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李智尧;刘劲松;孙晋;马佳;张晟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腓骨多术式移植重建肿瘤性骨关节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6年10月至2005年1月应用多种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式治疗89例肿瘤性骨关节缺损,男48例,女41例;年龄12~67岁,平均35岁.其中病灶清除腔内嵌入植骨术35例;瘤段切除单节段或双节段腓骨植骨术15例;近关节肿瘤切除带腓骨头半关节移植术16例;病灶外科边缘切除双段腓骨、髂骨联合植骨术23例.结果:根据Enileking肢体功能评价标准,对术后功能评价:病灶清除腔内嵌入植骨术35例中29例获随访,优26例,良1例,可2例;瘤段切除单节段或双节段腓骨植骨术15例中12例获随访,优8例,良1例,可1例,差2例;近关节肿瘤关节切除带腓骨头半关节移植术16例中12例随访,优7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病灶外科边缘切除双段腓骨髂骨联合支撑植骨术23例中17例获随访,优11例,良3例,可1例,差2例.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多术式移植重建骨关节缺损,极大地丰富了骨肿瘤的治疗方法,可以满足四肢多部位肿瘤切除后的功能重建,效果可靠.手术操作时,需要根据不同病变选择相应术式.
作者:冯峰;李东升;张志勇;黄满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当实验中仅涉及1个实验因素,一切非实验因素对该因素各水平组的影响是均衡的,选用单因素设计是合适的 [1].在前面的统计讲座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单因素设计中的单组设计及其用SAS实现数据分析的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配对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及SAS实现.配对设计是属于单因素还是两因素的实验设计类型呢?从下面的定义和特点中可以获得答案.
作者:胡良平;王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近几年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由于其具有取材方便,回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等优点,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阐述中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思路.
作者:李盛华;郭平德;王文晶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距骨体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88年10月至2005年9月,采用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住内固定、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34例距骨体剪力骨折和粉碎骨折.男19例,女15例,年龄13~55岁,平均28.8岁.伤后至治疗时间3~14d,平均6d.石膏外固定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8例,Ⅰ期Blair胫-距-跟融合术6例.采用Hawkins评分标准,从疼痛、关节活动度和跛行等方面来评定疗效.结果:3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19年,平均5.04年.术后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按Hawkins评分标准:优6例,良9例,可11例,差8例.距骨缺血性坏死15例,踝关节炎18例,距下关节炎14例.结论:移位小于3 mm骨折宜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后骨折移位大于3 mm应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面不能修复的粉碎骨折宜采用Blair胫-距-跟融合术.距骨体剪力骨折和粉碎骨折预后差.
作者:胡新永;吕原;杨华清;裴广杰;张雪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调节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普通螺钉、克氏针等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跟骨骨折(Sanders Ⅲ、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普通螺钉、克氏针等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27例36足(左侧19足,右侧17足)Sanders Ⅲ、Ⅳ型复杂跟骨骨折患者(年龄17~65岁,平均37岁),患足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并按Crosby-Fitzgibbons-Sanders分类法进行分组,术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改变采用X线片进行分析,功能状况采用张铁良跟骨骨折综合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36足中32足获得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平均13个月.Bo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由术前平均(8.0±7.3)°及(130.5±10.5)°,恢复到术后平均(29.6±7.4)°及(122.5±8.6)°.采用张铁良跟骨骨折综合评分法评为优17足,良8足,中5足,差2足.3足因手术发生伤口感染或皮缘坏死,经负压封闭引流术或伤口换药后获得愈合.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跟骨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能有效治疗复杂跟骨骨折.
作者:李明辉;刘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在骨盆骨折的治疗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三大要素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皮损伤 [1-2].骨盆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回流受阻(下肢和盆腔静脉受压,血肿,局部肿胀的软组织、组织压增加,卧床、牵引、下肢活动受限--外固定石膏固定,瘫痪),抗凝系统激活(对创伤的反应、手术输血、败血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静脉内膜损伤(创伤本身造成、手术体位或操作、股静脉通路),静脉修复.针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自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中,采取相应对策预防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一珍;高怀卫;张国波;刘茂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跟腱断裂是创伤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临床大多采取手术治疗,术式和所用材料多样,各种并发症也多见报道.尤其是接近于止点处跟腱断裂的治疗,临床疗效不佳,腱骨融合率低,出现感染及跟腱再断概率较大.自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应用带非可吸收线锚钉系统治疗跟腱断裂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米立东;赵文志;何盛为;方旭;张路;孙传秀;杜广宇;孙雪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加网状植皮在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整理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17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加网状植皮治疗,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8~67岁,平均43岁.清创后创面用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材料覆盖封闭,24 h不间断吸引,应用VSD技术7 d,待内芽组织生长、创面新鲜后行网状植皮治疗,术后观察皮肤颜色、皮肤存活率及足部运动功能.结果:使用VSD技术1~3次,感染得到控制,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给予网状植皮后,14例皮片存活率98%以上,2例皮片存活率95%以上,1例皮片出现边缘表皮坏死,换药后治愈,皮肤颜色正常,质地柔软耐磨,无压迫性溃疡,足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加网状植皮可以控制感染,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急性感染创面愈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叶舟;占蓓蕾;占允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改良复位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16例,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罗志辉;华伟;朱光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指端是手指末节的一部分,有较灵敏的感觉.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手外科较常见的损伤,此类损伤常伴有骨、关节、肌腱等深层组织外露或损伤,常需行皮瓣修复.
作者:耿成龙;徐建平;郭文荣;林国兵;陈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二维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3D)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有完整的X线DR(digital radiography)片、螺旋CT片影像资料的5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根据Tile分类,本组病例A型38例,B型12例,C型7例.对A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对B、C型患者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或经皮行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术后3 d~27个月内进行随访,利用螺旋CT检查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其术前术后的DR片、螺旋CT的3D、MPR的重建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中,5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诊断为可疑骨折,9例骨盆后环骨折X线DR片漏诊,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诊断为可疑骨折,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漏诊,后经螺旋CT检查予以修正.术后影像学评价优15例,良3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16例,良3例.结论:螺旋CT的MPR、3D的重建图像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分型及临床治疗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飞鹏;李明;华群;赵刘军;罗建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跟骨解剖结构复杂,70%~75%的跟骨骨折有距下关节损伤 [1].如有移位,非手术治疗很难达到骨和关节面的精确复位,易留下后遗症甚至残疾.自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选择性地对12例严重跟骨关节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行跟骨锁定钛板加自体髂骨移植术,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沈超;沈扬;戴立争;潘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脱位是全髋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以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及手术医师失去信心,同时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也会明显降低.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报道不尽相同.复习近年的文献报道,初次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率一般认为在2%~3%,全髋翻修手术的脱位率则较初次置换高3~4倍,达9%~10%,而第2次或更多次翻修手术后脱位率可高达26.17% [1].
作者:徐利明;朱炳斌;蒋毅;余海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围手术期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多样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脊柱结核选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短程化疗加手术治疗患者,男41例,女26例;年龄23~61岁.结核病灶位于颈椎7例,胸椎31例,腰骶椎29例.化疗方案为3HRZ/5~7HRE,手术方法为Ⅰ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和坚强内固定.动态观察ESR和CRP变化、结核症状改善和病灶愈合进程.结果:入选病例结核病灶处于活跃期,ESR平均值(79.4±35.6)mm/h,CRP平均值(44.3±17.5)mg/L.术前化疗4~6周结核症状改善明显,ESR平均值降至(45.3±21.0)mm/h,CRP平均值降至(26.7±11.8)mg/L,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周ESR平均值升至(83.2±37.4)mm/h,CRP平均值回升至(53.0±18.6)mg/L.术后第4周ESR平均值降至(42.8±16.5)mm/h,CRP平均值降至(23.8±10.0)mg/L.术后第8周所有患者结核症状缓解,其中47例ESR和CRP恢复正常,其余20例ESR和CRP在术后第12周恢复正常.短程化疗期满时有65例结核病灶治愈,2例因肝损害停用抗结核药而导致病灶重新活跃,ESR和CRP明显异常.结论:脊柱结核围手术期ESR和CRP呈多样性改变,是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和临床疗效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郭立新;马远征;李宏伟;薛海滨;彭伟;罗小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对股方肌骨瓣移植加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自2002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3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岁(25~60岁).根据Garden分型,Ⅱ型25例,Ⅲ型13例.36例急诊手术,2例延期手术.根据Sanders临床评分标准和X线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在疼痛、行走、功能、肌力和日常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38例随访2~5年,术后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所有患者在不挟拐杖下能独立行走,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股方肌骨辨移植加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中远期疗效好.
作者:韵向东;夏亚一;万麟;汪静;汉华;张成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地塞米松对鸡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来航鸡36只,随机分成正常组(A组)、甲泼尼龙小剂量组(B组)、甲泼尼龙大剂量组(C组)、地塞米松小剂量加马血清组(D组)、地塞米松中剂量加马血清组(E组)、地塞米松大剂量组(F组),共6组,每组6只.分别于第6、12周翼下静脉采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实验12周取股骨头,行HE染色,光镜下计数空骨陷窝率,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在第6周,C、F组CHO升高(P<0.05),B、C、E组TG升高(P<0.05),而B、C、E组HDL降低;在第12周,B、C、E、F组动物血TG、CHO均升高(P<0.05),C、D、E组动物血HDL降低(P<0.05),多数实验鸡血清内LDL未能检出.在第12周,C、E组股骨头空骨陷窝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并出现较典型骨坏死病理学改变.结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较地塞米松更易诱导鸡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发生,而血脂代谢紊乱可能是激素引起该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病理基础.
作者:肖春生;林娜;林诗富;万蓉;陈卫衡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10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男6例,女4例;年龄16~55岁,平均32岁.其中足部软组织缺损6例,骨折术后骨外露2例,小腿慢性溃疡2例.对腓肠神经血管逆行皮辨通过显微技术吻合及结扎小隐静脉,将皮辨近侧腓肠神经断端与患处附近的神经行端侧吻合,根据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及皮肤两点辨别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皮肤两点辨别觉为9~12mm 2-PD.结论:此皮瓣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静脉血回流通畅,成活可靠,术后恢复保留了皮瓣的感觉功能,足跟及足外侧缘无感觉丧失区,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梅正峰;李攀登;端木群力;雷文涛;赵琦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早期中西药配合抗炎,结合膝上外侧筋膜皮瓣治疗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9月采用早期中西药配合抗炎,结合膝上外侧筋膜皮瓣治疗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2~56岁,平均35.2岁.缺损面积:7.6cm×4.5 cm~15.2 cm×7.5 cm;病程3个月~3年.其中髌前3例,腘窝2例,膝关节外侧3例.早期均应用退癀消肿汤药配合抗生素3~5 d.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外侧有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结论:早期中西药配合抗炎,结合膝上外侧筋膜皮瓣治疗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操作简单、易于基层推广、不需特殊显微外科器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俊义;李大伟;金天明;刘钟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颈源性头痛患者临床特征的总结.进一步完善诊断标准.方法:时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以头痛为第一主诉的448例患者按照改进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进行筛选,符合诊断标准者399例,其中330例资料完整,男97例,女233例;年龄14~76岁,平均46.1岁;病程0.33~50年,平均13.4年.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头痛特点,查找压痛点位置及出现放散痛的范围等,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颈源性头痛占头痛患者的比例为89.1%(399/448);男女之比为1:2.4;78.8%(260例)的患者年龄在21~60岁,尤以41~50岁居多;97.3%(321例)的患者头痛呈阵发性,只有2.7%(9例)的患者呈持续性.多数患者的头痛性质呈胀痛(181例,占54.8%)或跳痛(135例,占40.9%),这两种性质的疼痛可能并存,其他类型的疼痛均为少数.多数患者的头痛部位为枕部、头顶、颞部,约1/3可波及到前额、眼眶、或眼球.极少数波及到耳、鼻翼及鼻梁等处.76.4%(252例)的患者为全头痛或双侧头痛,只有12.1%(40例)为单侧头痛.几乎所有患者均有枕神经卡压表现,其中73.3%(242例)为枕大、小神经混合受累;82.7%(273例)的忘者枕部受到按压时出现向头部的放散痛.结论:①颈源性头痛占头痛患者比例较高;②现有诊断标准尚不完善,有必要改进;③按压颈枕部特定位置出现放散痛是其重要的诊断依据.
作者:李石良;韩峰;张辰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