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验设计不容忽视随机原则

胡良平;陶丽新;王琪;毛玮

关键词:实验设计, 科研设计, 统计研究设计, 专业设计, 重要标志, 学术论文, 科研工作, 设计包, 科学性, 质量
摘要:一项科研工作或一篇学术论文,衡量其科学性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科研设计的质量.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研究设计两大方面.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抱膝滚腰锻炼防治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抱膝滚腰锻炼对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腰痛与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150例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抱膝滚腰锻炼组与结合组(每组50例).3组女/男构成比分别为16/34、13/37和15/35;平均年龄分别为(58.8±10.2)岁,(60.1±8.2)岁与(59.9±11.4)岁;平均病程分别为(16.3±14.9)个月,(17.1±15.3)个月与(19.8±17.2)个月.3组分别采用美洛昔康片口服、抱膝滚腰锻炼以及上两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的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腰痛指数的变化.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每月腰痛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疗效比较:对照组和抱膝滚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与对照组、抱膝滚腰锻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结合组的VAS疼痛评分与ODI指数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期间,后两组患者平均每月的腰痛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抱膝滚腰锻炼操作简单、无花费.是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疗效比较好的防治方法.

    作者:刘保新;徐敏;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梁柱;梁伟斌;王继;梁冬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胸椎横突基底作为椎弓根螺钉置入点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胸椎横突基底作为椎弓根螺钉置入点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2例患者采用胸椎横突基底作为椎弓根螺钉置入点的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术中解剖观察及定位操作方法,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年龄12~77岁,平均(32±9)岁;其中男84例,女48例.胸椎骨折85例,胸椎退变性疾病27例,脊柱结核12例,脊柱肿瘤8例.结果:所有椎弓根螺钉均徒手置入,共计螺钉788枚.以下胸段(T10-T12)置入螺钉多为366枚,少为T14枚.术中未发现大出血及脑脊液流出,未发现漏气.有13个椎弓根术中探查不良而予以及时改正,重新置钉.术后有2例诉有肋间麻木,经过2个月治疗后均消失,未再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胸椎横突基底作为椎弓根螺钉置入点是一个较为可靠的临床应用技术,从解剖形态学的特点上解决了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确定难的问题.结合术前的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仔细操作,可以准确、安全、可靠地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

    作者:校佰平;李明;徐荣明;胡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近年来,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区、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已成为临床上常用术式,效果良好.但常存在蒂部臃肿、卡压致静脉回流障碍等问题,切取面积大时,在皮瓣蒂部的远端常出现静脉危象导致皮瓣部分坏死.

    作者:贾新路;张云飞;程国良;李海清;马金柱;王大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序贯法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陛疼痛

    目的:研究应用序贯法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及临床效果.方法:自1994年至2008年共收治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28例,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5~59岁,平均42岁.应用三级序贯法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逐步调整药物治疗级别.直至疼痛缓解.根据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情况,评估药物镇痛效果.第一级:应用COX-2抑制剂.第二级: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COX-2抑制剂+卡马西平.第三级:应用阿米替林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加巴喷丁+神经妥乐平或COX-2抑制荆.结果: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缓解.第一级药物治疗VAS评分降低(23.3±1.2)分,第二级药物治疗VAS评分降低(54.5±3.8)分,第三级药物治疗VAS评分降低(65.8±5.1)分.结论:应用三级序贯法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具有疗效优良、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作者:姜传杰;谭远超;杨永军;张恩忠;刘峻;姚树强;于建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胸腰椎不稳与肠易激综合征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分析脊柱不稳与肠易激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至2006年门诊诊治的82例(男24例,女58例;年龄15~61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全部采用从脊柱着手进行手法治疗,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结果:82例治愈75例,好转7例.结论:胸腰椎不稳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直接发病原因,减少胸腰椎不稳对其周围神经或血管的压迫或刺激是治疗肠易激综舍征简便而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屈留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临床应用

    目的:膝关节置换在国内已广泛开展,发展合适国人自身的假体意叉重大,本研究介绍了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体会.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51例患者行TC-Dynamic膝关节置换.男19例,女32例;年龄71~84岁,平均(76.4±4.1)岁;骨性关节炎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病程5~40年,症状主要为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术后行HSS评分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48~6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HSS评分平均(86.1±7.7)分(63~95分);共32例患者荻48个月随访,HSS评分平均(83.5±8.1)分(60~95分).负重位X线检查力线测量结果:术前平均膝内翻(21.0±5.8)°(9°~30°),术后下肢力线基本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或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作为根据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设计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作者:徐志宏;陈东阳;邱旭升;蒋青;袁涛;翁文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术前术后对髋关节前倾角及髋臼壁发育情况的观察,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3例(61髋),男12例,女41例;左侧34例,右侧11例,双侧8例;年龄3~16岁,平均5.6岁.行双侧髋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测量前倾角(FNA)及髋臼壁的发育情况,与术中所见比较.采用Pemberton或Chiari骨盆截骨及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术后复查三维CT,测量FNA,观察新髋臼的情况,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53例患髋前倾角均增大,大90°,小35°,平均(45.6±11.4)°.正常45髋前倾角为(23.5±10.2)°.髋臼各壁不同程度发育不良,与术中所见符合.术后前倾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前倾角平均(15.6±5.8)°.髋臼对股骨头包容明显改善.结论:髋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全面显示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精确地测量FNA,对术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术后能更直观地判断手术效果,评估预后.

    作者:姜海;苗武胜;袁会军;余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制跟骨解剖钢板并易断螺栓系统固定跟骨骨折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观察自制跟骨解剖钢板及易断螺栓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研究其固定跟骨骨折的有效性.方法:将16具新鲜足标本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轴向加压损伤试验,制成跟骨骨折模型,并记录试验组标本的大载荷及大足弓位移.试验组标本采用自制钢板螺栓系统进行内固定,对照组行传统AO钢板螺钉固定.完成固定后进行轴向加压试验,测量并记录两组标本的大载荷、足弓位移和跟骨增宽.结果:试验组标本发生跟骨骨折时的大载荷、足弓大位移分别为(5 711.19±86.55)N和(18.57±2.79)mm,经自制钢板螺栓系统固定后的大载荷及负荷600 N时的足弓位移、足弓大位移、跟骨增宽分别为(7 866.74±181.58)N、(1.54±0.87)mm、(19.35±3.64)mm和(0.54±0.37)mm.对照组跟骨骨折模型经AO钢板螺钉固定后,测得大载荷及负荷600N时的足弓位移、跟骨增宽分别为(6702.94±241.06)N、(3.31±1.07)mm和(1.73±0.69)mm.试验组标本行内固定前、后进行比较,大载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大足弓位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后两组标本之间比较,备参数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跟骨骨折经自制内固定系统治疗后完全能达到正常足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能维持足弓强大的栽荷,跟骨解剖钢板及易断螺栓系统的固定强度和效果均优于AO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

    作者:陈占法;李西成;赵海涛;张奉琪;郭明珂;张奇;陈伟;张英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关节置换术相关感染监测和分析

    目的:对我院关节置换术的相关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为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7-8月对我院进行的9台关节置换手术进行了相关感染监测.采用5点采样法对面积约30 m2的手术室空气进行了4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通过棉拭子采样法对手术医师手部和手术器械(止血钳、手术剪、拉钩)分别进行14人次、76次采样并细菌培养.结果:手术问空气中浮游茵总数平均值为88.2 cfu/m3.对参与关节置换手术的医师手部检测中有8人次的细菌培养为阳性.暴露于空气中不同时间的未使用手术器械和使用不同时间后的手术器械细菌培养结果中有11次样本为阳性.结论:在关节置换手术中,手术人员要尽力维护手术间的空气洁净度,遵守外科洗手规则,减少无菌台在空气中的暴露.

    作者:王祖玉;姚晨;邱旭升;陈东阳;徐志宏;王峰;蒋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目的:研究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脊柱炎性髋关节病的近期疗效,探讨该病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11例(15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病患者进行随访,男9例,女2例;年龄16~53岁,平均32.5岁.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松动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可行性和技术难点.结果:失访1例,实际得访10例(14髋),10例疼痛缓解.随访时间平均16.2个月(8~34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0.9±3.4)分(2~47分),术后16个月平均(85.1±3.1)分(46~94分);术前屈髋度0°~75°,术后16个月35°~105°;术前外辰度0°~30°,术后16个月15°~55°.评价:优10髋,良3髋,差1髋.9例术后生活自理,其中6例可奔跑.1例疼痛部分缓解,关节功能恢复差.无术后股骨颈骨折发生,无异位骨化.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病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的精细操作和个体化手术设计至关重要.

    作者:何志勇;狄正林;陶崑;刘华;冯建翔;徐荣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脉冲灌洗生理盐水用量的研究

    目的:研究在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需要多少生理盐水的脉冲冲洗能有效去除骨和骨水泥(PMMA)碎屑.方法: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18例骨性关节炎惠者行骨水泥型TKA,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54~77岁,平均65.1岁;病程3~9年,平均6.7年.术中用脉冲灌洗枪冲洗8次,每次1 L生理盐水.在冲洗过程中,每升冲洗完的液体分别过滤收集起来,测量其中的骨和PMMA碎屑颗粒的重量.结果:碎屑颗粒的重量从第1 L到第8 L逐步递减,明显的差异出现在第1 L与第2 L、第2 L与第3 L、第3 L与第4 L之问,从第4 L起碎屑的重量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试验表明骨水泥型TKA术中脉冲灌洗4L生理盐水能有效去除骨和PMMA的碎屑颗粒.

    作者:翁文杰;张海林;华薇;邱旭升;徐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关节镜技术在Hoffa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Hoffa病是外伤、磨损、炎症等原因导致髌下脂肪垫水肿、增生,于胫股关节和(或)髌股关节形成挤夹或撞击,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所以也称为髌下脂肪垫挤夹综合征.由德国外科医师Hoffa于1904年首先报道并命名.

    作者:张强;张抒;范长春;李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肩胛骨骨样骨瘤合并肩关节滑膜炎1例

    患者,男,16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时右肩部疼痛,1个月后表现为夜间疼痛,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疼痛可明显缓解.病程中不伴发热,无夜间盗汗.查体:右肩关节无明显肿胀,无明显肌肉萎缩,肩关节外展受限(85°),肩关节周围及喙突下方压痛.

    作者:乙军;魏善武;乙楠楠;杨建;徐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采用小臼杯置换与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 Ⅳ型髋脱位

    目的:总结Crowe Ⅳ型先天性髋脱位采用小臼杯置换和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4例(16髋)患者,其中男2例,女12例;单髋12例,双髋2例;年龄38~75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Crowe分型标准的Ⅳ型诊断.手术指征:因髋关节严重疼痛和下肢不等长影响日常行走和活动者.臼杯均采用金属杯+聚乙烯内衬组装设计,外径42~44 mm,内径22.225 mm,聚乙烯内衬厚6~7mm,其中Duraloc(Depuy,Warsaw,USA)10髋,Pressfit S Ⅱ(LINK,Germany)6髋.全部患者均采用髋臼内壁磨锉加深,以改善髋臼对臼杯的覆盖,无一例因臼杯覆盖不满意而采用大块骨植骨加盖.评定指标: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均采用Harris标准评分,臀中肌按5级肌力标准和Trendelenburg征检查.术后X线摄片检查包括臼杯的固定区域(真臼区的大小和位置按Ranawat三角测量法确定)、覆盖度(以臼杯内和外缘距离的百分率表示)以及外展角等.结果:术后X线摄片显示臼杯负重区获髋臼覆盖达98%以上,臼杯平均从Ranawat三角内移(5.8±1.2)mm,上移(6.2±1.7)mm.随访3~9年,髋关节功能从术前的25~32分改善至手术后1年的90~98分.X线片显示:加深后的髋臼内壁缺损和骨水泥覆盖区均在手术4~8个月后获骨性愈合,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率每年(0.10±0.03)mm,至今无一髋需行翻修术治疗,也无一髋假体显示有肯定松动或可能松动以及骨溶解.结论:采用小臼杯置换与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1V型髋脱位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早、中期疗效满意.

    作者:孙俊英;郝跃峰;杨沛彦;杨玉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浮肩损伤的手术治疗

    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injury,FSI)是指同侧的锁骨干和肩胛颈同时骨折而造成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结构(superior suspensory shoulder complex,SSSC)双重破坏的一种少见的肩部严重损伤.目前仅有少量文献报道,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交通事业的发达,浮肩损伤的发生也逐渐增多.

    作者:刘树民;王晓梅;周传凯;王晓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折功能锻炼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十分重视功能锻炼,它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骨折整复固定后即开始功能锻炼,体现了祖国医学治疗骨折的动静结合原则.它可以使骨折端产生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但同时不正确的功能锻炼又会产生剪切力、扭转力等不良应力,形成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因素.因此,骨折功能锻炼的生物力学研究也成为骨折治疗中的一个热点.

    作者:方斌;杨海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实验设计不容忽视随机原则

    一项科研工作或一篇学术论文,衡量其科学性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科研设计的质量.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研究设计两大方面.

    作者:胡良平;陶丽新;王琪;毛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全髋翻修骨缺损分型的现状

    全髋翻修中骨缺损的分型包括髋臼侧和股骨侧.髋臼侧的分型有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分型(AAOS),Paprosky分型,Engh分型,Gross分型,Gustilo & Pastemak分型和重庆髋臼骨缺损分型等.股骨侧的分型有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分型(AAOS),Paprosky股骨缺损分型,Mallory分型,Taylor和Rorabeck的改良Mallory分型等.不同分型之间的术前评估不一致,导致了应用混乱,需要更多的研究.

    作者:高兆宾;王志生;王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生物型髋关节假体涂层脱落的临床分期和预防

    目的:对于生物型髋关节长期的生物学效应是未知的.探讨生物型髋关节假体涂层脱落的原因和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5例生物型髋关节假体涂层脱落进行分析,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男3例,女2例;年龄55~68岁.术中取出假体进行分析,探讨涂层脱落发生的原因.对照组为翻修术取下的正常假体(10例).使用组织形态学观察断面的表面形态和微结构,并用电子数显外径千分尺测量碎片厚度,维式硬度计测量涂层的维式硬度(HV),以及Push-out试验测量界面抗剪切强度.对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组织形态学观察有区别.2例HA涂层脱落患者涂层厚度分别为112、138μm;维氏硬度分别为5 843、4 524 Hv;抗剪切强度分别为12.4、11.6 MPa.3例钛珠涂层脱落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82、88及87分.结论:多种原因可同时导致假体涂层脱落,但临床上碰到的涂层脱落的病例多与假体质量有关,现有各种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涂层与假体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预防涂层的早期脱落.

    作者:王峰;陈东阳;邱旭升;徐志宏;王祖玉;史冬泉;蒋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Freiberg病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13例(18足),其中男1例(1足),女12例(17足).合并蹲外翻12例(17足),创伤性关节炎1例(1足).病变均为第2跖趾关节.X线参照Smillie分期,所有惠足均为晚期,其中4期11足,5期7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1.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术前AOFAS评分平均为(50.06±9.59)分,术后平均为(77.50±4.99)分,术后与术前AOF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痛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作者:温建民;孙卫东;桑志成;胡海威;孙永生;蒋科卫;梁朝;程棗;林新晓;吴夏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