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朝;马超
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对30例未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三维牵引并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小勇;雷庆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皮肤脱套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997-2005年收治的31例闭合性皮肤脱套伤,对其临床表现、确诊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漏诊原因.7例采用穿刺抽液;11例采用开窗,脱套处皮下放置多孔负压引流管;13例于术中,在脱套处皮下放置多孔负压引流管治疗.结果:31例患者中,11例漏诊.17例表现为均匀肿胀的患者中,9例漏诊.14例伴有骨折的患者中,10例漏诊.所有患者的脱套皮肤均与皮下愈合,1例治疗前有小部分皮肤坏死的患者,坏死面积无扩大,2例手术皮下置管患者出现切口缘少许坏死.结论:闭合性皮肤脱套伤伴骨折或表现为均匀肿胀时较易漏诊.穿刺抽液、开窗,脱套处皮下放置多孔负压引流管及术中在脱套处皮下放置多孔负压引流管均是很好的治疗方式.
作者:赵凤朝;马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t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45例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范丽娟;刘献祥;苏奇;佘焕群;李建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通过外固定架的牵伸辅助复位,矫正桡骨的短缩、成角移位,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利用外固定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并进行功能练习.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的评价.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Aro功能评价:优9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66%.结论:外固定架能很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恢复桡尺骨的相对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使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新晖;董威;沙子义;于晓光;李瑞琦;刘进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34岁,4年前右手大鱼际处在提重物牵拉损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理疗热敷后症状消失,期间疼痛肿胀反复发作,1周前再次发作时右腕掌侧发现一质软、轻度触痛的肿物,前来就诊.
作者:于维良;侯明明;孙振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踝关节骨折青壮年易发生,其中旋后外旋型占40%~70%.自1999年6月-2004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22例,疗效满意.
作者:叶锋;张龙君;陈建良;王水桥;王晓;郑晓东;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众多,生理过程极其复杂,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将1996年5月-2003年12月收住的33例颅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与56例单纯股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了比较.
作者:武峰;封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分析微型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经完整随访的56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A组:32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予以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接骨术,术后石膏夹板外固定;B组:24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予以行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术,术后未用外固定.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按照TAM系统评价法要求分别观察测量手指屈曲伸直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经过6~12个月(平均9.3个月)的随访,按TAM系统评价法:A组优14例,良9例,中7例,差2例;B组优12例,良6例,中4例,差2例.经统计学Ridit分析检验,u=1.547,两种方法在恢复手功能(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型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均为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各有优缺点,只要注意适应证的正确掌握和规范操作就能扬长避短,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周中;宋知非;黄海涛;江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1998年以来采用外固定器结合股前外侧皮瓣急诊修复小腿严重创伤所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缺损患者21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李志安;伍成奇;李克坤;马俊;裴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选择64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7例,女27例;年龄26~60岁,平均42.9岁;病程1~30年,平均为4.2年.L4,5突出30例,L5S1突出34例.于髓核成形术前后测定椎间盘内压,观察其变化,同时行椎间盘造影,判断椎间盘突出类型,并于术后6个月评价其疗效.结果:根据造影结果将病变椎间盘分为两型:Ⅰ型为突出型,Ⅱ型为破裂型.在髓核成形术前,Ⅰ型患者椎间盘内压明显高于Ⅱ型患者(P<0.01);髓核成形术后,Ⅰ型患者椎间盘内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Ⅱ型患者椎间盘内压较术前变化不明显(P>0.05);Ⅰ型患者术后疗效优于Ⅱ型患者(P<0.05).结论:作为一种新技术,髓核成形术能明显降低Ⅰ型患者椎间盘内压,改善其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手术.
作者:蒋林;陈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置入螺钉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方法.方法:选择旋转垂直不稳定的典型C型(Tile分型)骨盆骨折12例,行CT扫描定位第一骶椎,后在CT引导下置入导针,根据CT测量和导针置入长度选择适合长度的半螺纹松质骨螺钉拧入,在CT扫描下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逐步合拢,后复位.结果:12例骶髂关节均复位,10例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2例,可1例.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该方法为采取微创技术进行骨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手术操作简单、出血少、损伤少、固定牢靠.
作者:尹飚;丁焕文;尹庆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1年7月以来采用经皮穿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术治疗23例髌骨骨折,男13例,女10例;年龄大76岁,小19岁,平均36.5岁.骨折分型:横行骨折12例,斜行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7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周内完成.结果:本组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后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是否膝关节疼痛,及术后是否出现骨折移位、骨不连、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根据Merchan临床评分标准,结果为:优16例,良7例.结论:经皮穿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美观等特点,同时能提供髌骨骨折早期活动足够强度,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朱文雄;李健;刘先银;何仲佳;周雪明;郭建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背侧脱位是临床较为少见的损伤,自1989年以来共收治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功华;万冬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骶骨骨折病例作回顾分析,根据Denis骶骨骨折分类法,Ⅰ型15例,Ⅱ型16例,Ⅲ型5例.Ⅰ型骨折中2例伴有L4或L5神经根损伤,1例L4、L5神经根损伤.Ⅱ型12例伴有S1、S2神经根损伤.Ⅲ型3例单侧S1、S2神经根损伤,2例双侧S1、S2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Ⅰ型骨折15例予保守治疗,Ⅱ、Ⅲ型骨折21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8例无神经损伤或损伤轻微者单纯行骶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3例伴有严重神经损伤者,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神经探查松解术.结果:随访6~36个月,36例骶骨骨折均愈合,神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3例Ⅰ型,10例Ⅱ型,3例Ⅲ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2例Ⅱ型残留骶神经损伤症状,2例Ⅲ型残留鞍区感觉减退、排尿乏力及性功能减退等症状.结论: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案应取决于骨折类型及骶神经损伤程度.Ⅰ型骶骨骨折保守治疗效果满意,Ⅱ、Ⅲ型骶骨骨折需切复内固定手术,有严重骶神经损伤者需神经探查松解术.
作者:张永民;赵钢生;赵品益;陈欣;赵胜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1996年8月-2005年3月采用支架外固定植骨灌洗法治疗感染性胫骨不连1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64岁,平均为35.6岁.病程6~24个月,小腿均有过窦道流脓现象.
作者:邵仲良;崔凤;倪景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颈椎前路手术在颈椎间盘疾病中已广泛应用,手术方法主要为颈前路减压加椎间植骨融合术.但不管是早期的自体骨融合的颈前路手术,还是后来进一步发展的颈前路钢板以及椎间融合器技术,都存在着诸如融合失败率高、植骨块移位、塌陷、螺钉断裂、钢板松动等并发症,造成手术疗效不佳以致于二次手术.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采用颈椎间盘摘除、颈椎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后均无前述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浩正;朱宝华;李毛银;刘道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48个膝关节(男10个,女38个,平均年龄35岁)在关节镜下行滑膜切除术,并使用双极射频汽化仪对残留的滑膜进行处理.术后给予羟基氯喹、氨甲喋呤和柳氮磺胺吡啶等抗类风湿药治疗,疗程6~12个月.48个关节均得到了6个月的随访,34个关节得到2年的随访.随访包括近侧指间关节的疼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的改善率;Ishikawa关节功能的评分;术前术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结果: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滑膜充血水肿为主要特点,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在镜下的表现是血管翳和肉芽肿的形成,术后6个月近侧指间关节的疼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的总改善率为83.3%,术后2年为55.9%.Ishikawa关节功能的评分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为93.8%,术后2年为73.5%.ESR、CRP和RF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对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进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同时术后给予正规的药物治疗.
作者:章军辉;狄正林;何志勇;冯建翔;徐荣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1995-2001年收治翼状肩胛患者2例,采用钢丝及阔筋膜条肩胛骨固定术,经随访1~3年,固定效果好.例1,男,41岁.于9岁时无明显原因引起左上肢无力,肩关节上举功能受限进行性加重,并有肩胛骨后凸畸形.
作者:于文军;袁林军;南秋生;乔洪杰;郭文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31岁,于2004年4月13日与人斗殴时右拳不慎击到墙壁上,引起右手背疼痛、肿胀,明显畸形,由于工作繁忙和误认为是软组织损伤,患者自行在家口服及外搽药物治疗,经治疗17 d后,疼痛及肿胀减轻,但手背隆凸及握拳功能障碍未消失,遂来我院就诊.检查见右掌背尺侧第4、5掌骨基底部隆凸畸形,掌腕关节活动障碍,右手握拳功能障碍,压痛较轻,无尺神经损伤体征.
作者:范相成;谭霞;韩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