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

游开发;赖洪喜;邹丰林;邓添发;李玉华;温添华;黄崇清

关键词:胸椎, 腰椎, 骨折, 骨牵引复位法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使用骨科牵引床(三折床)的膝垫代替垫枕进行复位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209例,资料完整的有163例,其中男98例,女65例;年龄17~74岁,平均41.5岁.伤后就诊时间30 min~7 d.骨折部位:T11 8例,T12 24例,L1 73例,L2 33例,L3 8例,k4 3例,T12+L1 14例.椎体前缘压缩程度:1个完全压缩,23个压缩>4/5,67个压缩>2/3,40个压缩>1/2,46个压缩1/3.结果:163例中,8例合并后脱位下肢不全瘫在整复过程中神经功能无恢复或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后停止,改手术治疗.其余15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年,平均3年4个月.169个受伤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整复前的1.55 cm膨胀至整复后的2.70 cm,受伤椎体平均膨胀1.15 cm,伤椎前缘高度由整复前的50.5%(1.55 cm/3.07 cm)恢复至整复后的89.4%(2.70cm/3.02 cm).受伤椎体后凸角由平均13.25°恢复至平均-1.6°,23例合并脱位基本复位.结论: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治疗方法简单,治疗后3、7、10 d要根据X线片适当调整复位高度.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以食道型颈椎病为表现的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1例

    患者,男,65岁,车祸致颈部损伤,双下肢麻木3个月,进食梗咽感半年入院.颈软,无压痛,四肢活动自如,肌力正常,躯体感觉正常.双侧小腿膝关节以下痛温觉稍减退,膝腱、跟腱反射亢进,髌阵挛右侧阳性.Babinski征阴性.颈椎侧位片示:C3-7椎体前缘可见大块状骨化的韧带,并相互连接成骨桥,其与椎间盘对应处向前呈唇样增生.钡餐片可见造影剂于C4-5处中断.CT显示增生的骨块厚度约1 cm,与椎体前缘有透亮间隙.MRI示:C4-5、C6-7平面脊髓高信号.

    作者:康维杰;郑业虎;夏晨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椎间孔入路单枚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腰椎不稳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腰椎不稳症患者36例39个间隙,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45-68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4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不稳8例,腰椎管狭窄症不稳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不稳3例,腰椎峡部裂20例;不稳定节段L3,4 2例,L4,518例,L5S113例,双节段3例(均为L4,5、L5S1).均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结合椎弓根钉系统,行减压、复位、内固定、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等治疗,按照影像学结果及JO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6例均获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融合38个椎间隙,可疑融合1个椎间隙,融合率97.4%(38/39).影像学节段前凸角观察,术后较术前增大(4.09±0.1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访时较术后虽有(3.83±0.17)°的减小,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腰痛JOA评分术前(8.14±1.09)分,末次随访(13.54±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根据JOA评分好转率(RIS)评定:优28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4.4%.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加椎弓根钉复位固定融合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是治疗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人彦;华永均;郭志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5岁.36例中行潜行扩大开窗神经根管减压术6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术10例、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0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4例:3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心律失常,1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2例泌尿系感染,1例焦虑等精神症状.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好转.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0.5~5年,平均2.5年.Oswestry评分从术前(45.66±7.12)分改善至(16.80±5.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身体条件不是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绝对禁忌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在积极控制并存疾病的基础上,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徐卫星;卢笛;王健;吴震;祝卫民;张春;卢子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4~59岁,平均38.5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疾病29分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总体疗效、症状改善率及疼痛缓解率等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切口均愈舍,无感染,无椎弓根钉失败,临床融合率100%;JOA评分由术前(10.5±2.1)分提高至术后随访时(26.2±2.4)分,改善率为84.9%;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2±1.3和1.4±1.1,疼痛缓解率80.6%,4例患者有腰部僵硬或不适,2例有明显下肢痛(6.25%),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8周,疼痛逐渐消失.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椎管减压彻底等优点,可用于需椎体间融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魏振;夏青;江海良;李利昕;邵雪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点穴调曲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曲异常

    颈椎疾病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加重,学习时间不断延长,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青少年颈椎病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自2005年2月至2008年6月,采用点穴凋曲手法治疗52例青少年颈曲异常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思进;应有荣;朱让腾;施海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

    腰椎滑脱症和腰椎不稳是目前临床上为常见的腰椎疾患.在同一个病例中,两种病变经常同时存在,但两种病变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腰椎滑脱应是一种静态概念,而腰椎不稳则是一个力学上的动态概念.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之间的滑移状态.

    作者:孙天胜;赵广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析

    跟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波及关节面骨折,后关节面易塌陷,造成足跟增宽、跟骨内翻、关节面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手术内固定治疗现已达共识,但由于手术时机,手术操作不当,往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对86例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现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宏宇;杨勇;高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后路内镜下(X-Tube)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X-Tube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15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88例,女62例.Meyerding Ⅰ度滑脱84例,Ⅱ度滑脱66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用改良Prolo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3例,局部喷洒生物蛋白胶,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出现椎间隙感染和足背伸肌力下降各1例,经对症治疗均恢复正常.术中失血100~450ml,平均210ml:手术时间120~280min,平均160min;15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7.9±2.1)分;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2.2±0.6)分和(3.2±1.1)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改良Prolo评分:优133例,良15例,中2例,优良率达98.67%.结论: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适用于腰椎不稳、局限性节段椎间盘病变及MeyerdingⅡ度以下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周炜;李立钧;谭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KSS-Ⅲ型内固定加单枚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利弊.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用苏州康力骨科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脊柱内固定系统KSS-Ⅲ+减压+椎间植骨+单枚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东栋;刘建;赵昱;贾健;苏江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石膏前后夹板外固定腕关节功能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很多,有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同定及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等.手法复位石膏外同定临床上一般采用掌曲位(Colles骨折)、背伸位(Smith骨折).自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前后夹板外固定腕关节功能位共21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建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Wnt信号通路与骨关节炎

    Wnt信号通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属生物体中,调节控制着许多生命过程,如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分化及维持、免疫、应激、凋亡等.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Wnt信号通路对早期软骨的化生与形成、体外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研究的新热点.

    作者:高宁阳;曹月龙;刘婷;庞坚;詹红生;石印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多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置钉角度的体会

    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有多种,由于内固定方法不同,其固定效果也不同.所以内固定器材的选择与植入尤为重要.采用简单、创伤小的方法,使患者恢复骨折的连续性和结构完整,尽早恢复行走和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治疗的目标.2004年2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多钉固定股骨颈骨折22例,就进钉角度与排列总结如下.

    作者:权良刚;王家余;刘舒;刘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对家兔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中胶原成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在家兔术后硬膜外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品系家兔96只,体重2.0~2.5 kg,6月龄,雌雄各半,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生理盐水组(A)、三七组(B)、透明质酸钠组(C)、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D),制作家免椎板切除模型,分别在硬膜囊周围涂抹生理盐水、三七浓缩液、透明质酸钠、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各0.5 ml,各组术后1、2、4、8周取材,Masson染色进行胶原生长情况的形态学观察,原位杂交方法分析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Masson染色中胶原纤维的排列,生理盐水组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比对照组更加规整.Ⅰ型胶原mRNA表达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在用药4周时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透明质酸钠组、三七组(P<0.01);Ⅲ型胶原mRNA表达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在用药4周时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透明质酸钠组、三七组(P<0.01).结论: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对家兔术后硬膜外瘢痕具有改善胶原纤维的排列,降低瘢痕硬度,增加瘢痕弹性的作用.

    作者:徐泉;周卫;孔焕宇;李莉;章永东;张兆杰;刘灿;王荣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囊外间接复位经皮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应用关节囊外间接复位经皮LPHP固定技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24例,男6例,女18例;年龄55~88岁,平均70岁.手术采用肩外侧横切口经三角肌入路,关节囊外正骨手法将骨折复位后,将LPHP从切口内插入,然后远端做切口暴露钢板远端,近端4~6枚螺钉固定,远端3枚螺钉固定.术后2~3 d患肩开始被动活动,2周后开始主动活动,3周后加强功能锻炼.应用Constant评分系统时肩关节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5周(8~21周),Constant评分49~92分,平均81.6分.其中优7例,良13例,中3例,差1例.结论:关节囊外间接复位结合LPHP内固定具有固定稳定、操作简单和血运破坏少等优点,能够有效治疗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特别适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作者:李素明;杨开锦;黄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使用骨科牵引床(三折床)的膝垫代替垫枕进行复位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209例,资料完整的有163例,其中男98例,女65例;年龄17~74岁,平均41.5岁.伤后就诊时间30 min~7 d.骨折部位:T11 8例,T12 24例,L1 73例,L2 33例,L3 8例,k4 3例,T12+L1 14例.椎体前缘压缩程度:1个完全压缩,23个压缩>4/5,67个压缩>2/3,40个压缩>1/2,46个压缩1/3.结果:163例中,8例合并后脱位下肢不全瘫在整复过程中神经功能无恢复或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后停止,改手术治疗.其余15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年,平均3年4个月.169个受伤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整复前的1.55 cm膨胀至整复后的2.70 cm,受伤椎体平均膨胀1.15 cm,伤椎前缘高度由整复前的50.5%(1.55 cm/3.07 cm)恢复至整复后的89.4%(2.70cm/3.02 cm).受伤椎体后凸角由平均13.25°恢复至平均-1.6°,23例合并脱位基本复位.结论:骨科牵引三折床膝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治疗方法简单,治疗后3、7、10 d要根据X线片适当调整复位高度.

    作者:游开发;赖洪喜;邹丰林;邓添发;李玉华;温添华;黄崇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至2006年,对560倒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施行了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其中男391例,女169例,年龄3~25岁,平均10.7岁.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评估内容包括头颈部活动、双手协调能力、站立及步态、肌张力、流涎、斜视、眼球运动、语言清晰度等.效果明显者权重值为1分,有改善但不甚满意者权重值为0.5分,无效为0分.结果:术后1年560例患者中308例头颈部活动改善(占55%).403例双手协调能力改善(占72%),229例站立及步态改善(占41%),185例肌张力改善(占33%),252例流涎改善(占45%),174例斜视、眼球运动改善(占31%),251例语言清晰度改善(占45%),310例家长对手术结果总体满意(占55%).术后6个月有效率高于术后1年.结论:手足徐动型脑瘫惠者接受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在手足徐动症状、手指协调能力、肌张力、流涎以及语言发音方面确有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脑组织微循环改变及脑潜能神经元激活有关.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许世刚;徐林;曹旭;焦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襄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春丽;梅伟;王庆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国骨伤》2010年第4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垂直褥式缝合在跟骨手术中的应用

    自2005年2月至2009年1月,在跟骨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中应用改良的垂直褥式缝合法等软组织保护技巧,能明显降低切口感染、坏死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斌;朱忠;林列;徐国成;马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流动力学评估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预后估价作用.方法:12例骨盆骨折术后尿潴留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6~70岁,平均46.5岁)分别在术后1 d、1、3周3个不同时间点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并与12例正常受试者进行对比.结果:12例患者逼尿肌收缩力、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的异常与术后1 d、1、3周3个不同阶段存在一定相关性,患者在术后1 d、1、3周残余尿、膀胱容量、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压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但大尿流率明显下降(P<0.05);在尿潴留组中,术后1周与术后1 d、3周比较,膀胱容量升高(P<0.05),残余尿明显升高(P<0.05),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压均明显降低(均P<0.05),大尿流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将尿流动力学定量的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大程度地提高判断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预后的准确率,并为早期客观地评价排尿困难程度提供一个量化评估指标.

    作者:樊留博;马利中;田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