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冷冻切片1 027例病理诊断分析

田东;张祥盛

关键词:冷冻切片, 病理诊断
摘要:冷冻切片作为一种快速病理诊断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因其诊断过程短,准确率高,为临床手术中确定良恶性及手术范围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冻切片诊断水平,现将我院病理科术中冷冻切片1 027例进行分析总结.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我院从2000年5月-2001年6月采用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程振兰;舒美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右室梗死34例临床分析

    自1990年以来,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共352例,其中发现合并右室梗死3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詹志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下消化道疾病之一,至今国内外尚无较理想的治疗药物.探索中草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临床工作.笔者从1990年5月-1998年6月自拟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以黄连素、氟哌酸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顺寿;熊美珍;曹之清;陈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尿道膀胱镜治疗尿道损伤63例

    我院自1994年以来,利用尿道膀胱镜置管治疗男性尿道损伤63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天亭;李杰;孙冠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双黄连注射液在不同输液中的微粒观察及原因探讨

    近些年来,双黄连注射液广泛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临床应用时大多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但在实际应用中时有沉淀堵针现象发生,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为观察双黄连注射液与不同输液混合后的微粒变化情况,探讨其原理,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将双黄连注射液稀释成临床常用浓度,测定微粒变化情况,并与<中国药典>注射液控制微粒(D≥10 μm和D≥25 μm)列表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静;王玉;高新富;李珂珂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在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的主要心理障碍的性质,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方法:使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验,首先从整体上与常模做对照,观察与常模的差异,再统计各分量表标准分(T分)超过70的人数,统计心理障碍的发生人数.再将各分量表分数明显升高的人数进行统计,了解各类心理障碍发生的频率.结果:在校学生PHI各分量表原始分与常模没有明显差异,各分量表分数均在正常范围.某一分量表或多个分量表T分超过70的人数为115人,占总数的10.79%,其中男生占12.30%,女生占8.64%.按超过的人数将各分量表排位,由高到低依此为:男生--躯体化、焦虑、抑郁、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疑心;女生--躯体化、抑郁、疑心、焦虑、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结论:有障碍的学生中主要是SOM、ANX、DEP分量表升高明显,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神经症性障碍.PHI测查简便易行,对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车白;孙锦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目的:观察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术.结果: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完全缓解,近期有效率为100%.无大出血与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是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广利;许春华;陈传福;牟爱芹;崔树华;朱培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经皮骨髓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27例

    目的:探讨经皮骨髓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于股骨头坏死区注入新鲜的骨髓干细胞,刺激骨细胞的再生.结果: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外展功能恢复明显,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4~12个月后X线表现死骨有吸收,坏死区明显减小或消失.结论:经皮骨髓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损伤小、疗效好,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人可有效的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作者:汪学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股骨旋转缩短截骨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一旦保守治疗失败,即需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旨在改善股骨头的包容,使其同心圆复位.为纠正股骨颈过大的前倾角及减少股骨头臼间的压力,预防股骨头坏死,可行股骨近端缩短旋转截骨.我院骨科应用该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岳思东;王希兖;朱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例

    1 临床资料病例1.男,36岁,木工,因突发意识不清12 h入院.患者于12 h前休息时突发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既往史不详.入院后查体:T 37.3 ℃,P 75/min,R 20/min,BP 170/90 mmHg,一般情况差,昏睡,右侧瞳孔散大,左瞳孔缩小,可见自发性垂直眼震,左鼻唇沟浅,四肢发作性伸性强直,左上、下肢自发活动少,左下肢病理征(+),右下肢病理征(±).

    作者:郑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癌致病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胃癌的致病因素.方法:对近年门诊有较完整记录,经手术证实的720例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年共确诊胃癌患者167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其中早期16例(10%),中期98例(59%),晚期53例(31%).溃疡病恶变者25例,酗酒吸烟者11例(每月饮酒量10 kg,吸烟30盒),萎缩性胃炎恶变者79例.108例被确诊为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余原因不详.结论:目前胃癌的致病因素包括癌前病变、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与酗酒)、胃溃疡病、不明原因的隐袭因素等.

    作者:马文莲;郭妮;张秀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优点.方法: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50例,同期施行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50例作为对照,分析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情况.结果:鼻内窥镜组治愈率为96%,手术时间(35.50±5.20) min,术中出血量(23.22±4.25) ml,疼痛发生率为16%;传统手术组治愈率为90%,手术时间(45.64±6.34) min,术中出血量(31.34±5.64) ml,疼痛发生率为38%.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鼻内窥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中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照明好,术野清晰,直视下手术,易剥离粘连处和及时发现粘膜损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特别是鼻中隔矫正同期完成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及歪鼻矫正手术时更显示其优越性.

    作者:刘亭彦;彭华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泪道冲洗法治疗婴儿泪囊炎

    婴儿泪囊炎多继发鼻泪管阻塞,患儿有溢泪、流脓等症状,对眼球有潜在危险,多种治疗方法效果均差.我院自1996年2月至2001年8月采用透明质酸钠针头冲洗泪道治疗本病68例,治愈6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有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中央型、旁正中型、外侧型胸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椎板切除减压和椎体后外侧切除肋骨横突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疗效令人满意,其中9例优,6例良,2例可,2例差.结论:后外侧切除肋骨横突入路对中央型胸椎间盘突出摘除彻底,而半椎板切除对外侧或软性胸椎间盘突出比较适宜.

    作者:刘俊宾;夏仁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黄芪对辐射损伤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IL-2生成的影响

    目的:从免疫学方面探讨中药黄芪对辐射损伤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IL-2的研究.方法:用100%黄芪水浸出液定期给小鼠灌胃,行X线照射后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IL-2的产生.结果:用药组小白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2产生有显著增强,与照射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黄芪有明显抗X线辐射、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IL-2产生的作用.

    作者:李宗山;邱世翠;胡艳;柏学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幼儿先心病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监护

    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规需要带气管插管回监护室(ICU)接受机械通气,单纯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大多于术后4~6 h拔管[1].笔者对我院2000年9月至2002年5月先心病(CHD)矫治术61例1~3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实行早停呼吸机,早期拔除气管插管,能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缩短监护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杨新芳;李丽萍;刘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利多卡因过敏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26岁.因右肩及上臂疼痛,外展、后伸受限来我院就诊.查体:右肱骨头结节间沟处明显压痛.诊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给予曲安缩松混悬注射液40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3 ml行痛点封闭治疗.

    作者:荀兰英;李国顺;耿玉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步骤.方法:回顾1990年5月-2001年7月间37例病例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病因达12种,血管阻塞性因素近70%,51~70岁年龄段者62.2%,发病部位75%于左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触痛、便血、腹泻及腹胀,约90%急性发病.钡灌肠检查80%显示有肠粘膜紊乱、点片状溃疡或肠管挛缩等,结肠镜检查依结肠缺血程度不同而有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肠腔变形及狭窄等.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多数病因为肠血流阻塞性病变,急性发作的腹痛是其临床特点,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牟卫平;李兰英;尹洪民;崔书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比较研究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与其它抗生素不同之处在于,本类药主要作用于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造成细菌染色体的不可逆损害,使细菌繁殖终止[1].临床上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国内外对本类药的研究非常活跃,不断有新药问世,加之商品名的应用,给临床正确应用本类药物带来一定困难.由于本类药是在4-喹诺酮母核上进行结构改造派生而来[2],因改造的部位、引入的取代基团不同,所得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均有很大差异.为此,笔者从低抑菌浓度(MIC90)、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代谢途径、药物浓度半衰期、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商品名等方面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临床合理选用本类药物有所帮助.

    作者:丁长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自从Gruentzig于1977年在苏黎世为一名37岁的男性患者施行了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相关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改进及高压释放支架技术的应用,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李跃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