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花;张德勇;刘玉美
病人,男,45岁.2000年8月因中段食管癌经右胸、腹、左颈三切口行食管癌根治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病人术后第2天无意中将胃管咳出 ,第3天常规拔除右胸腔闭式引流管.第5天病人感胸闷憋喘,经胸透诊断为右侧气胸,右肺压缩90%,即在局麻下经第二肋间锁骨中线行闭式引流术.引流后胸闷、憋喘症状缓解,但从引流管内流出大量的咖啡色液体,考虑为胃壁穿孔.口服76%复方泛影葡胺在X线透视下观察,造影剂在小弯侧进入胸腔,确诊为胃壁穿孔.
作者:阎武星;王少猛;李学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人工流产是计划生育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如何减轻术中病人疼痛,减少人工流产引起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是每一个妇产科医生工作中所追求的事情.近年来,部分药物流产取代了人工流产,但因药物流产术后阴道流血时间长或流产不全行再次刮宫机会增加,使病人的身心健康又受到了创伤.在多年工作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点经验,即在人工流产术前口服米非司酮3 d再来施术者宫颈松弛,吸宫顺利,减少了术中及术后许多并发症的发生,互补了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的弊端.初应用于一些小宫颈,即直径<2 cm、5号扩张器不能进入宫颈者,后来逐渐用于正常宫颈的早孕患者.临床实践证明,术前服用米非司酮者比不服药者效果好.
作者:邢俊香;孙淑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盐酸艾司洛尔(ESM)用于预防气管内插管应激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胸、腹及下肢择期全麻手术者60例,按先后顺序随机将病例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诱导前静注ESM 1 .5 mg/kg,1 min注完;B组ESM改诱导后静注,注完后立即行气管内插管;C组用同容量生理盐水代替ESM,三组诱导用药相同.结果:A、B 组收缩压(SD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除插管后即刻高于(P<0 .05)术前基础值外,插管后1、5、10 min以上各参数与基础值基本接近,而C组SDP 、DBP、MAP及HR插管后即刻明显高于(P<0.01)术前基础值,插管后5 min以上各参数仍高于术前基础值(P<0.05),且插管反应较A、B两组剧烈.A组窦缓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ESM对预防气管内插管的应激反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抑制气管内插管的应激反应.将ESM 诱导后用药能有效地减少窦缓的发生.
作者:张海山;高秀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霜斑样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检测胃镜诊断的霜斑样病变患者胃窦HP; 把愿意接受胃镜复查者随机给以抑酸(雷尼替丁150 mg,每日2次)4周治疗与抗HP(雷尼替丁枸橼酸铋400 mg,克拉霉素500 mg,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1周疗程后以雷尼替丁(150 mg,每日2次)3周治疗,结束时重复胃镜观察.结果:42例霜斑样病变中HP感染率为92.9%(39/42);其中26例HP感染者治疗4周重复胃镜检查;雷尼替丁组14例HP仍然阳性,抗HP组12例HP转为阴性(P<0.05 );前者5例存在霜斑样病变(其中1例形成溃疡),后者无霜斑样病变及溃疡(P=0. 0425).结论:清除幽门螺杆菌利于霜斑样病变愈合.
作者:吕其军;周芳;史永军;鲍芳;田永刚;吴凤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996年11月至2001年3月行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03例.结果:103例冠心病患者150支冠状动脉血管PTCA并支架置入135枚,置入成功率100%,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其中不稳定心绞痛者占52.43%,既往有心肌梗死史者占47.57%.单支病变者占55.34%,双支病变者占32.04% ,3支病变者占12.63%;A型病变者占33.98%,B型病变者占26.21%,C型病变者占39.81 %.PTCA所用的球囊直径平均为(2.48±0.43)mm,平均长度(20.40±2.84) mm,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6.23±1.81)atm.共置入支架135枚,其直径平均为(30.96±0.38) mm,平均长度为(21.29±6.30)mm,释放支架时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9.65±3.08) atm.所用支架主要是BX 45枚,占33.33%,NIR 30枚,占22.22%,AVE 27枚,占20.0 0%,MA C 16枚,占11.85%,Jomed和其他共17枚,占12.59%.支架置入LAD内71枚,占52.59 %,RCA 内48枚,占35.55%,LCX和对角支16枚,占11.85%.结论:PTCA和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刘传木;张明哲;田明坤;乔鲁军;陈宝霞;董希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类原因未明的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等多系统损害的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包括橄榄桥小脑萎缩(O PC A)、Shy-Drager综合征(SDS)和纹状体黑质变性(SND)3个亚型.笔者近来收治1 1例病人,现对其MRI、BAEP、EEG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陈金波;刘娟;衣香明;苏长海;周晓生;鹿树军;郑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能够引起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笔者将1996年1-6月使用催产素静脉推注预防产后出血500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付秋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草药及其制剂无论注射、口服还是外用,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随着中草药制剂的品种及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尤其注射剂的普遍应用,过敏反应发生率也日益增高.近年来虽不断有中草药过敏反应的报道,重者甚至导致休克、死亡,但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作者:孙宝花;张德勇;刘玉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为20%~ 25%.Murphy首次报道用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每天50 mg可使子宫肌瘤体积缩小, 但出现了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1].为了解米非司酮对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寻求小治疗剂量,笔者做了如下研究.
作者:张金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脾切除术同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存在再出血率较高的问题.我们自1990至1998年采用贲门周围离断加近端胃壁全层缝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病人4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继刚;徐振敏;吴旭东;万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疤痕平对增生性瘢痕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抗瘢痕的机制.方法:选择14例双下肢深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病人,以左下肢为治疗组,外用疤痕平,每日2次,以右下肢为空白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双侧瘢痕进行电镜观察. 结果:治疗组成纤维细胞较少,胞浆内细胞器减少,糖原颗粒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规则,血管数量减少.结论:疤痕平可有效地防治增生性瘢痕.
作者:张锴;苏培茂;李鸿业;刘桐林;崔秀珍;吕增华;刘文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属少见病,目前认为系机体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反应,易引起腹膜后多脏器损害.我院影像中心共遇到3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作者:吴立德;王瑞英;赵湘;马吉伟;刘玉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鼻息肉为鼻科常见病,其中一部分息肉来源于上颌窦.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上颌窦息肉仍需手术治疗.以往的手术方式为传统的柯-陆术,近年来,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我们又采取了经鼻上颌窦自然口摘除息肉、内窥镜下鼻及柯-陆切口联合进路进行手术.对以上三种术式的94例患者术后进行了随访,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光霞;边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51岁,已婚,工人.右髂部疼痛半年余 ,既往无外伤史.骨科查体:躯干、骨盆及双下肢无异常,局部无肿胀和静脉曲张,右髂骨轻压痛及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碱性磷酸酶等均无异常. X线片示:右侧髂骨体及髂骨翼部较大范围(11 cm×6 cm)骨质破坏,其边界较清楚,边缘不规则.近髂骨前下缘似见密度较淡薄的骨质硬化,其余边缘未见明确的骨质硬化.其内可见不典型、不规则骨嵴,未见明显膨胀性改变.
作者:丁立祥;张冠宏;李胜;胡守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寻求翼管神经切断术的佳术式,提高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口腔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22例病人的资料.结果:术中寻找翼管顺利,翼管神经切断彻底,仅1例左侧未找到翼管.22例平均随访52.6个月,有效率为90.9%.结论 :经口腔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具有效果肯定、损伤轻、操作简便、一个切口施行两侧手术等优点.
作者:曹洪玲;蒲章杰;吴玉坤;王海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要点与优点.方法:将有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禁忌证的69 例输尿管结石病人,随机分为常规切口组与小切口组,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结果:小切口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常规切口比较,其切口的平均长度缩短近 1/2,手术所需时间缩短约20 min,术后病人伤口痛较轻,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切口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病人恢复快等优点.术前结石的准确定位是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作者:庄海军;王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87年,Sigwart和Puel[1]首先报道了将 Wallstent自扩张冠状动脉内支架用于临床的结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冠脉内支架成功地用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避免了PTCA并发严重内膜撕裂及夹层所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冠脉闭塞,为PTCA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证.1994年以来,支架置入术联合应用噻氯匹定和阿斯匹林以及应用高压扩张技术、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 lar ultrasound,IVUS)指导置入技术,进一步改良了支架置入术,使支架达到理想扩张,从而使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率远低于1%.这表明支架术急性期临床结果优于常规PTCA[2],并且能有效地预防弹性回缩和降低再狭窄率[3,4] ,比常规PTCA省时.因此,冠脉内支架术迅即发展为一项目前在介入心脏病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技术.
作者:孟猛;马建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置入治疗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能立即排尿,随访4~18个月,大尿流率由术前(1.85±2.80) ml/s增至(10.16±2.23) ml/s,残余尿由术前(70~400) ml减至50 ml以下,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认为利用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是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者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郑汝强;张金学;路继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2年Matsumura等首先报道了CD44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他们应用PCR技术检测了34份乳腺和结肠肿瘤标本,发现正常组织和癌组织均存在CD44s的标准表达;而CD44v的表达两者则截然不同.CD44v在正常组织仅偶见低水平表达,而来源于肿瘤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源于非转移性肿瘤患者的肿瘤标本,其CD44v的表达水平界于上述两者之间[1]. 因为CD44在许多组织中均有表达,许多学者正在致力于研究肿瘤和其相应的正常组织表达CD 44的异同.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一般表达CD44v,其表达水平和正常上皮相比上调[ 2],然而,研究结果并不相同.Hudson研究发现,鳞状上皮癌细胞要比正常鳞状上皮细胞表达低,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分化低的鳞状上皮癌细胞或伴有远处转移的鳞状细胞癌 [3].下面分别叙述CD44在几种不同癌组织的表达.
作者:杨振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用自动化仪器测量新鲜血尿中平均红细胞容积(MCV)鉴别诊断血尿来源已有较多报道,但结果有较大差异.我们用 Coultor JT-IR血液分析仪对已确诊的肾小球血尿和非肾小球血尿中的MCV进行了检测,旨在进一步探讨尿MCV在鉴别诊断血尿来源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作者:高长杰;高风玉;陈秀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