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丙咪嗪与帕罗西汀治疗青少年强迫症对照观察

谭新国;韩静;刘存强;息培兴

关键词:强迫症, 帕罗西汀, 氯丙咪嗪
摘要: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科常见的神经症,发病机制至今不太清楚.近年来随着新型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在临床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强迫症的治疗情况[1],也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选择氯丙咪嗪与帕罗西汀治疗 65 例强迫症病人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青年人胃癌119例临床与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1986年1月至2004年8月间我院确诊≤35岁的青年人胃癌119例,对其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青年人胃癌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男性多于女性,但≤30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相混淆,易延误诊断,临床晚期癌多见;内镜受检率较低,以BorrmannⅢ型多见;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结论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重视胃病检查,特别是胃镜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

    作者:金世禄;刘宝珍;郭吉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行为矫正疗法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

    长期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本身的因素,加上封闭、半封闭的环境及旧的看管模式,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行为改变--行为更迟滞、卧床多、生活懒散、主动活动减少,不主动与人交谈,产生对住院的依赖性.为了促使病人的康复,延缓其衰老,探索改变旧的护理模式,发挥护士在精神康复中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观察总结,现介绍如下.

    作者:牛俊娈;成平;王惠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围生期的严重疾病,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近年来应用纳洛酮治疗 HIE,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宁宝华;张秀芬;王晓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氯丙咪嗪与帕罗西汀治疗青少年强迫症对照观察

    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科常见的神经症,发病机制至今不太清楚.近年来随着新型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在临床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强迫症的治疗情况[1],也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选择氯丙咪嗪与帕罗西汀治疗 65 例强迫症病人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新国;韩静;刘存强;息培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产道血肿15例临床观察

    产后阴道显性流血常为助产者所重视,而产道血肿的隐性出血易被忽略,且出血量不易计算,以致耽误治疗,影响产妇康复,甚至威胁产妇生命,应引起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我院自 2002 年 7 月至 2004 年 12 月共发生产道血肿 15 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晓鹏;刘艳;司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直肠癌复发再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直肠癌术后复发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吻合口处复发11例,会阴部复发8例,盆腔内复发12例,腹腔内复发10例,腹股沟处复发1例,肝脏转移5例,肺脏转移1例,手术后2年内复发33例(69%);本组病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率为56%(27/48),姑息性切除率为44%(21/48).结论首次手术应根据直肠癌生物学特点,制定合理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切除足够的直肠及其系膜.严格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主要措施.对复发病例应根据复发部位、病期早晚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贾中明;刘艳;王希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438例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分析

    乳腺病变在外科病理诊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该类病变常表现为乳腺肿块,虽然对乳腺肿块的检查方法很多,但冷冻切片诊断对手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我院1998-2003年内438例乳腺病变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韩玉贞;张祥盛;吕增华;朱玉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武城县更年期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

    我国对中老年妇女的生殖健康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很远,无论从医疗保健角度,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开展针对中老年妇女生殖健康的调查和研究.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对本县更年期妇女进行生殖健康调查,现予以报告.

    作者:张兰云;张海霞;王秀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二甲双胍联合促排卵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疾病,占育龄妇女的5%~10%[1],是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促排卵药克罗米芬虽存在高排卵率、低妊娠率,但因其价格低,且较少引起卵巢过激综合征(OHSS),仍为无排卵性不孕的一线促排卵药物.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 PCOS 不孕患者的疗效.

    作者:徐玉伟;王元芳;刘志杰;宫玉春;李景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鼻腔激光疗法对脑梗死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D抗原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鼻腔激光照射疗法对脑梗死病人治疗前后外周血CD抗原的影响.方法用T细胞检测试剂盒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前脑梗死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占的比例下降,而CD4/CD8上升,治疗后CD3、CD8比例上升,CD4/CD8比例下降.结论经鼻腔激光照射疗法可改善CD抗原比例,对脑梗死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颖斌;褚文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胃肠减压置管导致声音嘶哑的临床分析

    我院外科1998 年 3 月-2004 年 1 月共有 20 例患者因胃肠减压置管导致声音嘶哑,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其平;宋慧;劳万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海藻多糖对HL-60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海藻多糖对人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集落培养、MTT、形态观察等方法,研究海藻多糖对(HL-60)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海藻多糖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强,MTT结果示当浓度为800 μg/ml,作用48 h时抑制率为(51.30±3.10)%.结论海藻多糖体外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提示其在抗肿瘤方面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林新梅;王国祥;陆羡;唐慎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服米索前列醇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为减轻人工流产术的疼痛及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采用了各种麻醉剂及镇痛方法,虽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但由于麻醉所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影响了其应用.为了提高人工流产的安全性,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我们采用口服米索前列醇后实施人工流产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红梅;王力刚;刘存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在限制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是一种新近开发的无创性室壁运动分析技术.与传统的彩色多普勒不同,它的显示方式有三种:速度图、加速度图、能量图.因其能敏感、直观地反应室壁运动状态,实时定量地测定心肌各层的运动速度,为精确评价限制型心肌病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监测手段.

    作者:庞曰明;刘桂华;马丽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局部高温下用中药治疗非脊髓型颈椎病620例分析

    2001年1月-2004年1月,我们用济南市中灵喜医疗器械厂研制的颈肩腰腿痛治疗仪,共治疗非脊髓型颈椎病620例,疗效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令习;赵光华;徐建生;郭继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右侧胸小肌变异1例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胸小肌变异为双胸小肌.国内对于胸小肌缺如的报道比较多,但未见关于双胸小肌的报道,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凤爱;赵冬梅;刘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降纤酶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发病机制,比较降纤酶、小剂量尿激酶(UK)与肝素联合常规方法治疗UA的疗效,以探讨治疗UA的合理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降纤酶、小剂量 UK 及肝素联合常规治疗的疗效.结果降纤酶和小剂量UK组比肝素联合常规治疗能更快的控制症状(P<0.05),与后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前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降纤酶与小剂量尿激酶疗效相当、安全.

    作者:董兆强;鹿庆华;郝林;齐昕;费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脑卒中后抑郁99例临床研究

    抑郁症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预后.我们对我院 99 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伴发抑郁症的发病率、影响因素、治疗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丽娟;张宗玉;兰瑞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左半结肠癌并发梗阻Ⅰ期切除吻合26例治疗体会

    左半结肠梗阻,多数是因肿瘤而引起的一种机械性梗阻,由于其术后易发生吻合口瘘和腹膜炎,病死率高,传统上多主张分期手术.随着手术条件的改善,手术质量的提高,对部分病人施行Ⅰ期切除吻合是可以顺利恢复的,我院自1986-1989年收治左半结肠并完全梗阻36例,其中26例施行Ⅰ期吻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明;姚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与缺血性卒中

    1 细胞间粘附分子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克隆号CD54为单链跨膜糖蛋白,属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胞外有5个串联的单链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ICAM-1主要分布于内皮细胞(endothelium cell,EC),白细胞,肿瘤细胞及上皮细胞等,以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强,其次为外周白细胞.ICAM-1的主要受体为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Mac-1,CD11b/CDl8)等粘附分子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并穿过血管壁.上述作为受体的配体,分布于细胞膜,一般处于失活状态,2种配体主要与EC上的ICAM-1结合,在未激活的EC上ICAM-1的表达较少[1].

    作者:王洪新;马春花;李爱云;苏长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