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玮;王红杰;张立强
踝关节骨折脱位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属关节内骨折.自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运用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踝部骨折脱位57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静;金海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的关系.方法:随诊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56~86岁,平均72.3岁)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对患者随访,用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O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满意度.结果:①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者52例,平均延长(9.2±3.2)mm,其中延长1~10 mm者29例,平均4.9 mm;延长11~22 mm者23例,平均14.6mm.缩短者13例,平均缩短(6.4~2.1)mm;等长者15例.②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者,延长1~10mm组与延长11~22mm组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下肢延长者(两组)比缩短者及等长者OHS评分差;缩短者与等长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术后1年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11~22 mm者比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 mm者OHS评分差;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肢体延长11~22mm者、肢体等长者、肢体缩短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肢体延长1~10 mm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尤其是患肢延长11~22mm对术后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且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减轻.因此,术前、术中应尽量采取措施避免下肢不等长的产生,术后则应积极对下肢不等长进行处理.
作者:翁文杰;王锋;张海林;邱旭升;邱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内的损伤,大部分胫骨平台骨折是强大外翻应力合并轴向载荷的结果,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关节面的精确复位,重建胫股关节面的对应关系,恢复下肢力线,早期功能锻炼及避免术后并发症.
作者:高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适应证以及早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问骨折40例.男9例,女31例;年龄75-95岁,平均81.1岁.骨折后入院时间3~48 h,平均11.5 h.按Evans分型:Ⅱ型8例,Ⅲ型21例,Ⅳ型11例.入院后至手术时间4~8d,平均4.8d.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髋部活动能力,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0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下床时间4~7d,平均5.9 d.3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发生,14例恢复到受伤前的活动水平,有17例出现了髋关节活动能力下降.术后4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66.67±26.35)%,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76.08±25.62)%.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进行Harris评分,其中伤前髋部活动能力正常的10例患者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过程安全,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高.
作者:孙玉明;蒋东明;毛国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研究艾灸与红外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简单随机法,根据SAS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1.2±6.4)岁;病程9~43个月,平均(23.6±13.8)个月;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19~28分,平均(24.3±3.3)分.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7-79岁,平均(62.5±9.3)岁;病程8~45个月,平均(24.6±16.6)个月;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20~29分,平均(25.9±3.0)分.治疗组给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红外线治疗,治疗随访4周,对比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照Lysholm临床疗效评分,治疗组平均为(87.5±5.6)分,对照组为(85.9±3.5)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疼痛、关节屈伸度、关节稳定度与上下楼梯分值进行比较,疼痛与关节稳定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红外线治疗相比,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稳定性,提高疗效.
作者:苏佳灿;曹烈虎;李卓东;王思成;张前进;马玉海;扶晓明;禹宝庆;杜宁;张春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岁.病变部位为胸腰段,2个椎体3例,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1例,皆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8.0±9.7)°.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例,E级12例.术前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及全身支持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9~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脊柱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6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9.8±3.3)°,平均矫正17.2°,术前、术后比较,P<0.01,植骨均融合.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7例.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
作者:徐跃根;杨亚东;刘师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患者,男,27岁,因双足畸形、行走步态异常15年余前来就诊.患者于15年前(约12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步态异常,症状进行性加重,且逐渐出现双下肢畸形,2年后逐渐出现双手肌肉萎缩.
作者:姚剑飞;冯彪;郭志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伤员骨科开放性伤口的菌谱特点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收集148例骨科开放性伤口地震伤员,男71例,女77例;年龄2-82岁,平均40.4岁;其中被埋37例,被埋时间为5 min~102 h.对340份伤口渗出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48例地震伤员伤口感染率为66.2%.340份标本分离培养出25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77.8%,革兰氏阳性菌占20.6%.汶川地震伤员骨科开放性伤口感染细菌排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氏菌(16.3%)、鲍曼/溶血不动杆菌(16.0%)、金黄色葡萄球菌(13.6%)、铜绿假单胞菌(12.5%)和阴沟肠杆菌(8.6%).结论:微生物研究者、感染控制人员和临床医生都应重视伤口渗出物的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生素使用水平.
作者:王慧燕;段鑫;陈莹;李箭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患者,男,63岁,双手、双足肿痛10余年,反复发作,期间可自行缓解,近期加重6月余.查体:右手掌指关节及双足第1跖趾关节肿胀明显,扪之较硬,多处有结节,大约2.5 cm×3.2 cm.
作者:吕冬亮;陆雪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操作及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收治156例患者,男121例,女35例;年龄18~59岁,平均41岁.32例双跟骨骨折,其中23例同时行双跟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跟骨共179足.对所有患者的手术记录予以分析,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结果:179个跟骨骨折中,有31足(17.3%)术后伤口出现问题:伤口感染不愈合26足(14.5%),皮缘坏死5足(2.8%),伤口不愈合.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存在许多问题,从手术设计到具体操作,以及骨折复位和固定.结论:手术的改良、微创操作、简单而有效的内固定是避免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惟一途径.
作者:校佰平;李明;王邦荣;周龙;俞怡辉;王庆;魏军渔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常见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1],多由高处坠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属于高能量损伤,以青壮年居多.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67例69足的跟骨骨折手术病例,共发生术口感染、术口皮肤坏死、腓骨肌腱损伤、距下关节炎疼痛等不同并发症10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詹开喜;王大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分别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状骨腰部骨折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滕晓峰;陈宏;魏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2002年至2008年治疗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61倒,男39例.女22例;年龄14~71岁,平均41岁.均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61例中59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术后外踝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于术后3周愈合,内踝伤口全部Ⅰ期愈合.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7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35例,良13例,可13例.结论:强调踝关节骨折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同时,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三角韧带.
作者:丛培军;刘佰弘;王基萍;乔永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设计用于跟骨骨折的可调式三角形外支架,并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支架安装在3根横穿跟骨结节、胫骨下端、第1楔骨的克氏针的肢体两侧,通过调节支架的支撑杆长度使克氏针作用于跟骨结节,使跟骨的B(o)hler角和其前后径得到恢复,辅以手法复位,达到恢复跟骨形状的目的.自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临床治疗34例,男30例,女4例;年龄19~54岁,平均36.7岁;B(o)hler角-5°~15°,平均13.5°.其中Sander Ⅱ型2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结果:34例均得到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5个月.B(o)hler角恢复至30°~40°,平均32.5°.Maryland评分由术前平均(24.76±15.0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3.26±16.81)分,按Maryland标准评定,优8例,良21例,可3例,差2例.结论:用于跟骨骨折的可调式三角形外支架具有方法简便、复位好、再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纠正B(o)hler角和恢复跟骨前后径效果确实,是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周三保;王新杰;潘安男;陈辉;袁盛平;林望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胫腓骨骨折是骨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下肢骨折,因石膏、夹板固定的不确定性,目前临床上外科手术内固定是治疗此类骨折的主要选择,可膨胀式髓内钉(expendable intramedugary nail)治疗胫腓骨骨折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固定方法和材料之一.自2004年11月至2008年6月使用可膨胀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3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俊;张妙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对创伤后慢性踝关节疼痛患者行关节镜检查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8年6月,收治39例创伤后踝关节慢性疼痛的患者,男15例,女24例;年龄15~58岁,平均32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18个月,其中X线显示受伤时骨折脱位者26例.均行关节镜检查,明确关节内病变状况,并对相应病变行镜下清理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后足踝评分表对手术前后功能状况进行评分.结果:软骨损伤及退变26例,游离体形成3例,撞击综合征21例.引起主要撞击的组织有:滑膜增生3例;韧带断裂后断端撞击10例,包括距腓前韧带断裂7例,下胫腓韧带前内侧束远端断裂3例;半月板样组织撞击6例;骨软骨增生撞击3例.平均随访(14.2±8.4)个月(5~36个月),术后关节功能AOF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9.7±16.9)分改善为(68.8±21.2)分,其中主观评分改善更为明显,术前平均(22.8±10.0)分,术后(29.5±12.1)分.结论:对于踝关节损伤后慢性疼痛患者,尤其是X线无骨折脱位者,及时行关节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关节内具体病变状况,且术中一并进行关节清理,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
作者:赵其纯;尚希福;蔡道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奇正青鹏膏剂外用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运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利用SAS软件的PROC PLAN语句,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8.2±9.7)岁,用奇正青鹏膏剂外用治疗;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平均年龄(47.7±13.7)岁,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以掌指关节中肿痛重的一个关节作为观察关节,观察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晨僵等情况,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症状积分指数(VAS记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共有68例完成试验,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治疗2周末治疗组显效1例,有效27例,无效7例;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1周末治疗组关节肿胀的评分为(4.0±1.4)分,低于对照组的(5.5±1.9)分.结论:奇正青鹏膏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缓解关节疼痛疗效相当,奇正青鹏膏剂消肿作用更强.
作者:周彩云;潘峥;马芳;唐今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住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时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陈一衡;徐丁;徐华梓;池永龙;王向阳;黄其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及评价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患者23例25足,全部采用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8~35岁,平均14.6岁;病程6个月~12年.主要症状是跑步或行走后足疼痛,多为间歇性,查体足舟骨粗隆处异常突起伴压痛,X线或CT检查发现副舟骨存在.治疗是以足副舟骨为中心做一长约2 cm弧形切口,剖开或部分切断胫后肌腱,暴露出副舟骨并切除,明显突起的舟骨隆突部分咬除和修整,胫后肌腱均予修复.术后佩戴内翻位支具2周扶双拐不负重行走,2周后逐渐弃拐负重,3个月内避免剧烈跑跳运动.有残留症状者结合理疗和足弓垫支撑垫等处理措施.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症状缓解程度及活动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1足,大部分缓解4足(其中3足合并轻度扁平足,1足合并陈旧扭伤).平均住院5 d,无切口感染,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对胫后肌腱损伤小,不干扰足底内侧纵弓,术后无须长时间制动,住院时间短,创伤小,临床疗效较好,特别适合无扁平足及陈旧足外伤患者.
作者:池雷霆;李程;张东;李智;黄波;张廷玖;庾明;王枰稀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