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促愈瘢痕消皮肤局部用药对动物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闫宏山;崔光怀;刘振中;赵建平;杨加峰;蔡景龙

关键词:促愈瘢痕消, 经皮肤急性毒性, 皮肤刺激性, 皮肤过敏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促愈瘢痕消(70%)促愈瘢痕消对动物皮肤的毒理作用. 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组12只兔子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只,分别为赋形剂组、促愈瘢痕消临床用药剂量组(44%)、促愈瘢痕消大剂量组(70%).进行双侧背部脱毛,左侧刀片搔刮至均匀出血,右侧用药7 d观察药物经完整皮肤的急性毒性作用;左侧用药7 d观察药物经损伤皮肤急性毒性作用.②组4只兔子每只背部对称脱毛各2块,药物分组同上,左侧均涂赋形剂,右侧头侧脱毛区涂促愈瘢痕消(44%),右侧尾侧区涂促愈瘢痕消(70%).观察用药7 d后对完整与损伤皮肤刺激性.③组24只兔子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8只,分别为赋形剂组、促愈瘢痕消(44%)组、阳性对照组(1%2,4-二硝基氯代苯)组,进行左侧背部脱毛,各组外用药物进行初次接触及激发试验,观察药物对动物皮肤的过敏反应.结果 促愈瘢痕消经皮肤对动物完整皮肤及损伤皮肤无急性毒性、刺激性;药物对完整皮肤亦无激发过敏反应. 结论促愈瘢痕消短期应用对动物皮肤是安全的.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华蟾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61例临床分析

    目前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仅有20%左右[1],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首选的治疗方法[2,3],TACE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不理想,并可引起生活质量下降、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近年来,我们运用华蟾素联合TACE治疗肝癌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玉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加用奥拉西坦和疏血通静脉滴注;对照组33例,加用胞磷胆碱钠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1 d.以NIHSS计分评定神经功能缺失,以MMSE计分评定认知功能障碍,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NIHSS评分和MMS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其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疗效满意.

    作者:吴刚;吴萍;孙奉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定位诊断的进展

    自从20世纪30年代Wilson设计胸前单极导联之后,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的重要工具.经过几代心电图工作者的努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Wiggers、Katz、Langendorf、Pick和Schamroth等各位大师的苦心钻研,心电图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公认的方便、经济也是相当准确的方法.迄今为止,心电图仍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1,2].心电图不仅可以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存在,而且可以对心肌损伤/坏死的具体部位作出定位诊断(见表1).近年来,由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进行对比,再加上各种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发现传统的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定位诊断有一些不足之处,另外,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可能对梗死相关动脉(罪犯动脉)作出判断.本文根据新近的资料[2~5]对急性心肌梗死定位诊断的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张文博;宓宝斌;马慧;孙慧莉;杨鲁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诊治不孕症中的应用

    近年来不孕症患者有增多趋势,其病因复杂,一般检查难以作出准确和较全面的诊断,导致诊断的延误及治疗的盲目性.随着宫、腹腔镜技术在妇科的快速发展,在不孕症诊治中应用愈来愈广泛.其直观、准确、动态的特点在不孕症诊治中具有相当的优势.我院自2002年8月-2005年7月共进行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15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肖永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胎儿生长受限758例临床分析

    胎儿生长受限(FGR)亦称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或称胎儿营养不良综合征,是指胎儿体重低于其孕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1].发生率为3%~10%,是围生儿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死亡率约为正常发育儿的6~10倍,在死胎死产中约30%,产时宫内缺氧中50%为FGR儿[2].本文对我院758例FGR产妇进行以下临床分析.

    作者:宋红;李志英;张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创伤性骨折后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发生在严重创伤性骨折,特别是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后的一种危重并发症,即骨髓中的脂肪组织被挤入撕裂的静脉而进人体循环形成脏器和组织的脂肪栓塞.FES来势凶险,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达10%~25%[1].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心动过速、皮肤黏膜出血点、非胸部创伤性呼吸功能不全及非颅脑损伤性神经系统改变的一组综合症候群.FES绝非少见,而且误诊或漏诊率较高,无特殊药物治疗,预防和早期诊断及恰当的对症处理,影响着FES的预后[2].我院2000年1月-2008年4月收治创伤性骨折后并发FES 19例,现做一回顾性分析,对该病的发生特点、诊治情况及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张维国;杨文东;杨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20例临床疗效观察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临床表现相似的症候群,具有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等共同特征.现代医学认为是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对长期大量蛋白尿进行自身调节的结果,中医学把它归属于水肿范畴.目前,西医治疗上仍主张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或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等.笔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周寅;姜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对MCF-7细胞uP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新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2.5、5.0和10.0 mmol/L)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不同时间(24、48和72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阿司匹林对MCF-7乳腺癌细胞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表达.结果 阿司匹林各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0.01);MCF-7细胞uPA的蛋白表达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 阿司匹林有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作用, 并且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阿司匹林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uPA表达,这可能是阿司匹林抗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陈绍水;宁方玲;赵磊;纪春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青年人结直肠癌101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特点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1996年1月-2007年12月间手术的101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1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误诊63例,误诊率达62.3%,误诊以肠炎、痔疮、痢疾多见;其发病部位以直肠多,41例(40.6%);其次为乙状结肠,l8例(17.8%);降结肠少,4例(3.9%);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多见,占73.3%;Dukes分期其中C+D期为主,56例,占55.4%.结论 青年结直肠癌恶性程度高,误诊率高,预后差,早期行直肠指检对发现直肠癌有重要作用;电子结肠镜检查可及早诊断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并适时进行干预,从而大大降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贾兴芳;刘成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硬膜外血肿术后再出血并手术致硬膜下血肿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入院前2 h被车撞伤头部,伤后昏迷,醒后头痛呕吐,伤后急来我院就诊,颅脑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硬膜外血肿、右颞骨骨折,急症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作者:陈晓;李勐;李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口腔医学中的研究应用

    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是去除了真皮中具有抗原性的细胞成分,而保留了原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结构的真皮支架.ADM早作为真皮替代物用于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近些年已有眼耳鼻喉、头颈外科、牙周病学等领域应用报道.本文主要对ADM在口腔科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崔言军;左金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喷雾型消毒液皮肤消毒效果与时间关系的研究

    临床上消毒皮肤后,需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穿刺,消毒效果才不受影响,虽然是一个极普通的问题,但目前尚无统一要求.我们针对消毒后的效果进行单因素试验,以期探讨消毒效果满意的针头佳穿刺时间[1].

    作者:成新莲;纪冰;吴玉梅;张会芝;任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促愈瘢痕消皮肤局部用药对动物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促愈瘢痕消(70%)促愈瘢痕消对动物皮肤的毒理作用. 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组12只兔子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只,分别为赋形剂组、促愈瘢痕消临床用药剂量组(44%)、促愈瘢痕消大剂量组(70%).进行双侧背部脱毛,左侧刀片搔刮至均匀出血,右侧用药7 d观察药物经完整皮肤的急性毒性作用;左侧用药7 d观察药物经损伤皮肤急性毒性作用.②组4只兔子每只背部对称脱毛各2块,药物分组同上,左侧均涂赋形剂,右侧头侧脱毛区涂促愈瘢痕消(44%),右侧尾侧区涂促愈瘢痕消(70%).观察用药7 d后对完整与损伤皮肤刺激性.③组24只兔子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8只,分别为赋形剂组、促愈瘢痕消(44%)组、阳性对照组(1%2,4-二硝基氯代苯)组,进行左侧背部脱毛,各组外用药物进行初次接触及激发试验,观察药物对动物皮肤的过敏反应.结果 促愈瘢痕消经皮肤对动物完整皮肤及损伤皮肤无急性毒性、刺激性;药物对完整皮肤亦无激发过敏反应. 结论促愈瘢痕消短期应用对动物皮肤是安全的.

    作者:闫宏山;崔光怀;刘振中;赵建平;杨加峰;蔡景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2例体会

    由于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手术操作日渐成熟,手术应用日趋广泛,手术效果良好[1],腹腔镜手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手术种类增多、范围扩大,效果越来越好,患者易于接受.我科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09例子宫肌瘤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对比治疗.对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组)42例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a组)67例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总结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越性,比较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淑丽;孔祥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特性及其与眼部疾病相关关系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1984年首次从肝脏部分切除的鼠血清中分离出来,尔后又从鼠的血小板、肝脏及人的血清中分离出来.由于能刺激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生长,所以命名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人体是由间质细胞产生,作用于上皮细胞,由于它能使细胞克隆生长集落扩散,即又名离散因子( scatter factor,SF),其受体c-2-met是原癌基因c-2-met的产物.HGF通过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酪氨酸磷酸化,转导HGF的效应.HGF可促进细胞分裂、运动和分化等,在血管生成、组织损伤修复及促进肿瘤细胞的发生及转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强;王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戊二醛根管消毒的疼痛反应观察

    在进行根管封药和充填期间发生疼痛肿胀的现象,称为根管治疗期间急症(interappointment emergencies,IAE).尽管IAE的确切原因尚未搞清,但多数学者认为,根管内或根尖周细菌的存在是其发病的基础[1],而机械和化学刺激是其诱发因素.本文选择182例患者,选用戊二醛做为根管消毒剂,以甲醛甲酚作为对照,观察对比IAE的发生情况,为消毒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贾久丽;刘焕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丝裂霉素C对兔角膜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角膜愈合、角膜上皮下混浊及转化生长因子β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MMC)对兔角膜准分子激光切削术(PRK)后角膜愈合、角膜上皮下混浊及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新西兰白兔(48眼)分两组行PRK手术,术后将浸有0.02% MMC的滤纸片放置在右眼角膜中央切削区(MMC组),将浸有平衡盐水(BSS)的滤纸片放置在左眼角膜中央切削区(BSS组)2 min后用150 ml BSS冲洗.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角膜浅基质层角膜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及角膜上皮下混浊;免疫组化检测正常对照组及手术组(MMC组和BSS组)术后1 d、1周、4周和12周 TGF-β2表达情况并作分析.结果 MMC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0±0.69)d,对照BSS组为(3.0±0.7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MC组浅基质层内角膜细胞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S组角膜上皮下混浊明显重于MMC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段BSS组TGF-β2表达多于MMC组.结论 MMC不会延长角膜上皮的修复时间,并减轻术后角膜上皮下的混浊;MMC减轻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形成可能部分与其调节TGF-β2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磊;王强;雷宁玉;任莉;戴慧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鼻内镜直视下治疗鼻腔深部出血45例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出血部位多于鼻中隔前端.下鼻道出血较少见,出血部位隐蔽,易被临床医生忽视,且前后鼻孔填塞无法直接压迫出血点,止血困难,故常反复出血,出血量大.我科2004年8月-2006年3月收治45例门诊外伤、前鼻镜检查未能窥见出血点的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直视下局部处理,临床效果确切,报道如下.

    作者:李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依巴斯汀治疗荨麻疹疗效及对血清IgE和组胺点刺试验影响观察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目前临床多使用抗组胺类、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但均存在着疗效较差、停药后病情易复发等缺点.为评价依巴斯汀治疗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自2006年1月以来应用依巴斯汀治疗156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gE的变化及其抗组胺点刺试验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安荣贞;张俊花;李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卵黄抗体用于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鸡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Y, IgY)用于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以纯化的鸡抗SEA卵黄抗体为捕捉抗体,以酶标抗SEA单克隆抗体NP28-5B进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S-ELISA)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病人和健康人血清,并与常规检测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A-ELISA)法做比较.结果 S-ELISA法测得SEA浓度(y)与A450值(x)呈明显的正相关(r=0.9481,y=459.22x-108.14);S-ELISA法检测急性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阳性率为100%,慢性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阳性率为84.4%,健康人的特异性为96.0%;两种方法对血吸虫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LISA可用于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

    作者:吴玉龙;张炜明;刘文琪;仇镇宁;冯振卿;李雍龙;管晓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