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才
目的:提高对项韧带钙化X线特征的认识,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对163例颈椎X线显示项韧带钙化的患者进行影像学观察.其中男91例,女72例;年龄38~68岁,平均53.6岁.观察内容包括发生节段数、钙化发生的椎体水平,相对应节段的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窄、前后纵韧带钙化及椎体间位置失稳的情况.结果:163例患者X线观察发现相对应节段病变数为141例.颈椎X线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项韧带钙化存在于1个节段(占63.12%),多发生在C5,6和C4,5水平,其相对应节段的椎体骨质、椎间隙/椎间孔、前后纵韧带、椎体间位置绝大部分出现痛变,并且是主要的病变节段.椎体骨质增生93例(占65.96%),椎间隙/椎间孔变窄72例(占51.06%),前后纵韧带钙化49例(占34.75%),椎体间位置失稳66例(占46.81%).结论:颈椎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项韧带钙化及其相对应节段的特征性表现,并且有助于颈椎病变的定位诊断.
作者:罗杰;魏戌;李家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行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2倒,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病程2 h~7 d,平均2 d.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25例,A2型48例,B2型9例.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9例,D级17例,E级56例.术中将椎弓根螺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的上下椎体中,复位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而术后随访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骨折椎的尾侧椎间盘高度(h/H)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在骨折椎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作者:顾勇杰;胡勇;马维虎;徐荣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比较3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将3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138例,女162例,年龄18~76岁,平均38.6岁)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旋牵手法(每周1次,每次30 min,4次为1个疗程)、旋转扳法(每周1次,每次30 min,4次为1个疗程)和颈椎牵引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重量5~10 k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组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6个月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观察颈椎曲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血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颈椎曲度(C2-C7Cobb角)改变:A、B、C组分别改善(1.82±0.88)°、(0.12±0.06)°、(0.56±0.22)°,A组优于B、C组(P<0.01和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检测:A组与B组相比,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均明显改善(P<0.01);A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也均有改善(P<0.05);B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改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相比LVA、RVA、B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A组治愈3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8例,优良率92%;B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64例,优良率36%;C组治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56例,优良率44%,3组优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均能通过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量,颈椎曲度而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但旋牵手法优于旋转扳法、颈椎牵引法,其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作者:高辉;叶勇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者,男,65岁,车祸致颈部损伤,双下肢麻木3个月,进食梗咽感半年入院.颈软,无压痛,四肢活动自如,肌力正常,躯体感觉正常.双侧小腿膝关节以下痛温觉稍减退,膝腱、跟腱反射亢进,髌阵挛右侧阳性.Babinski征阴性.颈椎侧位片示:C3-7椎体前缘可见大块状骨化的韧带,并相互连接成骨桥,其与椎间盘对应处向前呈唇样增生.钡餐片可见造影剂于C4-5处中断.CT显示增生的骨块厚度约1 cm,与椎体前缘有透亮间隙.MRI示:C4-5、C6-7平面脊髓高信号.
作者:康维杰;郑业虎;夏晨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否改善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意义.方法:自1998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49例,男12例,女37例;年龄49~68岁,平均58.5岁.Meyerding分型:Ⅰ度32例,Ⅱ度17例.其中21例采用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A组),28例加用CD HORIZON M8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B组).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无统计学差异.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58个月.参照Yuan等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腰腿痛程度(VAS评分)、脊柱活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随访时腰痛VAS评分:A组(41.9+7.5)分,B组(32.8±6.2)分;腿痛VAS评分:A组(33.9±7.3)分,B组(30.8±6.2)分.脊柱活动功能:A组改善15例,加重或无变化6例;B组改善25例,加重或无变化3例.神经功能:A组改善15例,加重或无变化6例;B组改善26例,加重或无变化2例.在改善腰痛、脊柱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方面,B组优于A组(P<0.05).在腿痛改善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比较,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改善患者的腰痛症状和临床功能;减压作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在改善患者腿痛方面起主要作用.
作者:陈可新;杨启友;刘兴才;李宏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至2006年,对560倒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施行了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其中男391例,女169例,年龄3~25岁,平均10.7岁.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评估内容包括头颈部活动、双手协调能力、站立及步态、肌张力、流涎、斜视、眼球运动、语言清晰度等.效果明显者权重值为1分,有改善但不甚满意者权重值为0.5分,无效为0分.结果:术后1年560例患者中308例头颈部活动改善(占55%).403例双手协调能力改善(占72%),229例站立及步态改善(占41%),185例肌张力改善(占33%),252例流涎改善(占45%),174例斜视、眼球运动改善(占31%),251例语言清晰度改善(占45%),310例家长对手术结果总体满意(占55%).术后6个月有效率高于术后1年.结论:手足徐动型脑瘫惠者接受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在手足徐动症状、手指协调能力、肌张力、流涎以及语言发音方面确有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脑组织微循环改变及脑潜能神经元激活有关.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许世刚;徐林;曹旭;焦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然而在临床上,有关不稳和滑脱的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滑脱的复位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理清.我们在复习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本期刊出的几篇相关论文[1-5],与同道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作者:范顺武;赵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95例腰椎失稳行后路椎体闻打压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其中男41例,女54例;年龄45~76岁,平均59岁.其中单节段68例,2节段22例,3节段5例,共127个椎间隙.术中椎管及患侧神经根彻底减压,由患侧切除椎间盘组织,大范围刮除软骨板直至终板,使用切除的椎板等骨质打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并进行JOA评分;通过腰椎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高度变化并根据SUK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9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44.8个月.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127个椎间隙均获融合,未发生植入骨移位及严重并发症.影像学示术后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8周JOA评分为(25.1±2.8)分,终随访时(24.8±3.2)分,与术前(11.3±3.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可作为治疗腰椎失稳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老年腰椎退变性不稳.
作者:移平;谭明生;杨峰;唐向盛;史贵训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腰椎滑脱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利弊.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用苏州康力骨科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脊柱内固定系统KSS-Ⅲ+减压+椎间植骨+单枚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东栋;刘建;赵昱;贾健;苏江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颈椎疾病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加重,学习时间不断延长,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青少年颈椎病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自2005年2月至2008年6月,采用点穴凋曲手法治疗52例青少年颈曲异常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思进;应有荣;朱让腾;施海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髓减压术后颈节段性神经根(特别是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防治及预后情况.方法:自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行前路或后路颈髓减压患者162例,其中10例术后出现颈节段性神经根麻痹,男6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53岁.采用脱水、营养神经、高压氧等治疗,并随访观察,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4年.术前颈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节段性神经根麻痹症状在术后3周~8个月内逐步缓解至完全恢复,平均恢复时间4.4个月.结论:颈节段性神经根(特别是C5神经根)麻痹是各种颈髓受压疾患行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前路或后路颈髓减压手术中均可发生,是以神经根栓系效应为主的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病后尚缺乏确实有效的防治方法,一般选择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吴李勇;郑秀霞;冯彬;王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腰椎滑脱症和腰椎不稳是目前临床上为常见的腰椎疾患.在同一个病例中,两种病变经常同时存在,但两种病变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腰椎滑脱应是一种静态概念,而腰椎不稳则是一个力学上的动态概念.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之间的滑移状态.
作者:孙天胜;赵广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4~59岁,平均38.5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疾病29分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总体疗效、症状改善率及疼痛缓解率等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切口均愈舍,无感染,无椎弓根钉失败,临床融合率100%;JOA评分由术前(10.5±2.1)分提高至术后随访时(26.2±2.4)分,改善率为84.9%;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2±1.3和1.4±1.1,疼痛缓解率80.6%,4例患者有腰部僵硬或不适,2例有明显下肢痛(6.25%),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8周,疼痛逐渐消失.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椎管减压彻底等优点,可用于需椎体间融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魏振;夏青;江海良;李利昕;邵雪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跟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波及关节面骨折,后关节面易塌陷,造成足跟增宽、跟骨内翻、关节面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手术内固定治疗现已达共识,但由于手术时机,手术操作不当,往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对86例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现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宏宇;杨勇;高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襄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春丽;梅伟;王庆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很多,有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同定及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等.手法复位石膏外同定临床上一般采用掌曲位(Colles骨折)、背伸位(Smith骨折).自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前后夹板外固定腕关节功能位共21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建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Wnt信号通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属生物体中,调节控制着许多生命过程,如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分化及维持、免疫、应激、凋亡等.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Wnt信号通路对早期软骨的化生与形成、体外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研究的新热点.
作者:高宁阳;曹月龙;刘婷;庞坚;詹红生;石印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5岁.36例中行潜行扩大开窗神经根管减压术6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术10例、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0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4例:3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心律失常,1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2例泌尿系感染,1例焦虑等精神症状.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好转.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0.5~5年,平均2.5年.Oswestry评分从术前(45.66±7.12)分改善至(16.80±5.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身体条件不是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绝对禁忌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在积极控制并存疾病的基础上,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徐卫星;卢笛;王健;吴震;祝卫民;张春;卢子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路内镜下(X-Tube)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X-Tube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15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88例,女62例.Meyerding Ⅰ度滑脱84例,Ⅱ度滑脱66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用改良Prolo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3例,局部喷洒生物蛋白胶,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出现椎间隙感染和足背伸肌力下降各1例,经对症治疗均恢复正常.术中失血100~450ml,平均210ml:手术时间120~280min,平均160min;15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7.9±2.1)分;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2.2±0.6)分和(3.2±1.1)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改良Prolo评分:优133例,良15例,中2例,优良率达98.67%.结论: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适用于腰椎不稳、局限性节段椎间盘病变及MeyerdingⅡ度以下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周炜;李立钧;谭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