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7后路椎板螺钉固定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曹进;徐荣明;仲肇平;马维虎;赵刘军;李明

关键词:解剖学, 颈椎, 椎板, 骨折固定术
摘要:目的:测量C7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C7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22具成人C7标本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指标包括椎板上、中、下部分的厚度(分别为T1、T2、T3),椎板高度(H),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及侧块外侧壁的距离(分别为L1、L2),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α).结果:椎板上部厚度(T1)平均为(4.30±0.27)mm;中部厚度(T2)平均为(5.32±0.27)mm,27%(6例)小于4.50 mm;下部厚度(T3)平均为(4.78±0.26)mm;椎板中下部厚度均大于4.50 mm;椎板高度(H)平均为(14.83±0.26)mm;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L1)平均为(26.99±0.48)mm;长钉道长度(L2)平均(41.60±1.10)mm;椎板与矢状面夹角(α)平均(49.3±1.1)°.结论:C7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是可行的,适用于多数患者(73%).与C7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椎板螺钉技术更简单,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性更低.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襄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春丽;梅伟;王庆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Wnt信号通路与骨关节炎

    Wnt信号通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属生物体中,调节控制着许多生命过程,如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分化及维持、免疫、应激、凋亡等.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Wnt信号通路对早期软骨的化生与形成、体外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研究的新热点.

    作者:高宁阳;曹月龙;刘婷;庞坚;詹红生;石印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对家兔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中胶原成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在家兔术后硬膜外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品系家兔96只,体重2.0~2.5 kg,6月龄,雌雄各半,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生理盐水组(A)、三七组(B)、透明质酸钠组(C)、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D),制作家免椎板切除模型,分别在硬膜囊周围涂抹生理盐水、三七浓缩液、透明质酸钠、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各0.5 ml,各组术后1、2、4、8周取材,Masson染色进行胶原生长情况的形态学观察,原位杂交方法分析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Masson染色中胶原纤维的排列,生理盐水组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比对照组更加规整.Ⅰ型胶原mRNA表达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在用药4周时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透明质酸钠组、三七组(P<0.01);Ⅲ型胶原mRNA表达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在用药4周时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透明质酸钠组、三七组(P<0.01).结论: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对家兔术后硬膜外瘢痕具有改善胶原纤维的排列,降低瘢痕硬度,增加瘢痕弹性的作用.

    作者:徐泉;周卫;孔焕宇;李莉;章永东;张兆杰;刘灿;王荣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使用骨科牵引床(三折床)的膝垫代替垫枕进行复位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209例,资料完整的有163例,其中男98例,女65例;年龄17~74岁,平均41.5岁.伤后就诊时间30 min~7 d.骨折部位:T11 8例,T12 24例,L1 73例,L2 33例,L3 8例,k4 3例,T12+L1 14例.椎体前缘压缩程度:1个完全压缩,23个压缩>4/5,67个压缩>2/3,40个压缩>1/2,46个压缩1/3.结果:163例中,8例合并后脱位下肢不全瘫在整复过程中神经功能无恢复或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后停止,改手术治疗.其余15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年,平均3年4个月.169个受伤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整复前的1.55 cm膨胀至整复后的2.70 cm,受伤椎体平均膨胀1.15 cm,伤椎前缘高度由整复前的50.5%(1.55 cm/3.07 cm)恢复至整复后的89.4%(2.70cm/3.02 cm).受伤椎体后凸角由平均13.25°恢复至平均-1.6°,23例合并脱位基本复位.结论: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治疗方法简单,治疗后3、7、10 d要根据X线片适当调整复位高度.

    作者:游开发;赖洪喜;邹丰林;邓添发;李玉华;温添华;黄崇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动力髋螺钉结合记忆合金弓齿钉治疗股骨粗隆下Seinsheimer V型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结合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Seinsheimer V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收治12例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1~65岁,平均53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按Seinsheimer分类均为V型.均采用动力髋螺钉结合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38个月,平均28个月.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3个月(3~4.5个月).未发生深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骨不连等并发症.按Merle d'Aubigne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6.75±1.14)分,其中优4例,良8例.结论:动力髋螺钉结合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治疗股骨粗隆下Seinsheimer V型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可选择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刘欣伟;王攀峰;付青格;张春才;许硕贵;苏佳灿;潘思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点穴调曲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曲异常

    颈椎疾病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加重,学习时间不断延长,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青少年颈椎病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自2005年2月至2008年6月,采用点穴凋曲手法治疗52例青少年颈曲异常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思进;应有荣;朱让腾;施海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椎间孔入路单枚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腰椎不稳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腰椎不稳症患者36例39个间隙,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45-68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4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不稳8例,腰椎管狭窄症不稳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不稳3例,腰椎峡部裂20例;不稳定节段L3,4 2例,L4,518例,L5S113例,双节段3例(均为L4,5、L5S1).均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结合椎弓根钉系统,行减压、复位、内固定、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等治疗,按照影像学结果及JO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6例均获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融合38个椎间隙,可疑融合1个椎间隙,融合率97.4%(38/39).影像学节段前凸角观察,术后较术前增大(4.09±0.1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访时较术后虽有(3.83±0.17)°的减小,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腰痛JOA评分术前(8.14±1.09)分,末次随访(13.54±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根据JOA评分好转率(RIS)评定:优28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4.4%.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加椎弓根钉复位固定融合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是治疗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人彦;华永均;郭志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至2006年,对560倒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施行了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其中男391例,女169例,年龄3~25岁,平均10.7岁.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评估内容包括头颈部活动、双手协调能力、站立及步态、肌张力、流涎、斜视、眼球运动、语言清晰度等.效果明显者权重值为1分,有改善但不甚满意者权重值为0.5分,无效为0分.结果:术后1年560例患者中308例头颈部活动改善(占55%).403例双手协调能力改善(占72%),229例站立及步态改善(占41%),185例肌张力改善(占33%),252例流涎改善(占45%),174例斜视、眼球运动改善(占31%),251例语言清晰度改善(占45%),310例家长对手术结果总体满意(占55%).术后6个月有效率高于术后1年.结论:手足徐动型脑瘫惠者接受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在手足徐动症状、手指协调能力、肌张力、流涎以及语言发音方面确有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脑组织微循环改变及脑潜能神经元激活有关.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许世刚;徐林;曹旭;焦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析

    跟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波及关节面骨折,后关节面易塌陷,造成足跟增宽、跟骨内翻、关节面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手术内固定治疗现已达共识,但由于手术时机,手术操作不当,往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对86例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现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宏宇;杨勇;高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

    腰椎滑脱症和腰椎不稳是目前临床上为常见的腰椎疾患.在同一个病例中,两种病变经常同时存在,但两种病变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腰椎滑脱应是一种静态概念,而腰椎不稳则是一个力学上的动态概念.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之间的滑移状态.

    作者:孙天胜;赵广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目的:比较3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将3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138例,女162例,年龄18~76岁,平均38.6岁)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旋牵手法(每周1次,每次30 min,4次为1个疗程)、旋转扳法(每周1次,每次30 min,4次为1个疗程)和颈椎牵引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重量5~10 k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组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6个月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观察颈椎曲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血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颈椎曲度(C2-C7Cobb角)改变:A、B、C组分别改善(1.82±0.88)°、(0.12±0.06)°、(0.56±0.22)°,A组优于B、C组(P<0.01和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检测:A组与B组相比,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均明显改善(P<0.01);A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也均有改善(P<0.05);B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改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相比LVA、RVA、B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A组治愈3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8例,优良率92%;B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64例,优良率36%;C组治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56例,优良率44%,3组优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均能通过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量,颈椎曲度而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但旋牵手法优于旋转扳法、颈椎牵引法,其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作者:高辉;叶勇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行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2倒,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病程2 h~7 d,平均2 d.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25例,A2型48例,B2型9例.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9例,D级17例,E级56例.术中将椎弓根螺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的上下椎体中,复位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而术后随访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骨折椎的尾侧椎间盘高度(h/H)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在骨折椎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作者:顾勇杰;胡勇;马维虎;徐荣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KSS-Ⅲ型内固定加单枚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利弊.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用苏州康力骨科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脊柱内固定系统KSS-Ⅲ+减压+椎间植骨+单枚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东栋;刘建;赵昱;贾健;苏江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否改善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意义.方法:自1998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49例,男12例,女37例;年龄49~68岁,平均58.5岁.Meyerding分型:Ⅰ度32例,Ⅱ度17例.其中21例采用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A组),28例加用CD HORIZON M8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B组).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无统计学差异.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58个月.参照Yuan等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腰腿痛程度(VAS评分)、脊柱活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随访时腰痛VAS评分:A组(41.9+7.5)分,B组(32.8±6.2)分;腿痛VAS评分:A组(33.9±7.3)分,B组(30.8±6.2)分.脊柱活动功能:A组改善15例,加重或无变化6例;B组改善25例,加重或无变化3例.神经功能:A组改善15例,加重或无变化6例;B组改善26例,加重或无变化2例.在改善腰痛、脊柱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方面,B组优于A组(P<0.05).在腿痛改善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比较,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改善患者的腰痛症状和临床功能;减压作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在改善患者腿痛方面起主要作用.

    作者:陈可新;杨启友;刘兴才;李宏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石膏前后夹板外固定腕关节功能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很多,有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同定及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等.手法复位石膏外同定临床上一般采用掌曲位(Colles骨折)、背伸位(Smith骨折).自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前后夹板外固定腕关节功能位共21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建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颈髓减压术后颈节段性神经根麻痹

    目的:探讨颈髓减压术后颈节段性神经根(特别是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防治及预后情况.方法:自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行前路或后路颈髓减压患者162例,其中10例术后出现颈节段性神经根麻痹,男6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53岁.采用脱水、营养神经、高压氧等治疗,并随访观察,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4年.术前颈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节段性神经根麻痹症状在术后3周~8个月内逐步缓解至完全恢复,平均恢复时间4.4个月.结论:颈节段性神经根(特别是C5神经根)麻痹是各种颈髓受压疾患行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前路或后路颈髓减压手术中均可发生,是以神经根栓系效应为主的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病后尚缺乏确实有效的防治方法,一般选择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吴李勇;郑秀霞;冯彬;王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后路内镜下(X-Tube)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X-Tube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15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88例,女62例.Meyerding Ⅰ度滑脱84例,Ⅱ度滑脱66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用改良Prolo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3例,局部喷洒生物蛋白胶,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出现椎间隙感染和足背伸肌力下降各1例,经对症治疗均恢复正常.术中失血100~450ml,平均210ml:手术时间120~280min,平均160min;15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7.9±2.1)分;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2.2±0.6)分和(3.2±1.1)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改良Prolo评分:优133例,良15例,中2例,优良率达98.67%.结论: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适用于腰椎不稳、局限性节段椎间盘病变及MeyerdingⅡ度以下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周炜;李立钧;谭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腰椎不稳和腰椎滑脱的相关问题

    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然而在临床上,有关不稳和滑脱的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滑脱的复位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理清.我们在复习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本期刊出的几篇相关论文[1-5],与同道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作者:范顺武;赵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垂直褥式缝合在跟骨手术中的应用

    自2005年2月至2009年1月,在跟骨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中应用改良的垂直褥式缝合法等软组织保护技巧,能明显降低切口感染、坏死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斌;朱忠;林列;徐国成;马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5岁.36例中行潜行扩大开窗神经根管减压术6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术10例、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0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4例:3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心律失常,1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2例泌尿系感染,1例焦虑等精神症状.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好转.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0.5~5年,平均2.5年.Oswestry评分从术前(45.66±7.12)分改善至(16.80±5.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身体条件不是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绝对禁忌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在积极控制并存疾病的基础上,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徐卫星;卢笛;王健;吴震;祝卫民;张春;卢子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