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

华永均;王人彦;郭志辉;朱利民;陆建阳

关键词:腰椎不稳, 椎弓根钉系统, 脊柱融合术, 经孔椎体间融合术
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收治且获得8个月以上随访腰椎不稳症50例,均有顽固性或反复下腰痛,有单侧或单侧为主的下肢放射痛,X线片及CT片显示腰椎不稳。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单枚融合器椎间融合,结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单侧固定组和双侧固定组。单侧固定组20例22间隙,男8例,女12例;年龄26~66岁;峡部裂性Ⅰ度滑脱2例,退行性滑脱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融合部位L3,41例,L4,512例,L5S19例。双侧固定组30例30间隙,男14例,女16例;年龄41~62岁;峡部裂型Ⅰ度滑脱4例,退行性滑脱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融合部位L3,43例,L4,515例,L5S11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并对其椎间隙高度、前凸角的变化、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腰痛基本消失,下肢放射痛均消失,无感染、硬脊膜损伤等发生。单侧固定组术后无医源性神经症状,双侧固定组术后1例足下垂。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0.8±4.3)个月。临床疗效按照JOA评分好转率(RIS)评定,两组均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且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内固定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增加病变椎间隙高度。单侧固定组较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手术操作技巧,经椎间孔入路单枚融合器加单侧椎弓根钉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经济实用等优点。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骨伤》杂志正式启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通知

    《中国骨伤》杂志已于2010年1月正式启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通过网站http://www.zggszz.com可实现不限时在线投稿、审稿、编辑、退修、查询等工作。我刊不再接受纸质版和电子信箱的投稿。

    作者:《中国骨伤》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收治且获得8个月以上随访腰椎不稳症50例,均有顽固性或反复下腰痛,有单侧或单侧为主的下肢放射痛,X线片及CT片显示腰椎不稳。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单枚融合器椎间融合,结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单侧固定组和双侧固定组。单侧固定组20例22间隙,男8例,女12例;年龄26~66岁;峡部裂性Ⅰ度滑脱2例,退行性滑脱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融合部位L3,41例,L4,512例,L5S19例。双侧固定组30例30间隙,男14例,女16例;年龄41~62岁;峡部裂型Ⅰ度滑脱4例,退行性滑脱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融合部位L3,43例,L4,515例,L5S11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并对其椎间隙高度、前凸角的变化、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腰痛基本消失,下肢放射痛均消失,无感染、硬脊膜损伤等发生。单侧固定组术后无医源性神经症状,双侧固定组术后1例足下垂。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0.8±4.3)个月。临床疗效按照JOA评分好转率(RIS)评定,两组均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且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内固定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增加病变椎间隙高度。单侧固定组较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手术操作技巧,经椎间孔入路单枚融合器加单侧椎弓根钉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经济实用等优点。

    作者:华永均;王人彦;郭志辉;朱利民;陆建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外基质修复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成年雌性家兔,体质量(2.0±0.2) kg,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采用Hulth法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后2周,实验组予以LIPUS治疗,超声工作频率为(800±5%) KHz、大输出空间平均声功率为(50±10%) mw/cm2,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予以假LIPUS治疗(即操作与实验组相同,而探头无能量输出)。分别于治疗后第2、4、8周随机处死动物,每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观察软骨大体改变、HE染色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RT-PCR技术分析软骨中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MMP-3、MMP-7以及MMP-13,采用硝酸还原法分析软骨中的NO的含量。结果:同一时间点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软骨的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微(P<0.01);实验组软骨中MMP-3、MMP-7、MMP-13和NO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软骨中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通过降低软骨中MMP-3、MMP-7、MMP-13的表达,抑制NO的分泌,促进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合成,来加快损伤软骨的修复。

    作者:徐守宇;张丽梅;姚新苗;周国庆;李霞;何邦剑;陈小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5例行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单边固定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双边椎弓根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双边固定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双边固定组中1例未融合),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腰痛缓解较快。

    作者:潘兵;符楚迪;葛云林;李战友;张志敬;刘海明;杨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本刊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等现象的处理声明

    文稿的一稿两投、一稿两用、抄袭、假署名、弄虚作假等现象属于科技领域的不正之风,我刊历来对此加以谴责和制止。为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我刊一直严把投稿时的审核关,要求每篇文章必须经作者单位主管学术的机构审核,附单位推荐信(并注明资料属实、无一稿两投等事项)。

    作者:《中国骨伤》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ME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19~80岁,平均56.5岁;病程1~25个月,平均4.5个月。突出间隙:L3,49例,L4,549例,L5S115例。记录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躯体功能、行走能力等总体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15min,平均50min;出血量50~150ml,平均110ml;切口感染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1例。73例均获随访,时间3~8年,平均4.5年。术后VAS及ODI分值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李树文;银和平;曹振华;白明;杜志才;王宇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游离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8~52岁,平均38.2岁。热压伤5例,机器挤压伤8例,鞭炮炸伤3例。缺损面积:1.3 cm×2.3 cm~2.6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1.5 cm×2.5 cm~2.8 cm×5.2 cm。观察皮瓣外形及两点分辨觉。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伤口均Ⅰ期愈合,供受区没有并发伤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前臂供区直接缝合11例,游离植皮5例。所有病例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8个月,皮瓣外观不臃肿,质地色泽接近受区,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为6~9 mm。供区外形较好,无明显功能障碍,伴轻度瘢痕形成。结论:游离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具有血管解剖恒定、厚薄适中、带感觉神经等优点,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汤样华;曾林如;黄忠名;岳振双;徐灿达;辛大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国骨伤》杂志2014年第9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骨折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对采用PVP治疗的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5例,女105例;年龄68~95岁,平均(79.50±5.45)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判定责任椎,行椎体成形术共362个椎,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再次出现疼痛和核磁或骨扫描检查判定是否继发骨折,分继发骨折和未继发骨折两组,继发骨折组按性别不同分两组,每组分原手术椎再骨折、邻椎骨折和跳跃椎骨折3类。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泄露、继发骨折部位、继发骨折率和继发骨折类型等情况。结果:男性椎体成形术109椎,女性椎体成形术253椎,术后继发骨折共22例27椎,其中行2次椎体成形术13例16椎,3次椎体成形术2例4椎,保守治疗7例7椎。继发骨折组和未继发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射量和骨水泥椎间隙泄露与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组内男女两组间继发骨折率、继发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跃椎骨折发生率与邻椎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内,而与是否单双侧注射、是否椎间隙泄露无明显关系。结论: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与性别和部位无关,术后跳跃椎骨折与邻椎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支持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刚度增加所致邻椎应力增加继而邻椎易骨折这一生物力学观点,认为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内,是骨质疏松的自然病程。

    作者:秦德安;宋洁富;魏杰;邵晋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55岁,平均32岁。术中利用寰枢椎椎弓根钉的提拉及牵引作用对移位的寰枢椎进行复位。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个月。伤口均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四肢症状,术后6个月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6个月,ASIA评分的运动、轻触及针刺评分分别是99.45±0.27、111.09±0.47、111.11±0.58,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及NDI评分分别为1.04±0.38、12.56±2.24,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位置好,未见寰枢关节不稳。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恢复寰枢椎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疗效满意。

    作者:张志敏;刘建;张亚宁;王宇飞;黄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三椎体复位固定行腰椎滑脱翻修手术探讨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原因,探讨三椎体复位固定翻修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例腰椎滑脱症翻修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51.5岁。其中滑脱节段复位丢失6例,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5例,滑脱加重8例。临床症状有下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翻修手术采用后路三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加后外侧植骨,对初次手术后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的椎体采用取出松动或断裂的螺钉,换用加粗或加长椎弓根螺钉进行再次置入,或者采用骨水泥灌注,置入椎弓根螺钉。应用X线正侧位片和伸屈动力位片评价椎间融合的效果,并采用JO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翻修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显示所有翻修手术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植骨融合时间5.5~7个月,滑脱椎体再次复位后矫正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及断裂。 JOA评分改善率为(78.06±3.90)%,以患者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Ⅰ度滑脱3例,术前评分13.33±1.53,术后26.33±0.58;Ⅱ度滑脱7例,术前评分12.85±2.19,术后26.29±2.21;Ⅲ度滑脱9例,术前评分12.21±2.73,术后26.44±1.8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滑脱症初次手术失败原因主要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植骨不融合有关。翻修手术采用三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可获得坚强内固定、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结合术后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长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角度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相邻下位椎间隙应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带角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椎间隙及相邻椎间隙应力变化。方法:根据已有的测量结果,设计角度人工椎间盘。对已建立的C4,5两节段带椎间盘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C4,5置换0°椎间盘假体和置换10°椎间盘假体后的颈椎模型进行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加载,对比观察C4,5椎间隙应力变化;对已建立的C4-C63节段带椎间盘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C4,5置换0°椎间盘假体和置换10°椎间盘假体后的颈椎模型同样方式进行加载,对比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应力变化。结果:C4,5两节模型加载中,轴向加载、前屈/后伸时80 MPa/0°假体与80 MPa/10°假体等效剪应力(Se)大小近似,较正常颈椎增大,侧弯时80 MPa/0°假体Se与正常颈椎接近,80 MPa/10°假体Se较正常颈椎增大。扭转时加载时扭转切应力(Szx/Szy)80 MPa/0°假体和80 MPa/10°假体接近正常颈椎。在C4-C63节段模型加载时,C4,5椎间隙置换80 MPa/10°假体后,轴向加载、前屈后伸、侧弯时,相邻下位节段(C5,6)的椎间隙Se均减小,扭转加载时Szx/Szy接近正常颈椎模型。结论:10°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对颈椎相邻节段的椎间隙应力影响小,接近正常颈椎间盘力学性能。

    作者:柏传毅;张维杰;卫文博;凌伟;田振兴;党晓谦;王坤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第6届Ilizarov技术(骨外固定)与骨关节修复重建学习班通知

    为了共同提高外固定与肢体矫形和功能重建外科技术水平,交流新进展和推广Ilizarov外固定技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将于2014年10月17-19日在北京举办继续教育项目“第6届Ilizarov技术与骨关节修复重建学习班”[项目编号:2014-04-07-056(国)],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外科专家秦泗河、夏和桃、任龙喜、黄雷、张群、张保中、赵巍、吴鸿飞、郑学建等将作专题报告。参会学员可获Ⅰ类继续教育学分5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国骨伤》杂志2015年重点专题征稿通知

    《中国骨伤》杂志本着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办刊宗旨,如期发布2015年征稿通知。以下是《中国骨伤》杂志2015年重点专题征稿的范围,欢迎广大的读者和作者踊跃投稿。

    作者:《中国骨伤》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剥脱性骨软骨炎的研究进展

    剥脱性骨软骨炎随着青少年运动的普及,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既往研究认为创伤是其潜在病因,但随着越来越多家族性病例的出现,遗传因素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关节镜是目前诊断剥脱性骨软骨炎的“金标准”,但对于早期关节面尚完整的病变,MRI的诊断价值大于关节镜。临床通过调整活动、固定器和药物等非手术管理治疗稳定型剥脱性骨软骨炎。对于不稳定型或保守治疗不佳的患者建议早期手术,采取关节清理、钻孔、微骨折术、固定和移植等措施。随着研究的深入,干细胞技术和富集血小板血浆逐渐应用于软骨修复,必定能提高剥脱性骨软骨炎的疗效,但仍需更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有待长期有效的随访结果。

    作者:吕帅洁;毛强;童培建;孙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复位在重度腰椎滑脱治疗中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意义

    目的:探讨复位在治疗成人重度腰椎滑脱中对脊柱骨盆平衡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应用后路复位技术治疗Ⅲ度及Ⅲ度以上(Meyerding分类)的成人腰椎滑脱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4~65岁,平均44岁。通过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比较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轴向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三维重建CT判断骨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并发症;临床0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4例完全复位,8例复位至I度,4例复位至Ⅱ度;PI术前与术后2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与末次无统计学差异(P>0.05);SS、PT、LL、SVA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与末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ODI评分由术前的36.6±4.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7±4.0(P<0.05)。所有病例术后1年薄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椎间骨小梁连接,达到骨性融合。3例出现神经根性疼痛,药物治疗后恢复;无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手术复位在治疗成人重度腰椎滑脱中能够明显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并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蒋伟宇;徐荣明;马维虎;赵刘军;周雷杰;于亮;李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第7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学术年会暨第5届巴蜀骨科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第7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第5届巴蜀骨科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27日在四川省泸州市巨洋国际大饭店举行。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参加大会代表共300余人。开幕式由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清教授主持,泸州市副市长马宗慧、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程荣尧教授致欢迎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委会现任主任谭明生教授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宋跃明教授致词。本次大会设7个专题,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方面研讨脊柱相关疾病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作者:王清;谭明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青年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颈椎病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但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不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年颈椎病的发生多由于颈椎长期处于不良的学习工作姿势造成,同时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青年颈椎病实际上为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发病常因颈部肌肉等动力平衡失调引起,临床症状以颈肩部的疼痛不适为主,影像学上常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和颈椎失稳。防治青年颈椎病应以预防为主,临床确诊后,尽早行综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治疗多采取非手术治疗,同时加强颈部的康复训练。目前关于青年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这将有助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在临床中将更好的指导治疗。

    作者:马明;张世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椎动脉的解剖研究及在上颈椎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

    目的:测量上颈椎椎弓根与椎动脉的位置关系,提高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成人头颈部尸体标本6具(12侧),解剖椎动脉,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处椎动脉下缘距椎动脉沟底部的距离,枢椎横突孔內缘与椎动脉內缘的距离,横突孔内椎动脉的外径,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处椎动脉下缘距椎动脉沟底部的距离为左侧(1.96±0.72) mm,右侧(1.99±0.61) mm,枢椎横突孔內缘与椎动脉外缘的距离为左侧(2.23±0.43) mm,右侧(2.30±0.39) mm,横突孔内椎动脉的外径为左侧(3.03±0.48) mm,右侧(2.98±0.75) mm。结论:除了椎动脉高跨病例外,正确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无损伤椎动脉之虞,椎弓根钉置入时应尽量个体化。

    作者:武兴国;黄健;蒋煜青;郭伟康;王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腰椎滑脱与腰椎不稳的诊疗

    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虽然为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但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理清、界定和探讨,当然存在的争议问题也不是本文浅谈片语能够解决的。立足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对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的观点阐述[1-7],笔者仅对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典型的几个问题梳理如下。

    作者:马远征;李大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