:吴立志;顾仕林;郑有卯;王成;易利奇;李博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后内侧和后外侧两种术式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25例。15例采用经后内侧切口入路拉力螺钉内固定(后内侧切口组),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48.1±1.3)岁。按Denis-Weber AO骨折分型:A型5例, B型6例,C型4例。10例采用经后外侧切口拉力螺钉内固定(后外侧切口组),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64岁,平均(46.9±1.5)岁。Denis-Weber AO骨折分型:A型3例,B型5例,C型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暴露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评价。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49个月,平均20.6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入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可以在直视下显露和固定骨折块,具有手术耗时短、X线暴露次数少、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是值得选择的手术入路方式。
作者:蒋曙;尹善青;郭晓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破骨细胞是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起源于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系造血前体细胞,在骨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活性异常可导致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等许多疾病,因此破骨细胞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靶点之一。目前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研究较多,但对破骨细胞如何识别、降解骨组织方面的研究较少。骨盐被认为是破骨细胞识别的重要成分,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骨基质不是破骨细胞激活的必需成分,玻连蛋白包被的培养皿也能使破骨细胞出现骨吸收的特有形态,玻连蛋白对破骨细胞的激活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近的研究证明骨基质降解产物的吞入和分泌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的保持有重要意义。这些分子机制的研究可能为骨骼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遆云帆;王瑞;赵建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1岁,平均61岁;病程6个月~6年。腰椎管狭窄症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潜行减压范围:单节段24例,双节段4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结果:2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JOA、VAS评分(17.9±2.2、2.8±0.7)与术前(8.5±1.7、8.6±1.2)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28例患者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单侧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能明显节省医疗费用,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作者:张居适;胡松峰;李志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整复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至2011年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0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4~70岁,平均(41.22±2.06)岁。按AO骨折分型:A1型5例,A2型22例,A3型21例,C1型12例。术后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出现时间、骨愈合时间,并采用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Ⅰ期愈合58例,胫骨远端切口感染2例。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62.34±5.66) min;术中出血30~150 ml,平均(80.57±5.59) ml;X线片示骨痂出现时间4~12周,平均(8.24±2.06)周;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0±1.13)个月。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功能:优40例,良18例,中2例。结论:采用闭合手法整复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更好地保护骨折部位的血供,同时取得更小微创切口条件下的可靠骨折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佳选择之一。
作者:郝博川;谢克波;熊琳宵;张雷;张君松;张杰;郑移兵;张立强;鲍树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在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中的指导作用,并通过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桡骨远端“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指导功能锻炼治疗47例Colles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5.5±2.3)岁。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A型27例,其中A2型18例,A3型9例;C型20例,其中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术后观察记录疼痛和肿胀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2周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价,并进行生物力学定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自觉疼痛缓解时间5~15 d,平均(7.6±2.2) d;手背肿胀消退时间6~13 d,平均(8.9±1.9) d,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3 d内出现张力性水泡,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12周Gartland-Werley评分,优25例,良18例,中4例。结论:Colles骨折在桡骨远端“三柱理论”指导下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可减缓疼痛和肿胀时间,促进骨折愈合,有效恢复腕关节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合理的生物力学理念。
作者:董万涛;吕泽斌;宋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断掌再植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急诊行断掌再植术治疗断掌患者45例,其中男37例,女8例;年龄13~45岁,平均25岁。术后采用存活率、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断掌再植功能恢复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再植手术治疗断掌患者45例,共成活39例共121指,成活率为87%;4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5.5个月,平均11.5个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总分80.27±1.93,其中优27例,良8例,差4例。结论:严谨把握断掌再植手术的适应证,掌握断掌复杂性的特点以及局部解剖关系,术中做到清创彻底,残存组织利用充分,并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快、大程度地吻合动静脉,重建血液循环并使损伤的神经得到合理的修复是断掌再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颜飞华;廖军;单平联;刘振峰;方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中国骨伤》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病例1患者,女,46岁,办公室职员,因“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1年”入院。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肩关节外展上举时疼痛、交锁,肩关节活动受限,1年来症状多次出现,无低热、盗汗、晨僵及多关节疼痛等症状。既往无肩关节外伤史。查体:右肩关节无明显肿胀,局部皮肤温度不高,无明显肌肉萎缩;右肩部大结节、冈上肌压痛;双侧肩关节前屈上举、外展、外旋活动度正常对称,患肩体侧内旋时手背只能触及T12棘突,而健侧可触及肩胛间区;右肩、臂、手感觉正常,右臂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末梢血运良好;Neer 撞击征阳性, Hawkins撞击征阳性,Jobe征阳性。患侧肩关节UCLA[1]评分24分,Constant-Murley[2]评分77分。右肩正位片显示右侧肩峰下存在游离体(图1a);MRI示右肩袖损伤、肩峰下游离体(图1b)。门诊以“右肩袖损伤、肩峰下游离体”收入院。
作者:袁邦拓;曲峰;王江涛;申学振;肇刚;刘洋;朱娟丽;刘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中国骨伤》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中国骨伤》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损伤早期与延期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 MIPPO)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MIP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远侧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患者66例。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早期手术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57岁,平均(39.0±17.8)岁;在损伤早期即实施MIPPO手术;其中Tscherne软组织损伤Ⅰ级18例,Ⅱ级12例,Ⅲ级例1例。延期手术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4~55岁,平均(39.5±15.2)岁;延期接受MIPPO手术;其中Tscherne软组织损伤Ⅰ级6例,Ⅱ级26例,Ⅲ级3例。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Lowa踝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的功能疗效,采用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对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早期手术组随访(13.5±3.5)个月,延期手术组随访(15.2±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2,P=0.064)。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手术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延期手术组(P<0.05)。早期手术组与延期手术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5±2.8)个月和(6.2±3.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8,P=0.342);两组末次随访时Lowa踝关节评分分别为87.6±6.8和89.6±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P=0.182)。早期手术组中术后2例发生腓骨切口周围浅表炎症反应;延期手术组中术后1例胫骨切口周围浅表炎症反应,另有1例术后4个月时发生切口深部迟发性感染,两组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和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900)。结论:对于术前软组织损伤较轻的TscherneⅠ、Ⅱ级胫骨远侧干骺端粉碎性骨折实施损伤早期MIPPO技术治疗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可实现与延期MIPPO技术相当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强;陈恩良;陈荣良;蒋大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腰部软组织张力测定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过程中作为疗效评价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以1∶1的比例分为银质针与中药熏蒸组。银质针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8~55岁,平均(45.70±4.15)岁,采用银质针透热治疗;中药熏蒸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7~55岁,平均(43.03±5.86)岁,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力-位移距离(FDD)、能量吸收比(S)的变化,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积分(VAS)、罗兰德-莫里斯功能障碍量表(RMDQ)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3个月银质针组VAS评分分别为4.77±0.78、1.99±1.08、2.55±0.94,中药熏蒸组分别为4.43±0.61、2.48±0.71、3.05±0.86。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银质针组较中药熏蒸组镇痛效果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3个月时银质针组RMDQ分别为13.63±1.96、5.87±2.33、6.53±2.89;中药熏蒸组分别为13.40±2.01、6.90±2.31、9.23±2.87。组间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质针组与中药熏蒸组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腰痛所引起的功能障碍,银质针的治疗效果更为持久。②治疗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银质针组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健侧多裂肌的FDD均明显增加(P<0.05);中药熏蒸组治疗后1周患侧和健侧多裂肌及竖脊肌的FDD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3个月时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1周,银质针组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DD增加更为明显(P<0.05),而健侧多裂肌及竖脊肌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银质针组患侧及健侧两组肌肉的FDD均明显较高(P>0.01)。③患侧多裂肌与竖脊肌的FDD差值与VAS及RMDQ差值存在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7,0.811,0.746、0.625,P值分别为0.015,0.041,0.045、0.017。腰部软组织张力指标改善的变化趋势与症状、功能、生活质量改善的变化趋势一致,具有相关性。结论:软组织张力的测试可以有效地反映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和腰部功能障碍的程度,提高慢性腰痛的疗效评价的客观性。
作者:肖京;朱立国;金添;陈京锋;于杰;冯敏山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