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5例

矫黎东;王宪玲;杨延辉;王向波

关键词: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 脑炎, 磁共振,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发热4例,腹泻2例,精神行为异常4例,癫痫2例。5例均行腰穿检查,除1例患者CSF白细胞1340×106/L,其余4例CSF常规和生化均正常。5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3~11 d行头颅MR检察,均显示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 D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无强化。3例给予阿昔洛韦治疗,1例给予罗氏芬和甘露醇治疗,1例给予甲泼尼龙治疗。全部患者在发病后11~26 d复查MR显示病灶消失,发病20~33 d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改变可逆,预后良好。
疑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首诊为脑卒中的卵圆孔未闭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首诊为脑卒中的卵圆孔未闭( FPO)的诊断状况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首诊为卒中而住院159例患者临床资料,均常规排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及血脂异常、心源性栓子、周围血管系统疾病、血管炎、高凝状态等卒中原因,无阳性发现者为“隐源性卒中”,则进一步行经胸心脏彩色超声( TTE)、经食管超声( TEE)和心肺血管造影( CTA)检查以排除有PFO。结果以脑卒中首诊的患者中,有18例无法确认卒中原因,进一步检查发现PFO 11例:其中TTE检查发现1例,TEE+声学造影检查证实9例,CTA检查证实1例。所有PFO经封堵或手术处理:10例接受TE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1例因PFO上骑跨血栓直接行体外循环胸腔镜下血栓取出+PFO缝闭术;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卒中症状缓解或消失而出院,常规抗凝3个月,随访6个月PFO无复发。结论对于脑卒中尤其是隐源性卒中应排除有无PFO存在。

    作者:黎蕾;兰弘文;徐利军;王于昌;李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对脑胶质瘤的疗效及患者术后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在显微镜下行全切或次全切术,对照组行常规开颅切除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1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 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分),并检测脑脊液精氨酸加压素( AVP)、催产素( OT)、β-内啡肽(β-E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患者术后随访1年,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级、瘤体大小等一般资料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术后1年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 =9.372、5.100, P <0.05);2组患者术后AVP、OT、β-EP、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 P <0.05),其中术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AVP、OT、β-EP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P <0.05),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术后偏瘫5例,失语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对照组偏瘫5例,失语症1例,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9/40),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1, 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是脑胶质瘤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后放化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RR=1.094、1.387、0.513, P均<0.05)。结论显微手术可改善脑胶质瘤患者认知、生活能力和提高神经肽水平;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是脑胶质瘤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后放化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

    作者:陈波;陈谦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PD-L1和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7月获取的112例有明确组织学病理诊断的NSCLC 组织标本、42例良性病变肺组织标本和40例癌旁的正常肺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L1和EG-FR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NSCLC组织中, PD-L1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94/112)和55.4%(62/112);在良性病变肺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4/42)和4.7%(2/42);在正常肺组织标本中, PD-L1和EGFR均无表达。 NSCLC组织PD-L1和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病变肺组织及正常肺组织标本( P <0.05)。PD-L1表达与NSCLC 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术后生存期有密切的相关性(χ2=10.053、5.544,β=1.86, P <0.05),但与NSCLC 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均无显著相关性( P >0.05)。 EG-FR 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有密切的相关性(β=1.92, P <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 P >0.05)。 PD-L1的表达与EGFR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621, P <0.05)。结论 NSCLC中PD-L1和EGFR的表达与NSCLC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浩;任秀红;刘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胰腺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对胰腺癌手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胰腺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快速康复外科组(观察组)60例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康复,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分别检测各个时段血红蛋白( Hb)、血清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B)、转铁白蛋白( TRF)等营养指标及IgA、IgG、IgM、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前Hb、Alb、PAB、TRF浓度无明显差异( P >0.05);术后第1天均显著下降( P <0.05),术后第5天又略有上升,且观察组术后第5天血清PAB、TR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2组患者IgA、IgG、IgM浓度于术后第1天较术前均明显降低( P <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术后第5天观察组恢复至术前浓度水平,但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P <0.05)。2组患者CD3+、CD4+、CD4+/CD8+浓度于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 P <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术后第5天观察组恢复至术前浓度水平,但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浓度水平( P <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明显改善胰腺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保护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孟海超;高晓斌;王立坤;武雪亮;刘力婕;王正田;马秋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重症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RP、TNF-α、IL-6和尿NAG、Alb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 HP)联合血液透析( HD)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白蛋白( Al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2月于儿科住院治疗重症HSP患儿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儿均给予禁食水、解痉、止血、抗感染以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照组采用氢化泼尼松、葡萄糖酸钙、氯雷他定以及低分子肝素钙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HP和HD联合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清CRP、TNF-α、IL-6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尿NAG、Alb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皮疹消退时间,腹痛、关节肿痛缓解时间及血尿、蛋白尿减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05);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CRP、TNF-α、IL-6水平与尿NAG和Al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P <0.05);观察组有4例患儿在HD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及血压轻微降低,均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治疗期间2组患儿具有良好耐受性。结论 HP联合HD治疗HSP患儿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降低尿NAG、Alb水平,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作者:黄永明;莫运涛;黄少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疑难病杂志》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略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中ERCC1、XRCC1表达与铂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恶性胸腔积液中ERCC1、XRCC1表达水平与铂类药物化疗疗效及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给予铂类药物方案治疗的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NSCLC患者8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胸水标本中ERCC1、XRCC1蛋白表达水平,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ERCC1和XRCC1表达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和无病进展时间(PFS)。结果 ERCC1的阳性率为41.5%(34/82), XRCC1的阳性率为34.1%(28/82)。 ERCC1阴性表达者含铂方案的化疗效果优于阳性表达者,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 P =0.43);XRCC1阴性表达者含铂方案的化疗效果优于阳性表达者,两者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1, P =0.93)。 ERCC1和 XRCC1阴性表达的患者OS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χ2=5.91, P <0.05),PFS亦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χ2=15.31, P <0.05)。结论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ERCC1、XRCC1表达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具有相关性,与铂剂化疗疗效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作者:孔雁;左静;刘亮;刘荣风;姜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疑难病杂志》网上投稿说明

    目前我刊只接受电子投稿,包括电子邮箱投稿和网站投稿,请作者优先使用网站投稿,可以在系统中进行历史投稿查询、稿件状态查询、与编辑部沟通、稿件退修等操作。网站投稿方法如下:(1)浏览器中输入http://tougao. ynbzz. com;(2)网站注册(请牢记用户名和密码);(3)申请成功后即成为杂志作者,登录后进入投稿界面;(4)点击“我要投稿”,按照投稿要求填写内容,点击“浏览”选择要上传的文稿;(5)点击“提交”,稿件即投给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疗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心肌桥( myocardial bridging,MB)是一种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发育异常[1],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走行于心外膜下室壁的心肌纤维中,覆盖的心肌纤维束则为心肌桥,被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 tunneled coronary artery)。以往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的解剖变异,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晕厥或猝死等都可能与之相关[2,3]。现就心肌桥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现代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琪(综述);李俊峡(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及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糖代谢的变化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68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将患者分为葡萄糖耐量受损组( IGT组, n =32例),糖耐量正常组( NGT组, n =36例),并与健康体检者( NC组, n =30例)比较,检测各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 TSH),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 HOMA-IS)。结果 IGT组FPG及OGTT各时间点糖负荷均明显高于NGT组、NC组( F =63.65、95.84、71.36、137.48, P <0.05),NGT组OGTT 2h、3h糖负荷显著高于NC组( P <0.05),而FPG、OGTT 1h糖负荷与NC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IGT组HOMA-IR明显高于NGT组、NC组,HOMA-IS则明显降低( F =52.32、13.71, 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FT3、FT4、FPG、2 h PG及HOMA-IR均明显降低,TSH、HOMA-IS明显升高( P <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HOMA-IR与TSH呈负相关( r =-0.568, P <0.05)、与2 hPG呈正相关( r =0.625, P <0.05),HOMA-IS与TSH呈正相关(r =0.554, P <0.05)、与2 h PG呈负相关( r =-0.487, P <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伴有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在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同时,需加强血糖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姜国良;王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局灶性肝脏坏死1例

    患者,女,26岁。因腹围增大,反复双下肢水肿2个月于2015年1月9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蛋白尿,多浆膜腔积液,ANA、RNP、SSA阳性,在当地医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具体不详)。出院后不规则口服泼尼松。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腹围增大,反复发生双下肢水肿,入院前1 d腹部CT示:肝右叶有一4.1 cm ×3.7 cm的低密度影。即来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考虑SLE肝脏受累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病程中无面部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无服肝损药物史,未口服避孕药,无大量饮酒史。入院查体:T 36.3℃,P 85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 Hg。神志清,步入病房。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无瘀斑、瘀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无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心肺查体无特殊。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浊音界无缩小,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各关节无红肿、压痛。实验室检查:血WBC 1.88×109/L,PLT 79×109/L,Hb 95 g/L。尿常规(-)。乙型肝炎“两对半”、甲、丙、戊型肝炎抗体均阴性。 HIV、梅毒血清阴性。 EB病毒VCA-IgA抗体(-)。CMA-IgM(-)。凝血酶原时间(PT)13.5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73.1 s。肝功能:Alb 32.2 g/L,ALT 42 U/L,AST 149 U/L,ALP 149 U/L,γ-GGT 89 U/L。肾功能正常。尿蛋白定量(24 h)1.58 g。 ASO、CRP、AFP、CEA、CA19-9正常, CA-125111.50 U/ml。 ANA (均质性)1∶1000(+),双扩散法抗 RNP抗体、抗SS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B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均为(-),C30.380 g/L,C40.063 g/L,Coombs试验(+)。 MR示:肝右下叶见一直径4.1 cm ×3.9 cm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低信号。双侧胸腔积液。肝活检结果:细胞水肿,组织坏死,水样变性;未发现肿瘤细胞及抗酸杆菌。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局灶性肝坏死。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8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霉酚酸酯片1 g,2次/d。1周后复查肝功能:Alb 36 g/L,ALT 43 U/L,AST 79 U/L,ALP 120 U/L,γ-GGT 65 U/L。血 Hb 100 g/L, PLT 90×109/L,WBC 2.5×109/L。3周后复查肝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补体正常,ANA (均质性)1∶320(+),尿蛋白定量(24 h)0.58 g,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口服甲泼尼龙片40 mg,每天1次,逐渐减量,目前口服甲泼尼龙片4 mg,每天1次维持,病情稳定。

    作者:蔡娅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IIIb~IV期NSCLC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培美曲塞组各60例。吉非替尼组予以吉非替尼250 mg口服,每天1次,培美曲塞组予以500 mg/m2静脉给药。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体力状况评分( PS)和国际生存质量肺癌治疗状态评价量表( FACT-L)评分。对比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后生存情况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FACT-L评分中情感状况、躯体状况、社会/家庭情况、功能状况和肺癌特异模块均显著升高( P <0.05);且吉非替尼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培美曲塞组( P <0.05)。吉非替尼组治疗后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培美曲塞组(31.66% vs.11.67%,χ2=7.070, P <0.01)。吉非替尼组的中位治疗周期数、中位总生存期(OS)、6个月生存率、1年生存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6个月PFS率显著高于培美曲塞组( P <0.05)。吉非替尼组治疗后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60),显著低于培美曲塞组的31.7%(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3, P <0.05)。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优于培美曲塞,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合临床作为二线化疗方案应用。

    作者:宋霆婷;盖慧荣;李伟;胡芳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疑难病杂志》述评栏目征稿

    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为了进一步提高刊物学术水平,真正落实“攻克疑难病症,服务健康事业”的办刊宗旨,本刊开辟“述评”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为了继续办好“述评”栏目,特向各专业的有关专家约稿。根据所从事学科领域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对其发展现状、进展,进行高水平的分析和评论。采用评述结合、以评为主,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由评驭述的文体。稿件以3500字左右为宜,突出重点,有一定的深度。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从优,并尽快安排发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容量小水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容量小水囊对足月妊娠产妇促宫颈成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50例足月妊娠并进行引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3组,每组各50例,30 ml小水囊组( A组)、80 ml小水囊组( B组)及150 ml小水囊组( C组)。比较3组产妇引产前后宫颈评分情况、促宫颈成熟效果、产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B组产妇促宫颈成熟有效率为96.0%(48/50),C组为98.0%(49/50),均明显高于A组的84.0%(4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03, P <0.05);B组及C组产妇的产后Bishop评分明显高于A组,而引产至临产时间及第一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 F =3.96、3.85、4.05, P <0.05);B组与C组经阴道分娩率分别为90.0%(45/50)及92.0%(46/50),均明显高于A组的54.0%(2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 P <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组产妇产后出血量、3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1.24、0.47、0.37, P >0.05),而C组新生儿窒息率、脐带脱垂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80 ml小水囊应用于足月妊娠产妇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好,对产妇及新生儿均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晓焰;周辉;王涛;何伟;贺娟;孙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N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2年3月—2014年6月神经内科诊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2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和非END组,其中END组40例,非END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吸烟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等一般临床资料和白细胞计数( WBC)、空腹血糖( FPG)、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 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同型半胱氨酸( Hcy)、C反应蛋白(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颅内血肿体积、出血是否破入脑室等实验室、影像学资料,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判定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END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WBC、脑内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比例均高于非EN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8.863、4.436、2.469、11.149, 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 =2.008,95%CI 1.068~3.774, P =0.030)、出血破入脑室(OR =3.675,95%CI 1.591~8.486, P =0.002)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白细胞计数越高、出血破入脑室几率越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就越高,患者预后便越差。

    作者:田丽芹;张云书;薛新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噻托溴铵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及血清降钙素原的影响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预后及血清降钙素原( P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COPD患者10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吸入沙丁醇气雾剂,感染者可用抗生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噻托溴铵吸入剂20μg。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4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以及PCT水平。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的病情恶化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45.10%)(χ2=20.648,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VC为(3.21±0.71)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43±0.43)L( t =6.711, P <0.01),FEV1为(1.92±0.43)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1±0.31)L(t =8.218,P =0.000),IC为(2.93±0.73) L,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95±0.52)L( t =7.809, P =0.000);观察组4 min步行距离及呼吸困难评分(397.34±40.12)m及(1.42±0.91)分优于对照组(291.45±31.24)m、(2.03±0.58)分;观察组血清PCT为(0.12±0.02)μg/L,低于对照组的(0.21±0.04)μg/L,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 <0.05);观察组出现口干2例,但是均能耐受,其他未见严重类型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口干8例,手颤抖3例,心悸1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 vs.23.5%,χ2=8.279, P <0.05)。结论噻托溴铵能降低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预后较好,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张明华;税明明;姚俊;刘碧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9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95例,分析其临床分型、胸腺瘤组织学特点、术后复发情况、肌无力危象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Osserman分型以IIB型多为38.9%(37/95),胸腺瘤病理分型以B2型多见,为35.8%(34/95)。术后症状好转或症状消失70例,其中70.0%(49/70)在术后20 d~11年肌无力症状加重或复发,49例患者复查胸部CT,32.6%(16/49)的患者胸腺瘤复发或转移;46.3%(44/95)的患者病程中曾发生过肌无力危象;胸腺瘤B3型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72.7%,远高于其他类型。42.9%(12/28)的患者在术后放疗过程中肌无力症状加重。随访10个月~8.6年,死亡3例(3.2%),均死于肌无力危象。结论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病情复杂,肌无力症状易反复,肌无力危象发生率高,肿瘤复发或转移率高,但病死率低。

    作者:黄玲;王磊;尹世敏;王佳楠;张红丽;陈红;袁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襞微循环与临床表现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的甲襞微循环与临床表现及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诊治的SLE患者53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比较2组甲襞微循环积分差异;记录SLE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伴与不伴肺间质病变( ILD)、肺动脉高压( PAH)、雷诺现象( RP)以及皮疹患者间甲襞微循环积分差异,分析其与SLE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和总积分均显著升高( t =12.992、11.410、7.926、12.233, P <0.05);伴ILD和PAH的SLE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和总积分与不伴ILD和PAH的SLE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伴RP的SLE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和总积分显著高于不伴RP的SLE患者( t =4.602、3.981、4.244、3.099, P <0.05);伴皮疹的SLE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和总积分显著高于不伴皮疹的SLE患者( t =3.794、2.865, P <0.05),流态积分和袢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413、0.617, P >0.05);SLE患者甲襞微循环总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 r =0.852, P <0.05),与C3、C4、CRP、ESR、PLT、WBC、IgG和尿蛋白等均无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甲襞微循环异常,伴发ILD、PAH 、RP和皮疹等可能加重甲襞微循环异常程度,因此临床上对SLE患者行甲襞微循环检查有助于病情的诊断。

    作者:周小强;赵小玲;黄联继;郭树清;陈岗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关于DOI的介绍

    DOI是“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简写,用来标识在数字环境中的内容对象。 DOI可以用来揭示有关该数字对象的一些信息,包括从internet哪里可以找到它。随着时间推移,数字对象的某些有关信息可能会有变化(包括从哪里可以找到它),但是DOI不会改变。 DOI是一个永久性的标识号,由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管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静脉高营养与经口、鼻胃管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静脉高营养支持与经口、鼻胃管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住院的早产儿9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行静脉高营养支持52例(52.53%)为研究组,行鼻胃喂养47例(47.47%)为对照组,对患儿进行1个月随访,记录2组患儿营养支持后一般状况和日均体长、头围、体质量等增长变化,监测并发症发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达到自行吮母乳时间均较短( t =6.909、5.163、5.521, P <0.05),而日均体质量、体长增长变化方面,研究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 t =5.310、4.842, P <0.01);2组患儿日均头围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415, P >0.05)。并发症方面,对照组胃残留6例,腹胀7例,呕吐4例,研究组无胃肠道反应,2组患儿均无肝肾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等。结论对早产儿行静脉高营养可以改善新陈代谢和体格发育状况,并发症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查琳;刘伟;袁义;胡晓琳;高金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疑难病杂志

疑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