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程序性坏死在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张瑜;孟宇;郭素倩;乌兰;赵亓;于泳浩;王国林

关键词:脓毒症, 肝, 坏死
摘要:目的 评价程序性坏死在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 2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组)、脓毒症组(Sep组)和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组(N组).N组及Se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N组于术前1h时静脉注射necrostatin-1 1.0 mg/kg,Sep组给予等容量二甲基亚砜.于术后6h时取肝组织,光镜下观察肝脏形态学,采用化学荧光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结果 与Sh组比较,Sep组和N组肝组织ROS水平升高,肝组织RIPK1、RIPK3、MLKL和HMGB1表达上调(P<0.05);与Sep组比较,N组肝组织ROS水平降低,肝组织RIPK1、RIPK3、MLKL和HMGB1表达下调(P<0.05).N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较Scp组减轻.结论 程序性坏死参与了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的过程.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程序性坏死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肝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程序性坏死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50~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erostatin-1组(N组)和二甲基亚砜组(D组).采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5 h再灌注6h的方法制备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夹闭;于缺血前30 min时N组腹腔注射necrostatin-1 1 mg/kg(用二甲基亚砜稀释至200μ1),D组腹腔注射等容量二甲基亚砜.再灌注6h时取肝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采用Eckhoff评分法评估肝损伤程度.心尖穿刺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LT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细胞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肝细胞胞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RIP1和RIP3的定位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细胞HMGB1核外转移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肝组织Eckhoff评分和血清ALT浓度升高,肝组织RIP1、RIP3和HMGB1表达上调(P<0.05),汇管区高表达RIPl和RIP3的肝细胞增多;与I/R组比较,N组肝组织Eckhoff评分和血清ALT浓度降低,肝组织RIP1、RIP3和HMGB1表达下调(P<0.05),汇管区高表达RIP1和RIP3的肝细胞减少,D组与I/R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汇管区周围肝细胞HMGB1位于细胞核内;I/R组和D组汇管区大量肝细胞内HMGB1转移至胞浆内;N组汇管区少量肝细胞HMGB1转移至胞浆内.结论 程序性坏死参与了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肝损伤的过程.

    作者:李响;温仕宏;沈建通;崔清瑞;刘克玄;袁宝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程序性坏死在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程序性坏死在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 2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组)、脓毒症组(Sep组)和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组(N组).N组及Se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N组于术前1h时静脉注射necrostatin-1 1.0 mg/kg,Sep组给予等容量二甲基亚砜.于术后6h时取肝组织,光镜下观察肝脏形态学,采用化学荧光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结果 与Sh组比较,Sep组和N组肝组织ROS水平升高,肝组织RIPK1、RIPK3、MLKL和HMGB1表达上调(P<0.05);与Sep组比较,N组肝组织ROS水平降低,肝组织RIPK1、RIPK3、MLKL和HMGB1表达下调(P<0.05).N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较Scp组减轻.结论 程序性坏死参与了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的过程.

    作者:张瑜;孟宇;郭素倩;乌兰;赵亓;于泳浩;王国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低电流神经刺激诱发股四头肌肌颤搐辅助超声引导腰丛阻滞的效果

    目的 评价低电流神经刺激诱发股四头肌肌颤搐辅助超声引导腰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4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50~8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神经刺激器辅助超声组(SU组)和超声组(U组).2组均采用“三叶草”法超声引导腰丛阻滞,SU组穿刺时连接神经刺激器,电流强度0.35 mA,频率1 Hz,诱发股四头肌肌颤搐后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U组通过超声判断针尖达腰丛神经后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记录穿刺时间、进针深度、阻滞起效时间和有效情况,采用改良膝关节评分法评估运动阻滞程度,阻滞后24 h内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U组比较,SU组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有效率升高,运动阻滞程度加重(P<0.05),穿刺时间和进针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低电流(0.35 mA)神经刺激诱发股四头肌肌颤搐辅助定位,可改良超声引导腰丛阻滞的效果.

    作者:孙可;金梅;张晓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多配体蛋白聚糖-4在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多配体蛋白聚糖-4(SDC-4)在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大鼠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野生型和SDC-4基因敲除型各24只,2~3月龄,体重200~2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种大鼠分为2组(n=12):对照组(C组)和VILI组.C组保留自主呼吸,VILI组机械通气4h.机械通气4h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PaO2.取血后处死大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IL-1β和IL-18浓度,采用BCA法测定总蛋白浓度;取右肺组织,确定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肺损伤评分,采用RT-PCR法测定TNF-α、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结果 与野生型大鼠C组比较,野生型大鼠VILI组PaO2降低,W/D比值及肺损伤评分升高,BALF总蛋白、TNF-α、IL-1β及IL-18浓度升高,肺组织TNF-α、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上调(P<0.05),基因敲除型大鼠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因敲除型大鼠C组比较,基因敲除型大鼠VILI组PaO2降低,W/D比值及肺损伤评分升高,BALF总蛋白、TNF-α、IL-1β及IL-18浓度升高,肺组织TNF-α、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上调(P<0.05);与野生型大鼠VILI组比较,基因敲除型大鼠VILI组PaO2降低,W/D比值及肺损伤评分升高,BALF总蛋白、TNF-α、IL-1β及IL-18浓度升高,肺组织TNF-α、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 SDC-4可抑制VILI大鼠炎症反应,参与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

    作者:葛亚丽;高巨;王存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尼莫地平对老龄大鼠海马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尼莫地平对老龄大鼠海马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18月龄,体重550~ 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手术组(S组)和尼莫地平组(N组).N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 mg/kg,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30 min后行剖腹探查术.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3、7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aN、磷酸化BAD(p-BAD)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术前1d时比较,S组术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海马组织CaN、p-BAD和caspase-3的表达上调(P<0.05);与S组比较,N组术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降低,海马组织CaN、p-BAD和caspase-3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 尼莫地平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减轻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与抑制CaN的激活有关.

    作者:张琦;黎荣福;尹春平;李亚南;信茜;郭鹏;王秀丽;王秋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样本前瞻性研究

    目的 采用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探讨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病人1 098例,年龄18~ 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记录病人年龄、性别、BMI、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居住情况、职业、术前手术部位疼痛情况、并存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方式,记录术后3d内高数字疼痛模拟评分.术后3、6和12月随访病人,记录CP-SP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CPSP,分为CPSP组和非CPSP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PSP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981例病人完成了术后1年的随访,CPSP发生率35.7%,其病程分布构成比:3月≤术后病程<6月为33.1%;6月≤术后病程<12月为16.8%;术后病程≥12月为50.1%.女性、未并存糖尿病和术前手术部位疼痛是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非CPSP组比较,CPSP组生理功能评分、生理职能评分、躯体镇痛评分、活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心理健康评分和总体健康评分降低(P<0.01),情感职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SP不仅发生机率较高且病程较长,病人生活质量评分降低;女性、未并存糖尿病和术前手术部位疼痛是CP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飞;邹文军;鲍永新;陈玲敏;肖红;左云霞;刘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氨甲环酸预防性用药用于颈椎手术患者血液保护的效应

    目的 评价氨甲环酸预防性用药对颈椎手术患者血液保护的效应.方法 择期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55 ~ 75岁,BMI 19.0~25.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氨甲环酸组(TXA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TXA组于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5 mg/kg;NS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术后第1、3及5天测定Hb,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异体和自体)情况,记录硬膜外血肿、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NS组比较,TXA组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和输血率降低,术后Hb升高(P<0.05),术中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见硬膜外血肿、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氨甲环酸预防性用药对颈椎手术患者具有一定的血液保护效应.

    作者:李慧蕴;王静瑞;郑向明;张加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对异丙酚诱导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时GSK-3β活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异丙酚诱导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活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7日龄,体重10~ 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脂肪乳剂组(F组)、异丙酚组(P组)和不同剂量右美托眯定组(D25组、D50组和D75组).NS组及F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脂肪乳剂100 μl;P组先腹腔注射异丙酚50 mg/kg,待翻正反射恢复后,再追加50 mg/kg,总量为100 mg/kg;D25组、D50组和D75组分别先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25、50和75 μg/kg,30 min后再给予异丙酚.分别于大鼠苏醒后2h,取脑组织,采用TUNEL法确定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GSK-3β及磷酸化GSK-3β(p-GSK-3β)的表达水平,计算p-GSK-3β/GSK-3β比值.结果 与NS组比较,P组、D25组、D50组和D75组海马神经细胞AI升高,p-GSK-3β表达下调,p-GSK-3β/GSK-3β比值降低(P<0.05);与P组比较,D25组、D50组和D75组海马神经细胞AI降低,p-GSK-3β表达上调,p-GSK-3β/GSK-3β比值升高(P<0.05);与D25组比较,D50组和D75组海马神经细胞AI降低(P<0.05),p-GSK-3β表达及p-GSK-3β/GSK-3β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50组比较,D75组海马神经细胞AI降低(P<0.05),p-GSK-3β表达及p-GSK-3β/GSK-3β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减轻异丙酚诱导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部分机制可能与抑制GSK-3β活性有关.

    作者:钟妤;韦祎;周丽芳;谢玉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HIF-1α在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C57小鼠40只,8周龄,体重20~ 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C组)和HIF-1α抑制剂组(2Me2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3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PC组于再灌注即刻吸入3%七氟醚15 min.2Me2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30% HIF-1α抑制剂2Me2 30 mg/kg.于再灌注120 min时处死小鼠取心脏,采用Image J软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细胞核HIF-1α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SPC组和2Me2组心肌梗死面积增加,I/R组和SPC组HIF-1α表达上调,2Me2组HIF-1α表达下调(P<0.05);与I/R组比较,SPC组心肌梗死面积降低,HIF-1α表达上调,2Me2组心肌梗死面积增加,HIF-1α表达下调(P<0.05);与SPC组比较,2Me2组心肌梗死面积增加,HIF-1α表达下调(P<0.05).结论 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上调HIF-1α表达有关.

    作者:焦玉蓓;郭海;余瑾;赵攀;王江;郑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体外循环(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而CPB期间心肌的非生理性灌注、血液成分改变可启动炎性反应,导致心肌损伤,影响预后,有效的心肌保护是该类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可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具有抗炎作用,减轻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本研究拟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杨玲;杨春艳;郑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对硬膜外注射左旋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评价CYP3A4*1G基因多态性对硬膜外注射左旋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硬膜外麻醉行下肢手术患者111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0~60岁,体重56~79 kg,麻醉前采集中心静脉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CYP3A4*1G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基因型将患者分为野生型纯合子组(w/w组):基因型为CYP3A4 *1/*1;突变型杂合子组(m/w组):基因型为CYP3A4*1/*1G;突变型纯合子组(m/m组):基因型为CYP3A4 *1G/*1G.经L12行硬膜外穿刺,注射0.75%左旋布比卡因1.8 mg/kg.随机选择34例患者,分别于注入左旋布比卡因后即刻、10、20、30、45、60、90、120、180、240、360、480、840和1 440 min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左旋布比卡因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w/w组42例,m/w组59例,m/m组10例.111例下肢手术患者中CYP3A4*1G等位基因频率为35.6%.3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浆左旋布比卡因浓度、消除半衰期、清除率、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峰值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3A4*1G基因多态性不是硬膜外注射左旋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的遗传因素.

    作者:冉菊红;王艳萍;马民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股骨外侧旁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足踝手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

    目的 评价股骨外侧旁人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足踝手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足踝手术病人1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8 ~ 60岁,体重50~ 100 kg,身高145~ 190cm,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病人自控坐骨神经阻滞镇痛组(PCNA组)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PCNA组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股骨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2%罗哌卡因20 ml,置入神经丛导管,再注入0.2%罗哌卡因10 ml.PCIA组坐骨神经定位成功后注入0.2%罗哌卡因30 ml.均采用喉罩全身麻醉,术毕PCNA组采用0.2%罗哌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行PCNA,背景输注速率5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min;PCIA组采用舒芬太尼100 μg+曲马多500 mg+托烷司琼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维持VAS评分≤3分,均镇痛至术后72 h.当VAS评分≥4分时,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进行镇痛补救.记录术后72 h内镇痛补救情况和恶心、呕吐、失眠、穿刺部位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CIA组比较,PCNA组镇痛补救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股骨外侧旁人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足踝手术病人术后自控镇痛.

    作者:殷臣竹;张兰;吴文知;杨光;张进;李培玉;向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中枢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中枢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6~7周龄,体重180~ 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组(FA组).切口痛模型制备前30 min时I组尾静脉注射脂肪乳1 ml,FA组尾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6 mg/kg(用脂肪乳稀释至1 ml).于模型制备前1 d(To)、模型制备后1、6和12 h(T1~3)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T1~3时痛阈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和下丘脑弓状核,采用ELISA法测定β-内啡肽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β-内啡肽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I组和FA组T1-3时MWT降低,I组T23时脊髓β-内啡肽含量及表达水平降低,T1时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含量及表达水平升高,FA组T1-3时脊髓和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含量及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I组比较,FA组T1~3时MWT升高,脊髓和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含量及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产生镇痛效应的机制可能与提高中枢β-内啡肽水平有关.

    作者:栾远航;柴小青;余琪;王迪;魏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对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时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对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时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35 ~ 64岁,体重40~ 80 kg,心功能和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乌司他丁预先给药组(UP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UP组于切皮前给予乌司他丁0.5×104 U/kg微量泵静脉输注,N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微量泵静脉输注,均在1h内输注完毕,每4h再重复给药1次,直至术毕.分别于切开右心房即刻(T0)、主动脉阻断后30 min (T1)和缝合右心房(T2)时取桡动脉血和右心耳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K-MB和cTnT的浓度.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心肌葡萄糖调节蛋白78、C/EBP同源蛋白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NS组比较,UP组T1和T2时血浆CK-MB及cTnT浓度和T2时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T1和T2时心肌葡萄糖调节蛋白78、C/EBP同源蛋白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乌司他丁预先给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机制与降低心肌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郎志斌;范晓珍;邱林;彭帮田;赵晖;张加强;高传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左室射血时间指导肝移植术中容量管理的效果

    目的 评价左室射血时间指导肝移植术中容量管理的效果.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首次肝移植术患者60例,年龄32 ~ 64岁,体重54~ 93 kg,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食管超声监测组(TEE组).补液原则:C组维持平均有创动脉压、HR和CV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尿量>1 ml-kg-1·h-1.TEE组维持左室射血时间0.35~0.40 s.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输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和尿量.记录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ICU滞留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TEE组术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减少,尿量增多,围术期心肌缺血、肺水肿和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降低,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ICU滞留时间缩短(P<0.05).2组晶体液、胶体液、红细胞、血浆输注量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室射血时间指导肝移植术中容量管理的效果较好.

    作者:石屹崴;王刚;喻文立;贾莉莉;孙英;李红霞;杜洪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在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在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取制备成功的大鼠离体肺灌注模型32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育亨宾组(DY组).采用离体肺停止通气和灌流60 min后恢复75 min的方法制备大鼠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复灌开始时,D组灌流液中加入2.3 ng/ml右美托咪定,DY组加入2.3 ng/ml右美托咪定和0.4 μg/ml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育亨宾.于再灌注结束后即刻,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采用改良邻苯三酚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D组和DY组W/D比值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D组W/D比值和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与DY组比较,D组W/D比值和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D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较I/R组和DY组减轻.结论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机制与激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作者:周縯;周新巧;庞庆丰;王志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丙酮酸盐透析液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丙酮酸盐透析液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 250 g,于10 min内以0.6 ml/min的速率抽取左股动脉血,使MAP降至30~ 40 mmHg,并通过不断地抽出或回输自体血维持该水平60 min,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H组)仅行手术操作,不抽血和复苏;常规静脉复苏组(CVR组)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成功后,经右股静脉回输自体血以及2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复苏;生理盐水腹腔复苏组(NS组)、乳酸盐透析液腹腔复苏组(LA组)和内酮酸盐透析液腹腔复苏组(PY组)在常规静脉复苏同时,分别腹腔输注生理盐水、2.5%葡萄糖乳酸盐腹膜透析液、2.5%葡萄糖丙酮酸盐腹膜透析液20 ml进行复苏,自体血和复苏液体输注时间均为30 min.于放血前、休克5、30、60 min、复苏结束后5、30、60、90、120 min时记录MAP.复苏结束后120 min时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动脉血乳酸浓度,然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并行肝损伤评分.结果 与放血前比较,CVR组、NS组、LA组和PY组休克期问MAP降低,复苏后各时点MAP升高(P<0.05).与SH组比较,CVR组、NS组、LA组和PY组休克期间和复苏后各时点MAP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和肝损伤评分升高(P<0.05);与CVR组和NS组比较,LA组和PY组动脉血乳酸浓度和肝损伤评分降低(P<0.05);CVR组和NS组动脉血乳酸浓度和肝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组比较,PY组动脉血乳酸浓度和肝损伤评分降低(P<0.05).结论 丙酮酸盐透析液腹腔复苏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

    作者:张婧婧;蒋琳琳;张琼月;金哲;吴唐静;沈会琴;张宗泽;王焱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血浆SP和CGRP浓度与术中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目的 评价糖尿病患者血浆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与术中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择椎管内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22例为糖尿病组(DM组),另取椎管内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非糖尿病患者22例为非糖尿病组(NDM组),2组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50~77岁,性别不限.根据术前是否并存心血管疾病分为2个亚组(n=11):未并存心血管疾病亚组(NDM-NCVD亚组和DM-NCVD亚组)和并存心血管疾病亚组(NDM-CVD亚组和DM-CVD亚组).于术前30 min和术毕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SP和CGRP浓度,术前30 min和术后24 h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cTn[浓度.记录术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NDM组比较,DM组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各时点血浆cTnI浓度升高,血浆SP和CGRP浓度降低(P<0.05).与DM-NCVD亚组比较,DM-CVD亚组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各时点血浆cTnI浓度升高,血浆SP和CGRP浓度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术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血浆SP和CGRP浓度降低有关.

    作者:闫丽璇;张瑞林;郭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头孢呋辛钠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过敏性休克伴低氧血症抢救成功1例

    患者,男性,年龄55岁,身高170 cm,体重80 kg,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功能分级Ⅱ级,ASA分级Ⅲ级,无其他慢性病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术前青霉素皮试阴性.心电图示:异常Q波,异常ST-T改变,室性早搏.

    作者:杨宁;陈冰;左明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TRPM8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与背根神经节NF-κB的关系

    目的 评价瞬时受体电位通道8(TRPM8)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及其与背根神经节NF-κB的关系.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180~ 20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TRPM8阻滞剂BCTC组(BCTC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BCTC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7和10 d鞘内注射BCTC 20 nmol,1次/d.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7、10和14d时测定热痛阈、机械痛阈和冷痛阈,于术后7和14 d时取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RPM8和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NP组和BCTC组术后1~14d时热痛阈、机械痛阈和术后3~14d时冷痛阈降低,NP组术后7和14 d时背根神经节TRPM8和NF-κB p65表达上调(P<0.05),BCTC组背根神经节TRPM8和NF-κB p6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比较,BCTC组术后3~14d时热痛阈降低,冷痛阈升高,术后7和14 d时背根神经节TRPM8和NF-κBp65表达上调P<0.05),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TRPM8开放后激活NF-κB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和维持.

    作者:侯景峰;曹欣娅;秦榜勇;李清梅;刘晓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