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lizarov技术对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的实验观察

韩大为;李良华;王清玉;卢圣友

关键词:踝关节, 软骨, 骨再生, 病理学
摘要:目的:了解在Ilizarov技术下,受牵拉的实验踝关节软骨之间的压力改变对关节软骨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8只实验狗左后足踝关节处分别装上llizarov外固定支架,采用1mm/d的牵拉速度,先制造内翻畸形,时间3周,致踝关节内翻15°,摄X线片证实后,停止牵拉3周,再以相同的速度(1 mm/d)矫正畸形,时间3周.并于第3,7、9周(分组为:A组、B组、C组)取实验足内侧关节软骨和健足内侧关节软骨(D组),通过HE染色,观察内侧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软件Image-Pro Plus6.0取得图像灰度值,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的显微结构.结果:①Mankin得分:手术后A组和B组Mankin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手术后B组和C组Mankin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②灰度值:A组和B组比较,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4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D组比较.P=0.03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比较,P=1.2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lizarov牵张技术牵拉下,当踝关节软骨面之间压力增大时,关节软骨会发生压力性坏死;当关节软骨面之间压力逐渐减小后,关节软骨可逐渐恢复再生.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上胸椎前方入路重要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

    目的:建立上胸椎前方入路重要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为学习此区域的解剖和制定术前计划提供帮助.方法:采用第三军医大学提供的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选取T1椎体上缘到T5椎体下缘层面的连续断面图像,导入Photoshop CS中进行自动化批处理裁切后转变为JPEG图像.然后再分别导入3D Doctor 3.5和Amira 4.0两个软件程序中进行表面重建和体积重建.结果:表面重建模型可以旋转至任何角度,各解剖结构可单独或同时显示,可以从任何视角观察.体积重建模型可以提供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斜切面的二维图像,能提供丰富的内部细节.结论:上胸椎前方入路重要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地显示各个重要解剖结构的大体形态、空间位置和毗邻关系,十分有助于学习这一复杂区域的解剖和术前计划的制定.

    作者:黄义星;金联洲;池永龙;章华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下胫腓联合损伤螺钉内固定治疗新进展

    下胫腓联合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对重量的传导和行走都很重要.治疗不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长期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临床上应用多的是用AO皮质骨螺钉行胫腓横向固定,但是时于如何运用螺钉横向固定下胫腓联合仍有争议.本文综述了下胫腓螺钉固定的技术现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践指导.

    作者:宋耀宗;孙天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跳跃性脊柱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邻的椎体或其附件同时发生骨折,为脊柱跳跃性骨折.跳跃性脊柱骨折又称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multiple-level noncontigous spinal fractures,MNSF).

    作者:陈来;陈雅;林虹;叶利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

    目的:探讨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的疗效.方法:1995年6月至2007年10月收治24例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28-58岁,平均35.4岁.伤后到就诊时间0.5~12 h.右侧15例,左侧9例;闭合伤22例,开放性创伤2例.均在入院后5 h内采用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整复固定.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6~60个月,采用Kenwrisht评定标准,优18例,良4例,可2例,差0例.结论:急诊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复位固定容易,对距骨血运破坏小,是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降低距骨坏死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华水;布金鹏;谢新敏;贾逢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创伤后踝关节慢性疼痛的关节镜诊治

    目的:探讨对创伤后慢性踝关节疼痛患者行关节镜检查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8年6月,收治39例创伤后踝关节慢性疼痛的患者,男15例,女24例;年龄15~58岁,平均32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18个月,其中X线显示受伤时骨折脱位者26例.均行关节镜检查,明确关节内病变状况,并对相应病变行镜下清理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后足踝评分表对手术前后功能状况进行评分.结果:软骨损伤及退变26例,游离体形成3例,撞击综合征21例.引起主要撞击的组织有:滑膜增生3例;韧带断裂后断端撞击10例,包括距腓前韧带断裂7例,下胫腓韧带前内侧束远端断裂3例;半月板样组织撞击6例;骨软骨增生撞击3例.平均随访(14.2±8.4)个月(5~36个月),术后关节功能AOF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9.7±16.9)分改善为(68.8±21.2)分,其中主观评分改善更为明显,术前平均(22.8±10.0)分,术后(29.5±12.1)分.结论:对于踝关节损伤后慢性疼痛患者,尤其是X线无骨折脱位者,及时行关节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关节内具体病变状况,且术中一并进行关节清理,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

    作者:赵其纯;尚希福;蔡道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57例

    踝关节骨折脱位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属关节内骨折.自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运用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踝部骨折脱位57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静;金海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舟状骨腰部骨折的治疗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分别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状骨腰部骨折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滕晓峰;陈宏;魏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策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常见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1],多由高处坠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属于高能量损伤,以青壮年居多.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67例69足的跟骨骨折手术病例,共发生术口感染、术口皮肤坏死、腓骨肌腱损伤、距下关节炎疼痛等不同并发症10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詹开喜;王大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几点新认识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急诊常见的骨折之一.一般而言,普通的踝关节骨折,其诊断与治疗均不困难,有经验的骨科医师更认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较为简单可靠.然而,踝关节骨折后的慢性疼痛[1]、继发的创伤性骨关节炎却并不少见.

    作者:徐向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腓侧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多数为高能量伤,部位特殊,治疗要求高,治疗不当容易出现骨不连、骨外露感染、踝关节僵硬等严重并发症.自1999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解剖型腓侧胫骨远端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56例,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苏士乐;刘浩;尹华斌;章宏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胫骨平台骨折T形钢板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内的损伤,大部分胫骨平台骨折是强大外翻应力合并轴向载荷的结果,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关节面的精确复位,重建胫股关节面的对应关系,恢复下肢力线,早期功能锻炼及避免术后并发症.

    作者:高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适应证以及早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问骨折40例.男9例,女31例;年龄75-95岁,平均81.1岁.骨折后入院时间3~48 h,平均11.5 h.按Evans分型:Ⅱ型8例,Ⅲ型21例,Ⅳ型11例.入院后至手术时间4~8d,平均4.8d.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髋部活动能力,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0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下床时间4~7d,平均5.9 d.3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发生,14例恢复到受伤前的活动水平,有17例出现了髋关节活动能力下降.术后4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66.67±26.35)%,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76.08±25.62)%.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进行Harris评分,其中伤前髋部活动能力正常的10例患者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过程安全,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高.

    作者:孙玉明;蒋东明;毛国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跟骨骨折的可调式三角形外支架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目的:设计用于跟骨骨折的可调式三角形外支架,并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支架安装在3根横穿跟骨结节、胫骨下端、第1楔骨的克氏针的肢体两侧,通过调节支架的支撑杆长度使克氏针作用于跟骨结节,使跟骨的B(o)hler角和其前后径得到恢复,辅以手法复位,达到恢复跟骨形状的目的.自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临床治疗34例,男30例,女4例;年龄19~54岁,平均36.7岁;B(o)hler角-5°~15°,平均13.5°.其中Sander Ⅱ型2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结果:34例均得到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5个月.B(o)hler角恢复至30°~40°,平均32.5°.Maryland评分由术前平均(24.76±15.0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3.26±16.81)分,按Maryland标准评定,优8例,良21例,可3例,差2例.结论:用于跟骨骨折的可调式三角形外支架具有方法简便、复位好、再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纠正B(o)hler角和恢复跟骨前后径效果确实,是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周三保;王新杰;潘安男;陈辉;袁盛平;林望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国骨伤》2009年第12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纸夹板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

    目的:研究纸夹板体系固定对于Barton骨折不稳定性的控制.方法:自1998年至2007年,采用手法整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8岁,平均45.3岁;病程1~15 h,平均4.2 h;均有外伤史.X线片示桡骨远端掌侧缘骨折,骨折块向近、掌侧移位,腕骨随之向掌侧半脱住.采用Anderson评价法评定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0.5~2年,平均12.3个月.临床愈合时X线片示时位对线好26例,4例掌侧骨折块略向掌侧移位1~2.5 mm.终功能:24例腕、前臂活动范围及功能完全恢复正常,6例腕、前臂活动范围稍受限但均无碍日常功能.按Anderson成人前臂骨折治疗效果评价分级标准评定,优24例,良6例.结论:采用本固定方法固定牢固,可促进血肿吸收,可在原固定基础上随时加固固定,且不会出现组织压疮及坏死,安全有效.

    作者:赵兴玮;王红杰;张立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可膨胀式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

    胫腓骨骨折是骨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下肢骨折,因石膏、夹板固定的不确定性,目前临床上外科手术内固定是治疗此类骨折的主要选择,可膨胀式髓内钉(expendable intramedugary nail)治疗胫腓骨骨折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固定方法和材料之一.自2004年11月至2008年6月使用可膨胀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3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俊;张妙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试验

    目的:比较研究艾灸与红外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简单随机法,根据SAS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1.2±6.4)岁;病程9~43个月,平均(23.6±13.8)个月;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19~28分,平均(24.3±3.3)分.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7-79岁,平均(62.5±9.3)岁;病程8~45个月,平均(24.6±16.6)个月;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20~29分,平均(25.9±3.0)分.治疗组给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红外线治疗,治疗随访4周,对比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照Lysholm临床疗效评分,治疗组平均为(87.5±5.6)分,对照组为(85.9±3.5)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疼痛、关节屈伸度、关节稳定度与上下楼梯分值进行比较,疼痛与关节稳定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红外线治疗相比,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稳定性,提高疗效.

    作者:苏佳灿;曹烈虎;李卓东;王思成;张前进;马玉海;扶晓明;禹宝庆;杜宁;张春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奇正青鹏膏剂外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止痛消肿作用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评价奇正青鹏膏剂外用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运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利用SAS软件的PROC PLAN语句,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8.2±9.7)岁,用奇正青鹏膏剂外用治疗;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平均年龄(47.7±13.7)岁,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以掌指关节中肿痛重的一个关节作为观察关节,观察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晨僵等情况,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症状积分指数(VAS记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共有68例完成试验,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治疗2周末治疗组显效1例,有效27例,无效7例;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1周末治疗组关节肿胀的评分为(4.0±1.4)分,低于对照组的(5.5±1.9)分.结论:奇正青鹏膏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缓解关节疼痛疗效相当,奇正青鹏膏剂消肿作用更强.

    作者:周彩云;潘峥;马芳;唐今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国汶川地震伤员骨科开放性伤口的细菌学分析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伤员骨科开放性伤口的菌谱特点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收集148例骨科开放性伤口地震伤员,男71例,女77例;年龄2-82岁,平均40.4岁;其中被埋37例,被埋时间为5 min~102 h.对340份伤口渗出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48例地震伤员伤口感染率为66.2%.340份标本分离培养出25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77.8%,革兰氏阳性菌占20.6%.汶川地震伤员骨科开放性伤口感染细菌排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氏菌(16.3%)、鲍曼/溶血不动杆菌(16.0%)、金黄色葡萄球菌(13.6%)、铜绿假单胞菌(12.5%)和阴沟肠杆菌(8.6%).结论:微生物研究者、感染控制人员和临床医生都应重视伤口渗出物的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生素使用水平.

    作者:王慧燕;段鑫;陈莹;李箭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

    目的:观察及评价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患者23例25足,全部采用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8~35岁,平均14.6岁;病程6个月~12年.主要症状是跑步或行走后足疼痛,多为间歇性,查体足舟骨粗隆处异常突起伴压痛,X线或CT检查发现副舟骨存在.治疗是以足副舟骨为中心做一长约2 cm弧形切口,剖开或部分切断胫后肌腱,暴露出副舟骨并切除,明显突起的舟骨隆突部分咬除和修整,胫后肌腱均予修复.术后佩戴内翻位支具2周扶双拐不负重行走,2周后逐渐弃拐负重,3个月内避免剧烈跑跳运动.有残留症状者结合理疗和足弓垫支撑垫等处理措施.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症状缓解程度及活动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1足,大部分缓解4足(其中3足合并轻度扁平足,1足合并陈旧扭伤).平均住院5 d,无切口感染,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对胫后肌腱损伤小,不干扰足底内侧纵弓,术后无须长时间制动,住院时间短,创伤小,临床疗效较好,特别适合无扁平足及陈旧足外伤患者.

    作者:池雷霆;李程;张东;李智;黄波;张廷玖;庾明;王枰稀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