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郑松;范国民;张玉山
目的:就带锁髓内针与旋入式髓内针治疗股骨干新鲜骨折的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带锁髓内针和旋入髓内针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12~68岁,平均33.5岁;其中稳定型骨折(股骨干狭窄段以上的横断、短斜或短螺旋骨折)41例,不稳定型骨折(狭窄段破坏粉碎大于直径50%的长斜及螺旋骨折、髓腔扩大的中下1/3骨折、多段骨折等)19例;均为新鲜骨折,不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为伤后2 h~7 d.采用上述两种髓内针进行内固定.带锁髓内针治疗组患者术后即刻开始邻近关节功能活动,4~5 d后开始患肢10~15 kg的部分负重.旋入髓内针治疗组切口愈合后开始关节活动,6周后开始部分负重功能练习.然后,分别就其生物力学特点、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功能恢复以及手术适应证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带锁髓内针组:闭和性骨折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16周,开放性骨折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20周.愈合率100%,畸形愈合率为7.9%.下肢功能恢复优27例,良1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93.3%.旋入髓内针组:闭和性骨折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16周,开放性骨折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23周.愈合率87%,畸形愈合率为18.2%.下肢功能恢复优23例,良2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3.3%.两组术后均未见金属断裂和骨不连现象.两组疗效在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率、再次手术率及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等项指标差异明显.结论:带锁髓内针与旋入髓内针相比较对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股骨干骨折更具有可靠性、可操作性,并且可以降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旋入髓内针在其适应证内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满江;孙树东;张欣;杨东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股骨颈骨折老年人多见,其预后难以预料,治疗一直颇具挑战性.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54例,取得满意结果.
作者:顾鸿程;蒋兴良;徐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战地条件下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14例进行总结回顾,观察战地条件下通过及时诊断并采用神经吻合术、修复术以及保守治疗等治疗方法对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结果:14例患者全部获得4周随访,所有患者神经损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地震伤中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战地条件下应因地制宜,结合患者伤情,早期给予有效治疗.
作者:苏佳灿;李卓东;禹宝庆;曹烈虎;张春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突发性强、破坏性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重大.5月13日上午10时,我院迅速组织了一支20名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护队和一批抢救器械及药品,奔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医疗救治工作.5月23日我院还接收了一批从四川地震灾区转运来的重伤员,全部伤员均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治疗.此次治疗的伤员当中,相当一部分是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笔者结合这些伤员的病情特点,谈谈地震中脊柱脊髓损伤的现场救治及后期治疗方面应引起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者:邱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地震致骨折伤员的伤情,总结救治经验,探讨战时前线医疗救治模式.方法:在对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灾害的骨折伤员现场救治中,采集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伤情,观察手术伤员的临床疗效.验证军地医疗机构联合救治模式的合理性.结果:①收治住院骨折伤员236例,四肢骨折占81.3%,多发骨折占11.4%,开放性骨折占10.6%.②手术伤员55例,术后功能明显改善者达65.5%,无术后感染及截肢病例.③辅以心理疏导,患者均能配合临床治疗,术后短期内功能恢复程度与平时骨折伤员无明显差异.结论:①本次地震危害大,伤员量大、病情较重,以四肢骨折为主,救治过程中应重视全身情况.②医疗队与当地医院合作,进行联合救治,应该视为一种全新的卫勤实践与理念,具有一定优越性.③心理疏导为伤员术后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丁宇;孙涛;王鹏建;向建华;张茂昌;李永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策略(DC)治疗后地震多发伤病员的处理及APACHE Ⅱ评分判定计划再手术时机.方法:于2008年5月18日至6月30日对21例已实施DC的危重地震伤病员进行内科支持、外科干预,于重症监护室(ICU)恢复生理潜能,连续APACHE Ⅱ评分,判定伤病员生理状况及创伤程度,分期分阶段对骨与软组织伤实施关节内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更改外固定支架为坚强的内固定方式、椎体爆裂骨折的内固定手术以及软组织重建等确定性手术.结果:通过二期计划再手术策略对伤病员的确定性治疗,21例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并发症少,伤残率低,无死亡事件.结论:适时评估患者生理潜能、判定手术时机、正确的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此类伤病员的并发症、伤残率及病死率.
作者:王北岳;赵建宁;郭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后,第二军医大学第七医疗队于5月15日凌晨抵达重灾区江油市,至7月7日离开54d中,共处理开放性胫腓骨骨折43例.山于地震伤在不同时期、不同震级、不同地理环境及建筑物条件下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加上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高致残率(截肢、感染、肢体短缩)在地震伤中的高发生率[1],故将这43例的病例特点及我们的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许硕贵;吴亚乐;王家林;贲道锋;付强;张福利;范恒俊;李天军;石松;李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伤后送老年伤员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地震后我院收治的14例老年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救治方法.结果:经过4~8周的处理,14例老年伤员均获得有效治疗.所有伤员预后良好,无麻醉及手术并发症,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肺栓塞、褥疮、脑卒中等并发症,出院时合并的内科疾患得到有效控制,心理状况良好,营养状况明显好转.结论:对老年伤员的伤情与全身状态评估,小组方式的治疗护理与康复,积极营养支持,根据伤情积极对症处理,辅以必要的心理干预,是提高老年地震伤员疗效的关键.
作者:付青格;张春才;王志伟;苏佳灿;许硕贵;曹烈虎;刘欣伟;李卓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目前,其分型方法多样,往往会造成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上的混乱,不利于临床选择佳治疗方法.本文就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状况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赵勇;崔秀仁;王雷;闫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通道髓芯钻孔减压技术加自体骨髓干细胞、DBM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根据股骨头坏死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型方法对87例103髋进行三通道髓芯钻孔减压技术加自体骨髓干细胞、DBM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其中男71例(86髋),女16例(17髋);平均年龄47岁;平均病程1.3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患髋疼痛、功能障碍、跛行,术前对患者进行分期评价,根据术前、术后症状,VAS及Harris评分,同时结合影像学表现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随访超过2年,平均时间2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7.3分增至术后平均74.0分,平均优良率75.7%.Ⅰ型优良率88%(22/25),Ⅱ型优良率78.7%(37/47),Ⅲ型优良率61.3%(19/31).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三通道髓芯钻孔减压技术结合DBM、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既去除了病灶,又利用DBM的骨诱导作用和自体骨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功能,可以恢复股骨头的负重结构,消除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塌陷前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季卫锋;丁伟航;马镇川;厉驹;童培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双头自动加压新型外固定支架的力学特性.方法:将15具新鲜湿润股骨头标本,分试验组5具和对照组10具(动力髋螺钉DHS和传统外固定支架各5具).在试验时实行等级加载,0~1 800 N,加载速度1.4 mn/min,分别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扭转力学性能和股骨的极限承载能力,以比较不同器械的优劣.结果:试验组在股骨转子间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股骨的扭转力学性能以及极限承载能力均优于DHS和传统外固定支架(P<0.05).结论:双头自动加压新型外固定支架嵌后比较紧密,无滑动,能有效地防止髋内翻畸形的发生.
作者:秦玉星;盛国庆;王以进;姜林忠;茅云伟;史荣军;束军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笔者曾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吴山教授学习1年,现将其辨治肩周炎的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范志勇;黄增彬;赖淑华;钟伟;郭汝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设计一种骨骺部可滑动延长钢板,通过动物实验了解该钢板在动物体内能否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同时,又能减轻对骨骼纵向生长的抑制,减少肢体畸形的发生.方法:根据儿童、青少年股骨髁部的解剖特点设计出适用于儿童、青少年股骨髁部骨折的内固定滑动钢板.实验动物选30只1.5月龄健康山羊,12只为正常对照组,余18只为钢板内固定组,其中右后肢采用普通钢板固定,左后肢采用滑动铜板固定.术后不同时相点对所有山羊双侧股骨进行X线摄片检查和使用组织化学、电镜观察评估骨骺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X线摄片检查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1 d双侧股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4、6个月双侧股骨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滑动延长钢板侧股骨长度明显长于普通钢板侧,股骨长度术后1、2、4、6个月分别与术后1 d增长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普通钢板侧和正常对照组右侧股骨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滑动延长钢板侧和正常对照组左侧股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示滑动组骨骺板总厚度及肥大细胞计数均明显大于普通钢板固定组(P<0.01);Safranine O组织化学观察示滑动组于术后3、6个月Safranine O组织化学染色明显深于普通组;电镜现察示滑动组于术后3、6个月软骨增殖区软骨细胞分裂及生长活跃.结论:动物实验证实可滑动钢板在动物体内随骨骺的生长可自动延长,对骺板无加压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继发骺板损伤,不会产生骨骺生长抑制、骨骺早闭,符合发育期骨骺生长的生理特点.
作者:练克俭;洪加源;纪玉清;丁真奇;林斌;翟文亮;陈长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体骨橙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断裂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32岁,平均22岁;左、右膝各10例.取自体腘绳肌腱,保留肌腱的胫骨止点,两端编织缝合后预张.建立胫骨、股骨隧道,并制作胫骨骨桥结构,股骨隧道为内窄外宽结构.骨栓肌腱结嵌入股骨隧道内,牵引线带着肌腱结远端的腱束经股骨、胫骨隧道穿出,与胫骨止点上的肌腱交叉,在胫骨骨桥上打结并缝合固定.术后患膝以支具固定在屈曲45位.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61.5±4.6)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2.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方法为生物学固定,避免使用高值耗材,降低了手术费用,且有利于腱-骨愈合.
作者:宋光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方法:对汶川地震后2周转来长海医院的34例地震伤员伤情进行调查,重点对伤员伤情、分类、救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受伤现场伤员急救、分类与转送,对合并软组织损伤的骨折伤员选择性应用外固定支架、积极修复软组织损伤,辅以积极的心理评估与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地震伤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救治经验,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初步依据和方法.
作者:付青格;张春才;王志伟;纪方;苏佳灿;曹烈虎;刘欣伟;李卓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女,50岁.不明原因出现右小腿后外侧及足背麻木疼痛20d.侧卧位及劳累后加重.查体:L4.5、L5S1右侧间隙深压痛、叩击痛并伴右下肢及足背放射痛,右足背感觉迟钝,右<足,母背伸力减弱,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不典型.
作者:郭艳幸;赵庆安;章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尺神经是周围神经中损伤发生率高的神经之一,因为举前臂挡住头面部是人类的自然保护性动作之一,当前臂及手的尺侧位于前面时,创伤来临,尺神经多难以幸免.尺神经损伤诊断并不困难,但常有一些特殊情况而被漏诊误诊,2006年至2007年,共收治尺神经漏诊病例18例,其中绝大部分病例来自基层医院,为防止尺神经损伤漏诊的发生,现就漏诊原因及初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车宇;徐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里氏8.0级地震造成37万余人受伤,近90%为肢体创伤病员.其中,10%~15%患者伴有颅面、胸腹部等处创伤.我院于2008年5月23日及28日分两批收治47名震区空运伤病员,其中骨科伤病员41例.本文针对我院接收的41例骨科伤病员的入院时病情特点、治疗措施及原则等作一简要总结.
作者:赵建宁;王北岳;施鑫;毛广平;包倪荣;钱宏波;丛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胫腓骨骨折在四肢长骨骨折中常见,也是常见的开放性骨折.随着带锁髓内钉技术的发展,受到广大学者推崇,在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愈来愈广.但钢板固定在很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是常用治疗方法,仍有较大应用价值.以往考虑到创口闭合困难及担心钢板外露等因素,把钢板置于胫骨外侧肌肉下,现仍为很多医生所沿用,但这种固定往往破坏了外侧软组织绞链,不符合生物力学和张力带固定原则,给骨愈合造成一定影响.统计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将钢板置于胫骨内侧治疗胫腓骨骨折5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殷成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