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昆;谢利民;李玉彬;于潼
儿童股骨颈骨折较少见,发生率约为成人股骨颈骨折的0.8%,大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1].既往治疗方法很多,治疗后并发症高,如股骨头坏死、髋内翻、骨骺早闭、骨愈合不良、骨不连等.自2004年以来应用C形臂X线机引导下切开复位中空钉固定治疗小儿股骨颈骨折13例,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世明;康两奇;尹小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通过对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论文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科研论文中在统计研究设计、统计表达与描述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正确实施上都完全止确的论著所占的比例很低,而在科研设计上出问题的绝不在少数.作为科研工作首要和关键的一环,如果科研设计不当,即便后来的统计表达和描述以及统计分析不出问题,所得到的科研结论也往往站不住脚.本文将从统计研究设计宏观的角度,概括地阐述科研设计的概念与要点.
作者:胡良平;毛玮;王琪;陶丽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Pipkin骨折足指髋关节后脱位同时合并的股骨头骨折,约占髋关节脱位的1%~16.8%[1],多由强大暴力导致,处理不当易导致股骨头坏死、异位骨化、骨关节炎等一系列并发症.自2001年至2007年,共收治12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陈农;董健;潘福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伸膝装置粘连是下肢骨折、感染和膝关节滑膜病变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屈膝功能不足70°,对生活和步态有较大影响时,需手术治疗.自2002年,在收治的32例伸直型膝关节僵直患者膝关节松解过程中,联合股四头肌成形及由我们设计的膝内外侧支持带成形术治疗并术后应用CPM机锻炼,疗效满意,现将治疗情况及有关问题讨论报告如下.
作者:陈兴民;强晓军;冯纪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MCL)是膝关节内侧的主要稳定结构,膝关节外侧暴力常常导致其损伤,MCL损伤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常见,其中股骨内上髁及胫骨内髁附着点的断裂又占相当比例.自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用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点断裂,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诸力;杨贺杰;韩勇;周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常规内固定治疗易发生术后并发症.自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选择混合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杨德福;张功林;章鸣;夏丽平;何继华;彭俊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uller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治疗13例膝关节后外侧损伤,7例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伴有前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伴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伴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其中5例为陈旧损伤.先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采用髂胫束前侧约10mm宽腱束经胫骨骨隧道至后侧腘肌腱通道,与腘肌腱平行返回腘肌腱上止点,挤压螺钉固定重建胭肌腱.采用股二头肌腱前1/3腱束及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外侧副韧带,术后早期进行CPM锻炼及股四头肌锻炼,6~8周扶拐下地.结果: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个月,无屈伸活动障碍,外旋稳定性和对侧相比无明显差别.术后1年,有2例在屈膝30°位存在内翻Ⅰ度松弛.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77~94分,平均86分.结论:Muller法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临床操作简便,不受重建材料限制,重建效果满意.
作者:周晓波;陈忠义;梁军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严重开放骨折的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急诊病例(Gustilo-Anderson.ⅢB)33例.31例保肢成功,分为A、B两组.A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21~55岁.急诊清创缝合后每天换药1~2次,通过两次清创,Ⅱ期植皮或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B组:15例(男11例,女4例),根治性清创(皮肤、肌肉),常规充分筋膜问室减压,修复撕脱的骨膜,Ⅰ期皮肤回植,包扎加用芒硝外敷,术后1周开始换药.术后评估两组脱套皮肤Ⅰ期手术的存活率、累计手术次数、是否使用游离皮瓣、术后前2周累计换药次数,术后48 h体温和血白细胞计数.结果:A组16例保肢成功.上肢10例,下肢6例,脱套皮肤平均存活率(77.88±4.21)%,其中5例运用游离皮瓣.B组15例.上肢10例,下肢5例,通过两次少量植皮愈合,平均皮肤存活率(97.53±3.09)%,无感染截肢和死亡病例.B组皮肤存活率优于A组(P<0.01),前2周换药累计次数B组少于A组(P<0.01),感染率和累计手术次数B组少于A组(P<0.01),所有患者随访大于3个月.结论:根治性清创结合芒硝外敷治疗四肢严重开放骨折,简便易行,适合突发事件(如地震)同时出现大量患者时运用.
作者:俞仲翔;匡勇;谈绎文;顾新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方法:226例移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134例,女92例;年龄5~12岁,平均8.58岁.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A组)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5.1~12岁),小夹板外固定治疗(B组)74例(男44例,女30例;年龄5~11.8岁),以及石膏托外固定治疗(C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5.5~12岁).观测3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肘内翻等指标,比较临床综合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5个月,参照疗效评定标准:A组优59例,良23例,差6例,优良率为93.18%;B组优37例,良29例.差8例,优良率为89.19%;C组优20例,良31例,差13例,优良率为79.69%.A、B、C三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6.82%、17.57%、32.81%.A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肘内翻发生率: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结论:三种外固定方法以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疗效佳,此种外固定方法稳定性高、抗旋转作用强、可调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快、肘内翻发生率低、临床疗效佳,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应作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外固定方法.
作者:何本祥;张斌;檀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股骨远端骨折按AO分类法可分为股骨髁上骨折(型)、髁部骨折(B型)、髁问合并髁上骨折(C型),其中C型中C2、C3型骨折为复杂,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并发症多,致残率高,是难治疗的骨折之一,手术是公认的首选方法[1].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股骨髁间C2及C3型骨折13例,疗效良好.
作者:杨金华;黄开;王筱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小趾囊炎的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小趾囊炎患者90例(160足).男3例(5足),女87例(155足);年龄17~76岁,平均49.2岁;病史1~32年,平均10.1年.采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和改良CouglIlin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术后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5.7个月.根据改良Coughlin疗效标准,优80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7.8%.2例出现延迟愈合,延长固定时间后截骨端愈合.结论: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小趾囊炎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作者:陈思;温建民;孙卫东;毕春强;孙永生;蒋科卫;梁朝;程程;胡海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仙灵骨葆胶囊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将50倒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仙灵骨葆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骨化三醇与钙尔奇D口服.在治疗前、后评价中医证侯积分,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观察有关骨代谢指标,包括血全段甲状旁腺素、骨钙素、血钙、血磷以及尿钙和尿磷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均升高,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骨钙素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组间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后血钙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全段甲状旁腺素、尿钙和血、尿磷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曾出现高钙血症1例.结论:两组药物在防治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症方面均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仙灵骨葆胶囊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吴剑静;温利平;吴云刚;沈权;韩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骨移植是骨科临床常用的方法,其中异体骨移植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对异体骨与不同生长因子复合移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多种生长因子与助诱导、抗感染、抑制免疫等栽体复合移植是今后异体骨移植的发展方向.
作者:詹旭;周辉;范小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髌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多为切开复位内固定,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采用空心螺钉微创治疗髌骨骨折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晨;翟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属于复杂股骨骨折,多由车祸、高处坠落等高速度、高能量损伤所致.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多合并其他系统损伤,漏诊率高,治疗也相对棘手,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有必要结合文献对本病加以探讨,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作者:薛继强;王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一般指6岁以上的儿童,由于患儿的持续负重,髋臼、股骨头的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软组织也随着股骨头的逐渐上移而变形明显.自2001年采用切开复化,Chiari骨盆内移截骨并加盖术,部分患儿合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相结合的联合手术方式,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苗武胜;姜海;马强;吴革;周梅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肱骨干骨折顺行与逆行髓内针固定的疗效.方法:入选1999年3月至2006年10月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肱骨干骨折105例,分为顺行髓内针组(A组)82例,逆行髓内针组(B组)23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1.2±20.9)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02).A组有4例(4.9%)不愈合,8例(9.8%)发生肩痛伴肩关节活动度减小,B组3例(13.0%)术中发生医源性骨折.A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B组(P=0.04),肘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行与逆行髓内针固定均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逆行髓内针固定医源性骨折发生率较高,应正确选择和制备髓内针入点.顺行髓内针固定有较高的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减小的并发症发生率,注意将髓内针尾埋于肩袖下方.细致保护和修复肩袖,术后进行合理的康复练习,有利于减少肩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
作者:李文毅;张伯松;张隆;郑淑慧;王树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以及黄芪干预重吸收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和胸腺肽治疗组等4组.动物10d后处死,取髓核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形态结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T、B细胞含量.结果:相对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髓核组织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T、B细胞含量比例明显大于模型组.结论:突出髓核组织能够引发自身免疫反应,黄芪对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的重吸收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自身免疫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姜宏;刘锦涛;惠礽华;王拥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重建前交叉韧带100例,其中50例采用经深低温冷冻及γ射线照射处理后的异体胫前肌腱重建,50例采用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固定方式均为股骨端横杆悬挂固定(Rigidfix)和胫骨端中心固定(Intratlx).术后通过对比两组症状体征、Lyshoim评分来对比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感染及韧带再断裂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5.6个月).异体组50例术膝轴移试验均阴性,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为阴性或Ⅰ度阳性;术后1年以上Lysholm总评分平均(89.3±6.3)分.自体组50例术膝体征检查结果与异体组类似,术后1年Lysholm总评分平均(90.5±4.5)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医生及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移植物.
作者:张磊;刘劲松;孙晋;李智尧;马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颞颌关节脱位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的脱位之一[1,2],2005年至2007年对23例采用口腔外复位均获得成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明亮;林传松;杨爱勇;关钦强;黄烁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